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米尔效应

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百科:就是在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的吸引压力。这种压力是由平板之间空间中的虚粒子(virtual particle)的数目比正常数目少造成的。这一理论的特别之处是,“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只会导致物体间的“相互吸引”,而并非“相互排斥”。它是由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Hendrik Casimir)于1948年提出的一种现象,此效应随后被侦测到,并以卡西米尔为名以纪念他。

西方科学界由于认识不到以太的存在,及认识不到原子的正确结构,于是对这种卡西米尔效应的内在作用机制无能为力。而当引入“虚粒子”概念去解释这个效应,又带来这个虚粒子是怎么回事?它与原子如何发生作用?它是如何存在真空环境?它与光、电子、原子核有什么关系?等等问题。这些拓展的问题若不能解决,那所有依赖于此“虚粒子”概念的论述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其它比如“真空涨落”之类的概念,都会带来拓展问题。这种“引入新概念去解决旧问题,又带来新问题”的研究方式,就是西方科学界的一贯风格,看似解决了旧问题,其实根本没有,不过是把旧问题掩盖下去后视而不见而已。

这个虚粒子其实就是以太的另一种说法。

金属板是原子以太旋涡的堆集体,当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相互贴在一起时,在两块板之间形成一条细缝,由于金属板表面的原子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作热振动,在细缝空间里形成以太湍流层,这个以太湍流层的以太流速大于两块板外侧的以太流速,导致外侧的以太压力大于缝空间里的以太压力,于是两块板被外侧以太压在一起。这就是卡西米尔效应的内在作用机制。

这个卡西米尔效应其实就是流体力学中伯努利效应的以太版。

现实生活中,拿两块一样大小的光滑玻璃板用力贴合在一起,在垂直玻璃板面方向拉开时明显感到有吸引作用,这很容易理解。这作用形态与卡西米尔效应完全一样,只是将以太换成空气而已。

以太湍流的力场梯度分布就是静电场,因此两块金属板的吸引作用也可直接理解为静电吸引。静电吸引现象生活中极为常见,如摩擦后的橡胶棒对纸屑的吸引,墙壁对尘埃的吸引等等,都是不同材质构架下的卡西米尔效应。而若将两块金属板换成两个大金属铅球,就是物理经典扭秤实验的主体构架,铅球之间的吸引作用与金属板之间的吸引作用的内在机制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