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陆

大西洋两边的海岸线及大陆,按地球板块理论,分别归属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这两边海岸线几近一致,被西方科学界认为是板块漂移、曾相接、相撞的重要直观证据,并由此将各洲大陆硬拼凑在一起,还原出一块所谓的“古大陆”,来说明太古时期的地球陆地,曾是整体一块,后来才分裂、漂移成当下零散的各洲大陆形态。

由于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真空以太的存在及星体成长的内在机制,才会通过大西洋海岸线契合这种表象而得出地球板块漂移与曾整体合一的“古大陆”这种粗糙的结论。这个“古大陆”理论本身还带来的问题是:这片古大陆之前的状态、形成机制又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结论,都是以结果现象来证明结果现象,而无视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

由“星球生长”小节可知,一个星体如地球,在历经亿万年的不断生长过程,是一个体积缓慢膨胀地过程,在这期间,由于太空以太低温与地幔高温平衡而在星体外围处形成固态地壳。地壳因形成时期不同,有新、原(老)地壳之分。原地壳由于固态属性,会因星体体积膨胀与地幔形变而出现裂缝,就如小孩子的身体快速成长而撑破不合身的小衣服一般,如此原地壳就形成碎片,即地球板块形态。

太古时期(如十亿年前)的地壳碎片,也即原地球板块会漂浮在液态地幔熔浆之上,随着星体的变大过程中,部分板块被地底涌出的火山灰与熔浆溢流覆盖,埋入地下,尔后被高温地幔熔化,恢复为熔浆原貌,部分没有被熔浆溢流覆盖的板块,若板块之间存在裂缝,则这些裂缝间距会随星体的膨胀而不断扩大,这就是大西洋两边海岸线契合的内在机制,在“地球场涡之大西洋裂缝”小节中通过场涡形态描绘大西洋中心海岭的隆起机制与裂缝的的扩张作用,是一种局部末端作用描绘,这里整体根源作用描绘。

大西洋两岸的欧亚、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看似两片大陆之间的距离在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西方科学界描绘的在地球体积不变的前提下,两片大陆在地球表面横向漂移并相互背离后导致的距离增加,而是在地球体积不断膨胀的过程中,两片大陆在地球半径的纵向线程上,向外太空扩张后出现“相互远离”的场景。这就如吹气球,气球上的两个原本临近的点在气球不断膨胀的过程中相互远离,若说两个点在气球表面漂移,就出错了。

由此可知,古大陆,即原地壳,必是存在过的,但不是如西方科学界描绘的几个如拼图结合在一起的大陆形态,而是在地球的星体成长过程中,有的消融在地幔里而消失,有的漂浮在地幔上而一直存在,最后存在的只是零星地分布在新地壳之上。当下的所有地球陆地,只有局部大陆,如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曾相接,而印度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并非是西方科学界板块理论下的“古大陆”形式相接。且整个地球大陆形态,并不完全是古大陆的保留形态,而是一种新旧大陆混杂的形态,如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岛等,是可以完全确定的新大陆覆盖在古大陆之上的结构形态,这已经在“青藏高原成因新探”小节里详细描绘。

下一小节:小行星带<<<<<<

《古大陆》有一个想法

  1. 堂主好﹣我是這篇文章的第一個讀者吧﹦
    堂主說得對﹣一丈兄弟要虚心學習﹦

    阿明王倪:早上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