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后经过清明、谷雨两个节气,就是立夏,气候从春季进入了夏季。夏季给人以炎热的感觉,大地植物一片旺盛,也是雷阵雨、洪水干旱常发的季节,这就是夏天的气息。与春季一样,这些感观都是表象与虚幻感觉,实质是夏气在牵引地表万物、生命及细胞作出相应的运动,尔后借光与影在意识中反构出繁盛生机的影像。夏气是由天气、地气、空气、水气、土气多气合一在夏季这个时间段的综合作用效果。
夏季气候变炎热,被认为是阳光在正午时分垂直射在南北回归线附近,而让南北半球分别接受最多的阳光能量,再让大气、水体、土壤升温到气候温度顶点所致,其背后实质是空气、水气、土气的能量波动水平大幅提升到最高,从而给意识产生的炎热这一浅层感觉。其更深层次的物质作用机制,那就是天气、地气的能量水平,已经达到地表以太波动流动能量强度的顶点了。
夏气=南北半球夏季时期的地表以太波流一体的整体状态
仍以北半球夏季为例。自冬至经过春分,再到夏至这半年时期,太阳直射点一直处于从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迁移的状态,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一直处于缩短状态,地球离太阳轨道半径从冬至日的最远距离,变成夏至日的最近距离。这半年期间,地心承受的天气波动能量水平一直在增强,北半球地心活跃性也在持续加强,从北极以太涡口吸入的微以太涡旋也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的能量水平,如此不断强化地心核聚变的烈度,直到夏至日,这个烈度达到顶点,同时核聚变产生的地心辐射能量水平也从冬至日的最低点增强到顶点,在地表表达为能量波动水平最高的地气。
也即天气、地气,经过春季后,在立夏到夏至这段时间,仍在持续变强。与春季有相同的扩张趋势,并有更高作用强度,让地幔、地壳,地表的空气、水气、土气、木气、人气,及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细胞内部空间的核心区域的能量波动水平,在夏至日之前,都快速同步提高到顶点,万物核心区域表达出最高的活跃性。地气中的热能量波动,是地心辐射通过加热地幔,经过滞后一个半月时间,才缓慢传导到地表形成的。立夏日的地表地气热能量波动,是由春分日的地心热辐射抵达地表所至。这也是为何夏季是以立夏这一天为起点,而不是以夏至这一天为起点的原因。就在于立夏这一天,一个半月前的春分日所产生的已经提升到中等能量波动水平的地心热能辐射才刚刚抵达地表,让北半球的万物、生命体及细胞,感知到地气能量波动强度过半的水平,是以气候入夏。由此可知,
夏气中的天气、地气诞生萌发的时刻在春分这一节气点上,位置在南北半球地心处
到了夏至这一天,地球赤道面正午太阳光正垂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由此地心所处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处于椭圆轨道长轴的两个顶点之一上,离太阳距离属于最近距离水平,北半球整体接受的阳光能量达到最大化,北极圈处于极昼状态。北极以太涡口吸入的公转轨道上最高能量水平的的微以太涡旋,并由此带来地心核聚变烈度及能量辐射,都处于最高水平。北半球地面在接受到的最多面积的阳光之后,地表处于最高气候温度。如此,地表的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细胞外部空间,都表达为强红外能量波动,对意识生命体来说,就是开始炎热的感觉。
夏气在地表表达明显存在的时刻在夏至这一节气点上,位置在地球南北半球地表处
在立夏到夏至这段时期,北半球天气、地气能量水平持续上升到顶点,空气、水气、土气的能量也在持续增强,两者叠加之下,气候从温暖变为温热。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波动强度,与非核心及表面波动强度,都处于向外扩张趋势。即夏气于夏至到立秋这一时间段,在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分布状态,分别是
天气、地气的振动力场>流动力场,且
空气、水气、土气的振动力场>流动力场
如此万物内外区域的天气、地气同空气、水气、土气的力场指向,就是这样刚好处于相同方向的状态,如此导致万物内部空间的整个能量状态,是内热外热,并伴随内热、外热均不断增强的趋势。受天气、地气扩张趋势作用,生命体的核心区,自春分日开始萌发之后,继续发育成长,并有加速趋势,如植物的芽端继续垂直地面向上长高,动物的大脑、神经系统继续发育延伸,细胞的中心体继续在分离,等等。受空气、水气、土气扩张趋势作用,生命体的非核心区,象植物的枝干,动物的肌体,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等,在全方位长大。于是生命体、细胞在这段时间,是生命体处于加速躯体成长发育,形体变得又高又大,细胞加速复制分裂过程,数量又多且体积也相对大。
过了夏至之后,在立秋到来之前,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开始变长,地心接受太阳中心辐射强度逐渐变小,北半球以太涡口吸入微以太涡旋能量也在减小,地心核聚变烈度变弱,于是天气、地气的能量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同时,北半球阳光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迁移,北半球接受的阳光整体能量水平,仍大于南半球,让空气、水气、土气的热能仍在持续增加。如此对地表万物的影响,就是万物核心区域的能量波动水平,处于降低状态,万物非核心区域的能量波动水平,还处于增强状态,如此导致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区,则有向内收敛的趋势,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非核心区,仍处于向外扩张的趋势。即夏气于夏至到立秋这一时间段,在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分布状态,分别是
天气、地气的流动力场>振动力场,但
空气、水气、土气的振动力场>流动力场
如此在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万物内外区域的天气、地气同空气、水气、土气的力场指向,就是这样刚好处于背离指向的状态。天气、地气流动力场开始大于振动力场,产生收敛作用,但作用强度还相对低,而空气、水气、土气振动力场则远大于流动力场,依旧产生强扩张作用。结果是生命体、细胞内部空间的核心区域,受天气、地气收敛趋势作用而停止向上长高,并受地气流动力场作用而是垂直向地心方向收缩,如植物芽端停止向上生长,动物大脑、神经系统停止发育,细胞中心体停止分离复制,并都产生向内收敛趋势。生命体非核心区域则受空气、水气、土气扩张趋势作用仍全方位长大,如植物枝干、动物肌肉骨骼、细胞核仍在横向壮大。在两种相互背离的力场作用下,生命体与细胞形体呈横向壮大趋势。
这就是夏季的时候,在立夏到夏至这段时期,成为植物生长旺盛,及动物快速生长的时段,而在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成为植物果实与动物躯体都壮大的时段。
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的地气在地表的热辐射,是一个半月前的立夏到夏至这段时期的地心辐射的热辐射通过地幔传递到地表的,而立夏到夏至这段时期的地心辐射又有最高的能量水平,抵达地表后产生的热辐射也是最高能量水平,于是在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地表地气的最强热能量叠加了阳光在北半球的整体照射能量,让大气、水体、土壤的温度都升到全年最高,气候从温热变得炎热。这就是虽然夏至代表整个夏季过了一半,却是最热时期开始的原因,就在于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是一个半月前地心最高热能量波动的地气正在抵达地表的时间段。
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是北半球全年温度最高,最为炎热的时期,是不能简单用阳光照射能量多来解释的,在于阳光在立夏到夏至,与夏至到立秋两个时间段,随着太阳直射角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来回迁移,是对称照射的,这两个时期对北半球气候的总能量水平提升是一样的,理论上两个时期的平均温度是一样的,不能带来夏至到立秋期间比立夏到夏至期间更热的气温体验的。
如此夏气以夏至日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明显的能量波动状态,并有对应的作用特征:
一是在立夏到夏至这段时期,夏气状态是天气、地气处于高能量波动发散状态,而空气、水气、土气处于中能量波动发散状态,并都处于快速上升趋势。让万物、生命体及细胞处于内热外热的能量波动状态,及内扩张、外扩张的作用模式。其中内扩张的趋势是垂直地面向上延伸,外扩张的趋势是全方位扩大,两个趋势同步进行,从而出现整体长高、延伸与分裂复制现象。气候整体表现为温热的感觉。
二是在夏至到立秋这段时期,夏气状态是天气、地气处于低能量流动收敛状态,辐射能量水平处于下降趋势,而空气、水气、土气处于高能量波动发散状态,处于上升趋势。让万物、生命体及细胞处于内冷外热的能量波动状态及内收敛、外扩张的作用模式。其中内收敛的趋势是垂直地面向下收缩,外扩张的趋势仍是全方位扩大,两个趋势同步进行,从而出现竖向停止长高、延伸与分裂复制,但横向长壮而变得又壮又胖状态。气候整体表现为炎热的感觉。
夏至这个节气,是夏季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状态的标志性时刻。不仅仅体现在太阳直射点落在北回归线上,更体现在天气、地气在夏至前后的两种相对的能量波动状态,结合空气、水气、土气中高能量水平对万物内外状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地气自能量水平到达顶点后转为下降的起始点。夏至连同冬至一起,将全年的地气能量分布分割成冬至到夏至期间的持续上升趋势,与夏至到冬至期间持续下降趋势的两大对立状态。
夏季还有个特征是水汽随着温度的上升,大量蒸发到大气层中,水汽之气构成空气的一部分,宏观上就是大气湿度增加。在七八月份时温度最高,蒸发量最大,地气、阳光的能量强度让水汽分子有足够动能而处于完全离散状态,并上升到地表大气层的中层位置,如此底层空气湿度偏低,而中层湿度偏高,人的体感就不再如黄梅天那么有闷热感。当大量水汽在大气层更高层的低温空气作用下,很容易凝结成微水珠、冰晶,继而下降形成暴雨、冰雹,并伴随打雷闪电。这就是夏季特有气象雷阵雨、冰雹的成因。
对于常年炽热的赤道与常年极寒的极地,夏季的特征也开始变明显了,主要表现在北半球赤道气候处于旱季,北极气候则更象中低纬度的春季,北极地区生存的生命都开始生发繁衍。这里作者就不展开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