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活跃性

原子的活跃性表达为原子以太旋涡的流转速度与形变程度,流转速度高及形变程度大,就是活跃性高,反之,则活跃性低,一般体现在原子化学反应的能力及粒子辐射之中。元素周期表的众元素原子之间,存在原子活跃性强弱梯度分布。原子活跃性一般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原子以太旋涡的角动量,原子空间包含的电子数量,众电子的大小分布。

原子以太旋涡的角动量,是由原子核内部更微观粒子之间的振动强度决定,振动导致原子核空间的以太出现挤压喷射及扩张吸收的运动状态,进而决定原子空间以太旋涡的流转速度与旋涡半径。单位空间内的角动量越大,与地球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也越大,以引力质量为计量标的的密度也越大,因此角动量的大小与原子堆积成的宏观物质的密度是正相关的。

原子空间包含的电子数量,应电子以太旋涡在原子以太旋涡涡流上漂移产生电子连珠现象进而导致原子以太旋涡偏向。其电子数量结合原子以太旋涡的流转速度,决定原子以太旋涡的涡流偏向次数与辐射频率。电子数量越多,涡流偏向越频繁,辐射出的振动波频率也越高,检测到的光谱谱线数量也越多。

而电子的大小,决定原子以太旋涡的偏向幅度,电子以太旋涡越大,连珠后导致的原子以太涡流偏向幅度就越大,在于电子以太旋涡越大,在原子空间内影响的范围也越大,连珠后产生的向外偏向作用也越大,表达为原子以太旋涡的偏向越大。原子空间的电子数量及电子大小,决定原子以太旋涡的形变程度。

如此三种因素:电子连珠频率、涡流偏向、旋涡角动量,每一种因素的强弱、高低两种相对状态,会导致八种组合,分别作简略说明:

1、连珠频率低,偏向小,角动量低
2、连珠频率低,偏向小,角动量高
3、连珠频率低,偏向大,角动量低
4、连珠频率低,偏向大,角动量高
5、连珠频率高,偏向小,角动量低
6、连珠频率高,偏向小,角动量高
7、连珠频率高,偏向大,角动量低
8、连珠频率高,偏向大,角动量高

可以分别作一个作用单元1—10的强弱高低的梯度来参考说明:

连珠频率自低向高分布的强度作用单元:1,2,3,4,5,6,7,8,9,10
涡流偏向自低向高分布的强度作用单元:1,2,3,4,5,6,7,8,9,10
角动量自低向高分布的强度作用单元:1,2,3,4,5,6,7,8,9,10

1、连珠频率低,偏向小,角动量低

比如,这三种强度都处于1—5之间。此类原子有最低的原子量,及最低的物质密度。一般有相对稳定的化学属性,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代表元素原子,只有一种,就是氢原子以太旋涡。宏观上表现为氢气密度最低--这是角动量低的体现,氢原子的谱线数最少--这是连珠频率低的体现,偏红外的谱线很暗--这是连珠偏向小的体现。

氢原子代表了当下宇宙元素原子因电子连珠结构导致以太旋涡角动量流失后而能被人类检测到信号的最低平衡点。在“电荷单元考查”小节阐述了“失去电子”的氢原子作为“电荷单元”的成因其实是仪器的最高检测精度体现。宇宙中所有原子以太旋涡都在流失角动量,最终以氢为最低平衡点并形成分子结构保持稳定态。

氢原子也代表了当下宇宙更微观以太旋涡向上聚合生长的最初形态被人类检测到信号的最低平衡点。更微观以太旋涡会慢慢生长成为时空尺度更大的微观以太旋涡,会在后面的第十五章的“星球生长”小节附带说明其生长原理。原子以太旋涡的角动量不断流失与原子持续生长,是一减一增的动态平衡过程,是原子以太旋涡作为物质时空结构的“成住坏空”变化过程,而非科学界里认为的除了核聚变与核裂变之外,众元素原子只是静静地保持原样不变。

正是这两个最低平衡点,决定了人类观察到氢原子在宇宙中含量最高,而非宇宙中只有氢原子含量最高,其次是氦。科学界从来就没有解释过氢元素原子在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内在机制。宇宙中有比氢原子质量更低且数量更巨大的更微观以太旋涡存在,只是超出人类仪器的精度而被排斥在元素周期表的格子之外。

2、连珠频率低,偏向小,角动量高

比如,连珠频率、偏向处于1—5之间,而角动量处于6—10之间。此类原子有相对低的原子量,较高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稳定,不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各类非金属轻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硼、碳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少,而偏红外数量也少,且特征谱线亮度低。

此类元素原子由于角动量高,导致众元素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与范德华力表达的吸引作用相对大,而连珠频率与偏向小,又让这种吸引作用所受的干扰最小,从而让此类众原子以太旋涡构成的宏观物体结构,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如众所周知的金刚石,有最高的硬度。会在第十三章“物体结构物理”继续描绘这种物质结构稳定性的内因。

3、连珠频率低,偏向大,角动量低

比如,连珠频率、角动量处于1—5之间,而偏向处于6—10之间。此类原子有相对低的原子量,较低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活跃,很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各类常见气体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氧、氯、氟等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少,而偏红外数量也少,且特征谱线亮度高。

而若偏向过于大,如处于9—10之间,又会导致化学属性活跃度降低,表达为惰性气体,如氦、氩原子以太旋涡,或表达为具有辐射性的轻元素同位素,如氚原子以太旋涡。惰性气体的内在机制会在第十三章的“惰性气体结构考查”专门解析。而氚被归于氢的同位素,其实氚与氢的区别,除了原子量接近外,根本不具有相同的空间电子分布形态,更不是“多含两个中子”的区别,两者是电子数完全不同的以太旋涡空间结构形态。

4、连珠频率低,偏向大,角动量高

比如,连珠频率处于1—5之间,而偏向、角动量处于6—10之间。此类原子有相对高的原子量,较高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稳定,不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非金属高阶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碘、碲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少,而偏红外数量也少,但特征谱线亮度高。

当偏向与角动量都达到最高,如都处于9—10之间,又会导致化学属性活跃度降低,表达为惰性气体,如氡元素原子,即是惰性气体,又具有放射性,是其原子以太旋涡偏向过大的直观体现。

5、连珠频率高,偏向小,角动量低

比如,连珠频率处于6—10之间,而偏向、角动量处于1—5之间。此类原子有相对低的原子量,较低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相对稳定,不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相对活跃的轻金属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钛、铝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多,而偏红外数量要相对少,且特征谱线亮度低。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原子在单一元素的原子组成宏观物体,并在常温下表达为固体时,一般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而一个物体被归类于金属,其最大特征是有金属光泽与导电性。金属光泽源于物体表面以太湍流层流动强度过高,导致可见光不能穿透而产生镜面反射所致。而以太湍流层,除了是由原子以太旋涡的角动量决定之外,更是受电子连珠频率影响。连珠频率越高,物体表面的以太湍流强度就越大,于是金属光泽越明显。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占有绝对数量优势,也表明各元素原子以太旋涡的空间的多电子结构,是一个普遍现象。

6、连珠频率高,偏向小,角动量高

比如,连珠频率、角动量处于6—10之间,而偏向处于1—5之间。此类原子有很高的原子量,及很高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很稳定,不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非放射击性重金属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铜、铁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多,而偏红外数量要相对少,且特征谱线亮度低。

若连珠频率与角动量都达到最高,如处于9—10之间,表达为化学属性最稳定,结构强度最高的元素原子,如钨原子以太旋涡或其它稀有金属元素原子以太旋涡。

7、连珠频率高,偏向大,角动量低

比如,连珠频率、偏向处于6—10之间,而角动量处于1—5之间。此类原子有相对低的原子量,较低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非常活跃,很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比如极活跃的轻金属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钠、钾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多,而偏红外数量也多,且特征谱线亮度高。

8、连珠频率高,偏向大,角动量高

比如,连珠频率、偏向、角动量都处于6—10之间。此类原子有很高的原子量,很高的物质密度,表现为化学属性活跃,很容易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同时普遍具有放射性,比如具有放射性的锕系重金属元素原子,代表元素原子是汞、铀、钚原子以太旋涡。在谱线上表达为发射谱线数量偏紫外的数量多,而偏红外数量也多,且特征谱线亮度高。

汞元素原子以太旋涡也是连珠频率高、偏向大、角动量高,是常温下唯一为液态的金属,其合金汞齐,即与其它金属相结合的形态,本质是化学反应。其原子特征,会在第十三章的“水银结构查考”作详细说明。

最后就上述的原子活跃性分类作一个简略说明:

用连珠频率、涡流偏向、旋涡角动量这三个因素的强弱来分类元素周期表里的众多元素原子及其同位素,是给后来者作参考用的,以说明原子活跃性的宏观现象,是通过这三个内在因素的相互结合来显现的,这是物质结构中寻找强合金材料的核心作用。笔者会在第十三章“物质结构物理”中更详细地解析物质结构原理。

但这一8种分类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这8种分类,其实是非常粗糙的。比如同一分类中,1单元作用强度与5单元作用强度,或6单元的作用强度与10单元的作用强度,其对应的属性也是有很大不同的。若按1—3、4—7、8—10三个区间范围,可以有27种分类形式,而若三个因素完全都按1—10个单元梯度分布来细分,则可以有1000种分类方式,这不是作者能完整考证与举例的。有心的人可以以这三个因素为依据,结合宏观各单元素物质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硬度、谱线、化学活跃性等等,来更详细地分类元素周期表上的众多元素原子及其同位素,从而能产生一张更接近元素原子以太旋涡运动规律的新元素排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