以太旋涡的空间涡流形态

肯定以太的存在,就可以考查以太旋涡的空间涡流运行形态。以星球为例,电子、质子、原子、银河之尺度的以太旋涡空间涡流运动形态都是类似结构。

涡流由赤道面与涡轴垂直方向喷出,再螺旋形态向两极方向汇集,在两极涡轴通道附近再流入星球内部,完成一次循环。动力源在于星体原子之间的相互振动,出现呼吸效果。

以太旋涡循环剖面图

以太旋涡黄道面流出俯视图

由赤道面喷出的涡流在赤道上空延伸方向上形成黄道面。

在太阳系叫黄道面,在银河系叫银盘,在行星叫土星光环带,木星光环带等,各个层次的星体都有类似结构,只是强度尺度及干扰程度不同而显现或不显现。

这些旋涡形态,都是太极图形态的具体形象。

以太旋涡北极流入俯视图

涡流从两极旋涡通道四周流入,旋涡通道内部如水漩涡涡眼、台风风眼里的空气一样稳定。

《道德经》里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们去通过天地变化来理解道的运行规律。日常中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台风、水漩涡来理解星系或电子原子结构形态,只是不敢那样去做,而不得不听命于西方界的只停留于表象的物理理论。

以太旋涡循环俯视图

以太旋涡的空间涡流循环图,以太涡流自中心沿赤道面喷出,再从两极吸入,最后流入中心,完成一个循环,如无数的“8”字形的叠加。易经里还有一张图是蛇咬住自己的尾巴,提示的道理之一就是宇宙运行的循环过程,即周而复始。

这些以太旋涡的空间涡流形态,会在后面章节不断引用,其运动特征所展现在外的现象表征,会与西方科学实验观察到的众多物质现象都是相契合的,体现自洽、简洁、直观的宇宙原貌。

以太旋涡循环侧视图

洛奇钢盘旋转实验的问题

虽然与地表同步也曾让人想到可以用来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但“洛奇的钢盘旋转实验对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菲涅尔部分拖曳假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迈克尔孙和莫雷倾向于斯托克斯的完全曳引假说,但是从斯托克斯的完全曳引假说出发,必然会引出一个结论,即在运动物体表面有一速度梯度的区域,如果靠的很近,总可以察觉出这一效果。

英国物理学家洛奇(OliverJosephLodge,1851—1940)在 1892 年做了一个钢盘转动实验,以试验以太的漂移。他把两块靠得很近(相距仅 1 英寸)的大钢锯圆盘(直 径为 3 英尺)平行地安装在电机的轴上,高速地旋转(转速可达 4000 转/分)。

一束光 线经半镀银面分成相干的两路,分别沿相反方向,绕四方框架在钢盘之间走三圈,再 会合于望远镜产生干涉条纹。如果钢盘能带动其附近的以太旋转,则两路光线的时间 差会造成干涉条纹的移动。

但是,不论钢盘转速如何,钢盘正转与反转造成的条纹移动都是微不足道的。”

以太作为流体形态之一被拖曵,必不是完全拖曳,即只能部分拖曳,在于流体有流动性,必会略滞后于接触的固体表面速度,但可以无限接近完全拖曳状态。而按当下人们对流体性质的认识,流体又有粘性状态与超流体状态之分。对于以太,由于其时空尺度远小于当下人们能理解的微观质子、电子尺度,因此可确定其处于超流体状态,故其被拖曳的作用极其微小,只有如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时间积累才达到当下的同步状态,而非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几天的短短时间跨度就可现实。

这就是洛奇钢盘旋转实验无结果的原因之一:以太是超流体,钢盘旋转时间相对极短,拖曳效果极低。

运动物体表面对流体的拖曳作用,传递过程必是由表面最外层原子附近的以太逐渐向远外侧的以太传递,而原子对以太的拖曳作用,除了受整体钢盘的旋转速度影响,也受原子在表面的作用距离影响,可以确认这个作用距离很小,只有几倍或几十倍的原子直径距离。原子这个直径距离对比两钢盘间以太的1英寸跨度,就如一个人对比中国东海岸与美国西海岸间的太平洋跨度。谁会认为一个人以209米(这是钢盘边端的最高切线速度)的速度在东海岸跑步,能带起太平洋中心的风?显然不能。

这也是洛奇钢盘旋转实验无结果的原因之二:钢盘拖曳作用对以太的影响范围极小,只集中在钢盘表面几个十几个原子的距离之内,无观察可能。

钢盘直径1米,周长3.14米,以4000转/分钟为例,那边沿的切线速度就是209.3米/秒,这个速度对比光速的30万公里/秒,是0.0000006976。设若两钢盘之间的以太被完全拖曳3次,入射光的波长是580纳米(注),则带来光的波长3*0.0000006976*580=0.001213纳米的偏差,这个偏差在当下高级实验室里都不一定能够观察到干涉,更何论一百年前验证以太的那个时代。

这也是洛奇钢盘旋转实验无结果的原因之三:钢盘拖曳作用的偏差极低,产生效果有限。

以上三个原因综合影响,洛奇钢盘旋转实验无结果是不能证明以太不存在的。这整个论述也说明洛奇钢盘旋转实验,是一个前提条件考虑不充分的精度很低的实验构架。

(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80纳米,取一个中间值580纳米。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批判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里简称莫迈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从此物理学的各个基础概念如电荷、电场、磁场,都成了无源之水,被当成各种独立的超然存在而不能统一。对于万有引力现象的内在机制更是无从解答,后来人们不得不接受相对论的“质量导致时空弯曲”说法,这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时空不是物质,怎么能用“弯曲”这一物质运动来描绘?河弯路弯竹弯腰弯唯时空不会弯。东边一个有质量的物体,让西边的时空出现弯曲,又是如何一个可直观理解的动态作用过程,更让人们困惑。这里重新考查莫迈实验,让人们认识以太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一个简单、自洽又合乎客观现象的科学理论体系。

莫迈实验本身是为检测以太是否存在而构建,其构架里有一个前提条件:设定以太处于“绝对静止”状态,广泛分布于宇空。迈克尔逊、莫雷两人推断若地球真的穿梭在这样的以太环境里,必会因相对运动而在地表产生“以太风”,于是去检测“以太风”是否存在,实验结果是0,从而确定以太不存在!以太被打入冷宫。这个实验是物理学上的经典实验。

莫迈实验这一前提条件,存在一个疑问:当设定以太是“绝对静止”状态时,又打算去检测“以太风”,那么,这实验里的以太到底是什么状态?

有风,代表运动,怎么可以静止?静止,代表无风,又怎么可以有风?“绝对静止的以太”与“以太风”这两种以太状态,本身就不能相容在一个实验的条件设定之中的,更是不可能从一方推导出另一方的。人们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得到一种物质状态,处于“动”,同时又“不动”的这么一个对立的矛盾状态中。将“绝对静止”与“以太风”同时纳入一个实验之中,并期待通过“绝对静止”来检测到“以太风”,是一个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低级逻辑错误,自然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莫迈实验这一前提条件,还存在一个问题:“绝对静止”是怎样的一种可理解的状态?

无论是太阳绕银河系转,还是地球绕太阳系转,还是人站在地面上随地球自转,及各类宏观、微观物质运动现象,都在表明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莫迈实验的整个实验构架也处于地球自转环境中。即使人们看到某物体“不动”,也只是“相对静止”而已。这宇宙里,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叫“绝对静止”的物质状态。人们能且只能看到一种物质状态相对另一种物质状态,处于“相对静止”或“相对运动”的状态,绝无可能看到一种物质状态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绝对静止”状态,根本教人理解不了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抛开“绝对静止”这一错误状态描绘,结合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的分析,可以确定:只要以太存在,那么以太必处于运动之中。人们或能找到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以太,绝不可找到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的以太。“绝对静止”状态,就如刚体、质点一般,完全是人们在错误时空观误导后想象出的一种物质状态,在客观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既然“绝对静止”这一状态不存在,这个实验本身就没有意义,更何论实验结果了。

如此可知,莫迈实验,就是一个前提条件设定出错的实验,是一个失败的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实验。如此推翻莫迈实验结果,就可以在肯定以太存在的基础上理解宇宙万物运动形态。

但无论怎样,这个实验是已经做了并成为经典物理实验,作为客观事件其实验结果是0,必有一个对应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如何来理解这个一结果呢?那就是以太完全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很好地解说莫迈实验结果是0的原因:

以太在地球表面与地球同步:地表速度=地表以太速度=V1
以太在太阳系的地球公转轨道上与地轴同步:地轴公转速度=公转轨道上太阳以太速度=V2

这两个同步看似冲突,其实不冲突,这源于流体旋涡运动。流体旋涡运动的特色之一是流体线速度可以自中心向外围递减形成流场。比如以地球地轴为静止参考原点,速度为0,地表赤道线速度与地表赤道以太线速度均为466米/秒,随着高度向上延伸,以太线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地球引力的边缘,速度减小为0。如此,以太在太阳系的地球公转轨道上与地球地轴同步,地表以太则与地表同步,地球表面就不会产生以太风,同时地球公转也不会产生以太风。以太风能被检测到的地方,在地球引力与太阳引力的不平衡位置处,而不是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在地面地表。莫迈二人的检测以太风实验,除了没有认识到前提条件设定错误外,还认识不到地球以太、太阳以太的运动模式:是流体旋涡运动模式。

本身从牛顿力学关于力的基础概念“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出发,也可以确定凡有物质作用的地方,必存在物质,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关系下的逻辑判定。那只要太空中有磁场力、万有引力,就足可以证明检测到力作用的仪器所在的空域存在某种未知物质,虽然人们无法理解产生磁场力、万有引力背后的物质结构形态,但仍可以直接定义这种物质为“以太”,就在于有力存在就有物质存在,这是一个充分判定。实验室中的人们仅依赖光信号的检测,是观察不到以太的存在的。至于以太的物质结构形态,则可以通过相应现象如通透性、广泛分布等等来反推。

这个实验的结果判定影响深远,是整个西方科学理论体系漏洞百出的实验源头所在。

承认以太存在,与不承认以太存在,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的选择,但其实是意识认识宇宙真相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宇宙观、物质观、时空观正确与否的问题,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科学与文明体系,并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无数人类个体的命运。

(注)这一问题的完整解答,请参阅王达水先生的《论以太》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