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之波流一体·场涡

一块处在地表的普通石头,是无数元素原子组成的聚集体,这是一般物理知识描绘。以太旋涡论下,原子是微观以太旋涡,原子内外空间都有以太在流动,由此产生力场梯度分布,表现为电荷。原子以太旋涡的黄道面上,有更微观的电子以太旋涡在随波逐流作绕原子核公转,原子以太旋涡与电子以太旋涡,各自振动分别产生光波与X射线。同时原子的原子核,电子的电子核,都是更微观以太旋涡的聚集体,各自振动分别产生中子波与中微子波。

石头,就是无数原子以太旋涡的聚集体。

当自然界的风吹、雨淋、阳光晒作用于这块石头上,及其它石头碰撞这块石头,或空气中声音穿过这块石头,等等物质作用,都会在石头表面产生压力。这股表面压力在石头内部产生振动波传递,振动波传递又在石头整个内部空间不断反射,或折射出去。这用牛顿力学可以简单理解。

由于原子以太旋涡的存在,在原子时空尺度,这股振动波传递实际是借助原子以太旋涡间的相互碰撞来传递能量的,如一个台球碰撞另一个台球。这个传递过程中,因众多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并不精确地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有角度偏差,于是传递线程发生偏折,随着传递线程的延续,累加的偏折会超过360度,就会出现一个圆周状的振动波传递形态。

圆周状的振动波传递带动线程上的以太趋向流动,形成以太运动环,以太运动环反过来约束前进振动波的传递,即部分前进振动波在以太环内侧反射,于是前进振动波表现为向内收敛。如此无数的圆周状振动波,一环套一环向内收敛呈螺旋状形态持续传递下去,导致外界对石头物质作用的部分能量,以循环振动传递的模式滞留在石头内部空域,表现为物质作用能量被石头吸收。

如此一环套一环的向内收敛呈螺旋状形态的循环振动传递模式,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场涡。

场涡就是这个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没有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运动形态。它也是物质运动形态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而原子以太旋涡只是以太旋涡的某个时空尺度的形态而已,在原子之上与原子之下的时空尺度都存在各类以太旋涡形态,于是循环振动传递存在于各个时空尺度,往上直到整个石头空间,往下直到以太层次。

当无数的循环振动传递形态出现在石头内部空间,就是一个分形形态的振动传递模式。石头内部空域,除了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硅氧等原子元素成分,及原子辐射、分子热振动之外,就是随时随地都被这种分形传递振动所填充。其它万物内部空域也存在同一分形传递振动作用形式。

由于万物是以波流一体结构形态存在的,而波本质是以太在平衡位置上的运动,于是在场涡诞生时,场涡会驱使线程上的以太沿场涡振动力场方向流动,当这个流动构成一个闭合环时,无数的以太环以同一圆心运动时,就形成以太旋涡。

这是以太旋涡形成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

虽然人们观察到台风、龙卷风、水漩涡形成在于水汽空气分子的圆周运动,但是圆周运动中以太层次的场涡形态在此之前则是没有认识到的。物质的圆周运动并不是天然地持续着的,而是由以太场涡来推动。台风、龙卷风、水漩涡的水汽空气分子,只是在场涡推动的以太旋涡上作随波逐流运动。

场涡与旋涡的关系:旋涡是物质循环结构,而场涡是能量循环结构。场涡形成旋涡,旋涡承载场涡,两者波流一体。在古代,与之对应的词就是浊气:

浊气=场涡与旋涡的波流一体

对万物结构来说,都存在场涡,这是当下物理界所没有认识到的,也是只借助于光与影为代表的感官所无法认识的。这里通过牛顿第二、第三运动定律结合以太认识,则简单推导描绘与定义出这个概念。

由于石头随时受外界物质作用,会产生无数的各时空尺度的场涡,而无数的场涡又形成无数的以太旋涡。以太旋涡具有空间稳定性,于是一块石头内部空域,被无数的以太旋涡所填充,也被无数的场涡所填充,原子以太旋涡,只是这无数以太旋涡中的一部分,而非人们观念中的全部。

无数旋涡因涡流合流或对冲而表现吸引或排斥作用,于是振动能量继续在这些旋涡之间传递,当这股振动能量以某个中心为趋向运动在所有旋涡之间传递,并形成一个循环振动形态时,就构成一个整体大场涡,这个大场涡继而形成一个大旋涡,也即:

万物内部,都存在一个大旋涡,与一个大场涡

所有小旋涡围绕这个大旋涡作圆周运动或作圆周运动趋向,这就是最前面章节描绘的盘古开天的石头版。

象一个指纹

这个大旋涡与大场涡各有一个涡心,会应外界物质作用的变化,两个涡心会出现重合或分离的现象,当重合时,表现为物质结构与运动形态稳定,当分离时,表现为物质结构与运动形态变化。

物体内部的大场涡运动形态,会因外界的物质作用变化而发生形变,这种形变会传导到下一时空尺度的以太旋涡,导致下一时空尺度下的以太旋涡之间发和相互作用,会根据复杂性不同有固体、流体、气体、生命体等等状态的区分。

原子、电子、台风、漩涡、行星、恒星,都是这个大旋涡与大场涡稳定结合后的直观结构特例。生命内涵解构、意志与灵魂的诠释及中医原理也都是建立在这波流一体理论下的场涡运动形态上的,会在中下篇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