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原理

人们喜欢吊书袋,引经据典,问题是经与典本身就有人们没有发现的问题,那再多的引用,不过是让谬论传播越广而已。说基因控制细胞复制,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但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复制并产生复杂的人体器官与美妙的人体形态,则一筹莫展,皆在于认识不到生命体空间振动波的存在。

听到美妙的音乐,你就很欣然地靠近聆听,听到尖刺的噪音,你就赶紧逃离,这只是空气振动波对人类行为的一般作用现象。想象一下整个人体空间浸染在振动波的海洋里,那不同频率的振动波也会对细胞行为产生作用。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加强的结果,升温,会导致分子热运动加强,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距离会扩大一点点,分子会鼓胀一点点,这很容易直观理解。热运动的可感知形态就红外线,可认知形态就是包括红外线之内的所有时空层次的振动波。

当人们看到细胞分裂时的DNA状态,其实是DNA悬浮在细胞液的振动波海洋里,想象自己置身于喧嚣的菜市场,周边全是噪音的样子,DNA周边也全是各类分子的噪音。

看到得的是电子显微镜下DNA丝状的长链,看不到的是这条长链的空间振动形态。

当一个细胞所处的空间环境振动强度提高--温度升高是其表现之一,会带来一个结果,细胞中心的细胞核,其包含的DNA双链上的碱基对分子之间,会相互分离一点点,直到分离到某个距离后,形成DNA单链。这里的振动强度提高不仅仅是指锅底烧火或太阳普照下的温度升高,还包括其它分子原子如蛋白酶分子、激素的振动波对DNA双链的振动能量作用。

人们发现某种解旋酶能解开DNA双链,就是酶的振动对DNA的作用。生物学家用拉链的形态来模拟解旋酶解开DNA双链的形态,这只是人类想象的结果,现实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实验观察到蛋白酶如拉链环一般扣在DNA双链上,根据分子振动形态可知,只需解旋酶靠近DNA链,振动作用就通过空间传递到DNA链上并产生作用,就如红外辐射照在人皮肤上,皮肤细胞立马提升热运动形态。

细胞空间,包含水、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微量元素离子等等分子形态。DNA单链游离在这些众多分子之中。由于DNA单链的振动,会在单链附近空间形成旋涡结构,带来的结果就是吸引相反电荷的营养元素如配对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这些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如重物质汇集在离心机溶液中心一样,汇集在DNA单链周边,表现为吸附在DNA单链上,并且吸附后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临近分子之间也因电荷相互吸引,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单链,这就是DNA复制出DNA与RNA的简略过程。

而分离的DNA单链到底是复制出DNA还是RNA,这由细胞空间的振动强度分布形态来决定,而细胞空间的振动强度分布形态,由各营养分子的浓度比例及环境温度来决定的,最终的影响,是由环境振动与自身振动的一个对比状态来决定的。比如环境振动是5个能量单元,而自身振动是8个能量单元,那影响效果就是其差额5-8=-3个能量单元,表现为自身振动对环境振动的作用;而在环境振动是5个能量单元,而自身振动是2个能量单元时,那影响效果就是其差额5-2=3个能量单元,表现为环境振动对自身振动的作用。差额越大,表现为影响越大,相对于力学中的加速度越大。这就是环境-自身差额振动影响原理。

一般来说,分子越大,振动频率就越低,反这分子越小,振动频率就越高。比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比氨基酸分子要略大,于是当脱氧核糖核苷酸浓度高而氨基酸浓度低的时候,就复制出DNA,当脱氧核糖核苷酸浓度低而氨基酸浓度高一些,就复制出RNA,RNA进而复制出蛋白质、酶。

RNA有比DNA更高强度的振动形态,当RNA处在更高强度振动的环境中,比如浓度更高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胞液中,就能自我复制,这也是病毒以RNA而不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