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度

饱和度是与溶解一个高度相关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再继续溶解该溶质,如果能够再溶解,说明不饱和,反之则是饱和的。经典化学理论并没有在分子层次说明饱和度产生的内在机理,及饱和后的溶液能继续溶解另外物质的原因,这里同样用分子以太旋涡模型来诠释一下。

当溶解过程发生时,溶剂中的溶质分子以太旋涡越来越多,这些溶质分子以太旋涡或以分子耦合态存在,或以离子态存在,或与溶剂原子以太旋涡相互耦合形成新的稳定分子,如上面氯化钠—水溶液展示的那样,如此混杂状态下的溶剂分子以太旋涡,随着溶剂中溶质不断增加,新产生的分子以太旋涡流,是处于最低偏向结构形态,从而不能克服溶质内的共价键、范德华力,乃至表面的以太湍流层,于是溶解过程停止,对于溶剂来说,溶质达到“饱和”。

也即溶剂中的溶质其实并没有达到所谓的“饱和”,而是溶质原子以太旋涡被内部三种力约束后,随着所受到的外界作用力越来越小,不能继续脱离溶质整体空间结构,从而在溶液里看起来达到“饱和”。这也是已“饱和”的某种溶质的溶剂里,还能溶解入另一种溶质,乃至溶解入更多种其它溶质的原因。

饱和概念,是一种错误认知。

饱和度,是溶质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吸引作用与溶剂原子以太旋涡对溶质空间结构的破坏作用,达到平衡后的外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