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行星轨道分析

也有人认为依据陨石撞击地球的冲击波很大,会导致坑-星直径比要很大,可能只有几十公里而没有400公里这么巨大。关于冲击波的作用,这与撞击的速度、角度、小行星动量、体积等因素相关,而不是一概地认为是很大。

就这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来评估冲击波的大小:

根据这个撞击印痕,可知这次撞击并不是正面撞击,而是小角度侧面撞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地球上许多陨石大角度落入地球后巨大的坑-星比例不同。

首先要知道的是地球是一个带磁场的行星,而小行星,顾名思义,若有400公里直径,也会是一个带磁场的小行星。磁场是以太旋涡力场,这是以太论下的新认识。地球与小行星,各是一个由以太旋涡环绕的星体,同时由于行星赤道以太喷流产生自转运动。

于是当小行星闯入地球磁场范围后,地球以太旋涡与小行星以太旋涡之间相互吸引,表现为小行星被地球以太旋涡力场捕获,出现以太旋涡之间的互绕运动--这是一种耦合结构,结果就是导致小行星的运动是一边自转,一边绕地球公转,一边坠入地球。这条运动轨道与银河系的旋臂形态接近。

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方向看,是自东向西略偏南的,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说明在未撞击之前,小行星的前进轨道方向是逆着地球以太涡流的方向前进的,迎风而行会减慢运动速度这是一般物理常识,这里小行星逆着地球以太旋涡前时,也会减慢互绕轨道速度,小行星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地球以太旋涡的内能,当这个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小行星就开始坠落,这也是小行星为何不能成为地球卫星的根源。

如此小行星边自转,边公转,边坠落,边减速的结果,就是小行星接近地表时,速度已接近减至最小,同时以小角度侧面与地壳相互作用,接触瞬间由于自转,会在地球表面产生滚动,于是其冲击波会远远小于大角度正面撞击,就如武打片里从高处跳落后的鲤鱼前滚翻动作,极大减小冲击力,于是出现当下这种天山山脉东线尾锥压擦印痕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形态。

这次小行星对地球地壳的破坏,其实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而不是大角度正面的瞬间冲击过程,于是坑-星比例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