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物质作用的实质

力的定义,在牛顿力学中,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牛顿力学作为西方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广为普及,“力”这一基础概念更是深入人心。

有力被检测到的地方,必有物质存在,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关系。当人们使用仪器得到物质信号特征,表明有力作用在仪器上,且力的源头必有物质存在。但对于物质作用,人们一般通过两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空间位移变化或弹性形变来感知这种作用形态,其它物质信号特征均是这种空间位移变化或弹性形变的复杂或特殊形态。

然而,空间只是物质切割光与影的感官反应,时间只是运动的度量,借物质与物质接触后产生的空间形态在时间上的光影变化来抽象出力的概念,虽然可以直观看到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形态,但如此结果只停留在光影的感官描绘上,得到的只是物体与物体的表象描绘,而非物体内部实质形态描绘,同时还让许多人忘了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有另一个物体作用于其上让其改变,而非一个绝对的超然的“力”让其改变运动状态。

自然,人的意识只能借助光影构成的表象来理解物质实质,这是意识被五感约束后理解宇宙的无奈,因此这里仍用一种表象来解析这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只是更深一层次:以太层次的描绘而非物体层次的描绘,以更接近物体与物体作用时的具体形态。

由“运动成因·御波而行”小节可知,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运动的内因,是内部空间的以太纵波在改变物体的空间位移,同时场涡融合在改变物体的方向状态,从而分别在意识中产生直行运动与周行运动的感觉。

以一个直行运动物体作用于一个静止物体为例:

当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运动物体内部的纵波会传递到两物体的接触面,从而在静止物体的接触面上产生弹性形变,这一弹性形变在静止物体内部产生纵波传递,是为入射波,这也是一个波扩散的过程,进而纵波推动整个静止物体沿波的线程方向前进,在宏观上表达为静止物体状态由静止向运动转变,且速度加快。纵波从静止物体的输入面传递到另一面的时间,物体的状态整体表达出惯性现象,而这传递时间,也是惯性持续时间。

同时,静止物体的接触面的弹性形变后,会反作用于运动物体的接触面,在运动物体内部表现为反向波动,即为反射波。

这一反射波,由于承载的媒介是物体空间的原子以太旋涡与以太,因此与运动物体内部的原纵波有相同频率,从而产生驻波作用。这一驻波作用牵引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移,在宏观上表达为运动物体速度减慢。

如此静止物体在入射波作用下速度增加,运动物体在驻波作用下速度减慢。当最终两个物体速度一致,于是两个物体表达为同一运动速度,纵波承载两物体继续运动。当运动物体在驻波作用下速度减慢到小于静止物体的增加速度,宏观上表现为运动物体被静止物体反弹。

如此,就不用抽象的“力”与“质点”概念建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是用“波动传递”来直观展现有空间体积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让人更容易理解物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形态。

下一小节:势的原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