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偏振光

光的所有偏折偏振现象的本质,都是光作为纵波与仪器、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抓住这个本质,光的所有现象没有什么不可以简单解析。而介质,一般指各类晶体,其实是指微观以太旋涡的有序空间结构体--这一认知书本上从来没有的。

当平面偏振光进入1/4波长的晶体时,光的纵波振动相位,即以太在平衡位置的运动矢量,会受到这个旋涡流的拖曳与滞留:

与光传递同向的旋涡流,加速了平衡位置上以太的流动,从而加速了光的传递,是为拖曳加速区。
与光传递反向的旋涡流,减慢了平衡位置上以太的流动,从而减慢了光的传递,是为滞留减速区。

如此作用导致出射光相位的变化,比如在轴线两边,一边被拖长了1/4个相位,另一边被滞后了1/4个相位,于是人们就看到了一个椭圆形偏振光。

这个过程其实是光的波动形态被晶体原子以太旋涡打上了印记,与高频波写频在低频波上有相类似的作用,与人类生产流水线上给产品包装打上印标更是相近。这里用以太旋涡来解释光的椭圆偏振光现象,就没有物理界那种解释那么复杂。

椭圆偏振光,是入射偏振光与晶体原子以太旋涡相互作用的体现。

椭圆偏振光是入射偏振动光与1/4波长晶体宽度相互作用的结果,若晶体的宽度远远大于波长,比如某些化学晶体块的溶液,也会对光打上以太旋涡的印记,只是科学界冠以新的名词,叫旋光性,分左旋与右旋,诞生出“手印化合物”之类的拓展概念,这仍只是逆分子以太旋涡与顺分子以太旋涡对光的牵引导致的光路形态变化,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

上一小节:波粒二象性概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