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背景辐射实验的问题

宇宙背景辐射,在西方科学界,描绘为“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或者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的微波辐射,也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特征是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三十万年。”它还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重要证据,通过上面关于电磁波是以太纵波的定性判定,来分析这一实验观察现象。

百科关于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介绍:“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架设了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用以接受‘回声’卫星的信号。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无关。起初他们怀疑这个信号来源于天线系统本身。”

“1965年初,他们对天线进行了彻底检查,发现天线上有一些鸟屎。他们清理了天线上的鸟屎,并且他们把鸽子杀了以壮大‘研’气(研究的动力)。然而噪声仍然存在,于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以《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为题发表论文正式宣布了这个发现。不久狄克、皮伯斯、劳尔和威尔金森在同一杂志上以《宇宙黑体辐射》为标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个发现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即:这个额外的辐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先说这个探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整个实验过程,是:信号源-信号-喇叭形天线-微波信号特征-观察者。由这个过程可知,西方科学界其实是通过喇叭形天线为仪器主体发现“微波信号特征”而定义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概念。如此会带来两种情况:

一是如他们自己怀疑的是这个信号源于天线系统本身,即喇叭形天线产生微波信号特征,却被误以为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二是如他们后来判定的是与天线系统无关,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从这个百科知识的描绘可知,西方科学界对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处理得非常粗糙,只清理了一下天线搞了下卫生,而没有深入挖掘天线本身的状态对微波接收的影响:为何是喇叭形的天线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在1965年之前及之后整个微波研究史上,半球形或长条形的天线为何不能发现这一辐射?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而直接选取第二种情况作为结论,就会让结论显得不牢靠。通过定性空间充满以太,电磁波是以太纵波,可知,西方科学界是用错误的电磁振荡传递理论来理解这一探测实验的,同时也忽略了天线本身结构对微波接收的影响,如此就不能发现实验现象的内在机制。

在这个实验里,由于微波作为电磁波,实质是以太纵波,被喇叭形天线接收时,会产生一种很普通的波现象:共鸣,即在喇叭形天线的某些部位上,会应喇叭形结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都被汇集到喇叭口窄端,能量集中,波的频率变大,波长变短,这与声波通过喇叭口汇集后音量变高变尖原理完全一样。当这种能量集中后的波抵达喇叭口天线底部的接收线圈部位时,由于反射与半封闭环境的缘故,会在接收线圈的部位,产生电磁驻波现象。这个电磁驻波的波长,与线圈部位的喇叭口天线边缘的边距正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倍数。

这种驻波形态的能量振动被天线接收,就会产生如实验中发现的“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在于这个电磁驻波,本就稳定地存在于喇叭形天线上,应喇叭形天线的结构与尺寸而有对应的特定波长,并随着喇叭形天线转动而转动,自然没有周日与季节的变化。生活中拿一个大喇叭,将窄口贴在耳边,就会产生声波汇集并共鸣后的“各向同性”的嗡嗡声,两者原理完全一样。如此可知,所谓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其实只是地球上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电磁波被喇叭形天线汇集后共鸣时的能量状态而已,这一概念并不能作为宇宙大爆炸的证据。

最后特别说明一点:这里否定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实验验证过程,但并不否定宇宙存在微波背景辐射,在于真空非空,充满以太。以太运动产生微以太旋涡,微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振动,表现为粒子、振动能量传递、真空涨落等。这振动能量传递的宏观影像,才是真正的宇宙背景辐射。这里的背景辐射与喇叭口接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原理不同,前者是广谱性的,辐射频率分布在各个波段,长则成为引力波,短则成X射线,等等;后者因喇叭空间结构而集中于微波波段;前者方位随时变化,各向不同性,后者“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此虽然概念一致,但内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