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能量块

当下人们利用石化燃料如汽油燃烧产生气体膨胀来驱动汽车等交通工具前行,除了热能损失很大,还产生大量废气污染,是一种高耗低效的能源使用方式。而用电来驱动,则是非常清洁,但当下的电池技术由于能量密度较低,导致在交通工具上,电的应用没有油汽来得广泛。这里描绘的燃料电池技术原理,是直接将石化燃料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原理,可以为燃料电池的构架提供指引方向,即将石化燃料直接转换为电能,而非诸如柴油机带动电机的漫长环路及高热能损失过程。这是依赖分子的以太旋涡耦合结构、电解作用、化学电池原理、电的本质、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等认识来理解与构建的。

石化燃料如汽油,是以碳基氢键构架的有机大分子结构,一般消耗过程是点燃需要大量的氧气参与及一定高的温度,而后有机大分子结构在高温下解体,再与氧气原子结合产生水与二氧化碳,并于解体与化合过程中释放出化学能。这一燃烧过程中,可用催化剂原子以太旋涡的振动形态来代替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形态。在燃料中加入催化剂后,有机大分子的振动状态会处于与升温类似的高活性状态,再用电振动来强化这一高活性状态,然后有机大分子解体,表现为化学能释放。有机大分子解体成小分子结构后,在催化剂环境里,小分子的振动状态也处于与升温类似的高活性状态,再用电振动来强化这一高活性状态,小分子与氧化剂化合形成氧化物,也表现为化学能释放。引导化学能释放时的振动波,就是电。这就是燃料电池技术原理,亦称能量块技术原理,描绘为一句话就是:

通过电解作用结合催化剂、氧化剂代替当下氧气参与燃烧的高温环境,来促使石化燃料分子以太放涡缓慢温和解体与化合而释放化学能并转换成电。

比如以汽油为例,设汽油有机大分子的耦合结构强度是10个能量单元,需要外界10个以上强度的振动能量单元才能使其开始解体,而日常燃烧的高温状态是20个能量单元强度,汽油大分子结构在20个能量单元的环境下以燃烧的方式解体,表现为剧烈能量振动与强光辐射。而若在常温下加入振动强度是8个单元的催化剂,那么只需外界再额外添加2个能量单元就能使其解体。用2个能量单元强度的电振动来现实这一解体目的,这也是电解过程。如此,汽油大分子结构在10个能量单元的环境下,以温和方式解体并产生弱振动能量,定向约束这振动能量后再传递出去,就是电。

如此控制外界振动强度来解体油汽有机大分子,就不用通过剧烈燃烧来现实化学能释放,并有更低的热能损失与更高化学能-电转换效率外。

催化剂结合下可以通过电解作用直接产生电能的燃料,就是传说中的能量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动画片《变形金刚》里有描绘,影片里的场景就是将石化燃料转变成一种叫能量块的紫红色块状固体或液体,可以直接给机械生命体提供驱动能源,当然科幻片里是不会有这种转换原理的。这里取“能量块”这一概念,在于两者所采用主体原材料基本一致,实现目的也基本一致。

这个电解过程导致石化燃料分子解体释放化学能过程,与中子轰击铀产生链式核裂变反应及轻核聚变反应,仍只是时空尺度的不同,过程很相似:

                                     电(振动波)--中子(振动波)
                                     汽油(燃料)--铀(燃料)
                                 电解(波)作用--中子(波)轰击
    燃料分子(次生以太旋涡)解体--铀原子核(更微观以太旋涡)裂变
产生小分子结构(次生以太旋涡)--产生轻元素原子(微观以太旋涡)
                             产生电(振动波)--产生新的中子(振动波)

有机大分子结构解体后形成小分子,再与氧化剂化合,也产生振动,定向引导出去,也表现为电。这与轻核聚变反应也只是时空尺度的不同,过程很相似:

小分子结构(次生以太旋涡)氧化--氚原子以太旋涡(微观以太旋涡)聚变
                                          产生氧化物--产生重核原子以太旋涡
                             产生电(振动波)--产生新的中子(振动波)

自然,这种技术涉及催化剂的选择、电路构建与电压控制、有机大分子解体所需能量单元的确定、解体后小分子化合过程的氧化剂的寻找等等问题,需在现实中探索与发现,通过以太旋涡论下的各种原理与本质的正确认识,这种技术实现的目标是不远的。

空间隧道

在许多与星际相关的科幻片中,常提到一种可以快速穿越星际空间的旅行技术,一般画面是宇宙飞船产生某种强大力场,让周边时空出现扭曲,然后宇宙飞船在原空域瞬间消失,并以超光速穿过某种光与影构成的隧道,抵达几光年甚至几百几亿光年外的极遥远地方。现实中也有报道某个飞行员从某一地方起飞后突然在雷达屏幕消失,几分钟后抵达几千公里之外的其它地方,或某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让人甚觉惊诧,这些奇事被认为是时空错位或人物进入某种时空隧道或平行空间。这些科幻的场景或现实的事件,都可以用空间隧道原理来理解。

应空间尺度不同、使用场所不同及影片表述重点不同,空间隧道有许多不同名称,比如虫洞、白洞、空间折叠、时空跳跃、时空隧道、星际之门、环陆桥、时空错位、时间皱折、曲率引擎,传送阵,等等。而其核心作用形态的表述,皆是通过某种人为技术手段或自然变化,让一个人或物能瞬间在原地点消失,然后抵达极遥远的其它地方。认识到宇宙空间就是以太空间与封闭时空原理,就可以描绘这种空间隧道及技术构架原理。

要理解这一空间隧道的技术构架原理,要先引入两个新概念:并行空间与时间频率。

并行空间,就是宇宙时计量下的相互独立的空间,这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并行空间”这一概念与当下西方科学界假设的“平行空间”不同。并行空间,是同一时刻下的两个并列存在的空间,如两个并排在一起的两个房间,可以通过门来相互连通。而不是“平行空间”概念下的同一时刻下的的同一空域下的两个重合的空间,这样说其实有点拗口,因为本人也理解或想象不了“平行空间”这概念里同一时刻下的同一空域下的两个空间是怎么样的存在方式,可能描绘的是两个空间的“合体”状态,这显然太玄幻了,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并行空间之间的空间,就是结界,这也是由观察者确定的。

结界分割了宇宙空域,从而让观察者借光与影定义出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包容,表现为并行空间与封闭时空。比如一个房间就是一个空间,房间的墙,就是一个结界,起到分割观察者视野的作用,于是不同房间之间就是互为并行空间,通过墙来过渡。又如一个星球以太旋涡就是一个空间,不同星球以太旋涡通过边界处的以太湍流层来过渡,这里以太湍流层就是结界,等等。

观察者定义出并行空间、结界,同时定义出并行空间的宇宙时,及各个空间里的局域时。

这些局域时参照宇宙时,应各独立空间里以太运动状态不同,会有不同的速率,这就是时间频率,又称为时间速率。

比如拿5个一样的时钟,同步校对一致后分别放在空间A、空间B、空间C、空间D及观察者身边。观察者身边的时钟为宇宙时计量标准,宇宙时计量1个小时后,空间A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2小时,空间B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3小时,空间C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7小时,空间D里的时钟的局域计量值是11小时,那么空间A的时间频率是2,空间B的时间频率是3,空间C的时间频率是7,空间D的时间频率是11。

而事件场景的变化形态,是由运动决定的,时间频率高,意味着运动变化快,反之时间频率低,意味阒运动变化慢,也即这些计量值代表各独立空间内的以太运动变化速率,是观察者所处空间以太运动变化速率的倍数,这里分别是2倍、3倍、7倍、11倍。

并行空间里的各个空间在时间频率上不一致时,其运动场景会有差异。比如这里举例的四个空间里的事件场景里,若观察者以空间A2为现在与观察立足点,那么他此时是看到A2、B3、C7、D11四个场景。四个场景相对应的面貌是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空间B3,已经处于空间A3的场景,看到的空间C7,已经处于空间A7的场景,看到空间D11,已经处于空间A11的场景,于是他可以说他看到了空间B、C、D的未来场景。而观察者也可以选择空间C7为现在与观察立足点,那么他看到空间A2,还处于C2的场景,看到空间B3,还处于C3的场景,看到空间D11,则处于C11的场景,于是他可以说空间A、B还处于过去,空间D则已经展现为未来。

这在现实中很容易找出相应的场景形态,比如当下现代化办公室的某个人,由于某种原因突然被传送到非洲某个原始部落,他看到人类过去场景,于是他可以认为自己回到过去;或突然被传送达某个未来科技城,他看到人类未来场景,于是他可以认为到达未来。自然作为观察者的读者,知道他只是抵达地球当下某个不同场景的空域而已,并没有回到过去或到达未来。

空间隧道,就是起到传送人或物穿梭于并行空间的通道作用。这一通道传送过程,也是打开结界的过程。比如两个并列房间之间的墙上打一个洞,或开一扇门,让两个房间连通,这个墙洞、门,就是一个空间隧道,其它如造高速公路而在大山里打出隧道,也是一个空间隧道。所有连接并行空间的通道,就是广义上的空间隧道。

自然,如此描绘的空间隧道原理,也是平淡无奇,没有科幻片中那种瞬间消失、超光速的科幻感觉。其实空间隧道原理也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人物进入空间隧道后突然消失,并不比一个人进入房间后看不到更复杂,之所以让人们觉得如科幻片中那么玄幻,在于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以太的存在,进而认识不到以太运动状态会影响空间人物的时间频率,而只凭想象力去构建空间隧道,也就无法道出背后的物质作用原理。

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幻片里那种能瞬间消失并抵达极遥远地方呢?这仍是通过以太旋涡来现实的。

宇宙空间是物质空间,即以太空间,以太空间里又充满超微观以太旋涡,物体在以太空间的运动,是通过波动的方式展开的,这些场景分别在“空间的本质”、“星球生长”、“运动成因·御波而行”等小节中描绘。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与声波穿越不同介质有不同速度相近的运动形态:物体速度受空间里的物质分布不同,而有不同的速度。比如声波在空气、水、重金属中传递速度不同,空间里的以太分布,也会以太的运动状态不同,对运行其中的物体有不同的影响。

当一个空间产生以太旋涡,这个旋涡就会如水漩涡扭曲平静的水体一般,扭曲这个空间,这是爱因斯坦“时空弯曲”概念的物质运动实质,同样,就如水漩涡会在水体打开一个直通水底的通道,以太旋涡,也可以在并行空间之间的结界上产生一个连接并行空间的通道。当人或物进入这个通道后,由于结界(这里是涡管的管壁)对光的屏蔽作用,会产生人或物瞬间消失的感觉。这就是科幻片里空间隧道的技术构架原理,也是有报道称人物突然消失的物质运动实质:

人物被以太旋涡包裹,陷入空间隧道,进入一个封闭空间,由于观察者与人物之间的光影被封闭空间的结界屏蔽,于是表达为“人物突然消失”这一场景。而封闭空间里的以太运动状态与地球时空的以太运动状态不一致,导致人物的原时间频率被改变,重新出来后,会有与地球正常时间进程不一样的容貌,或保持原来年轻态,或过于衰老,等等。

如下图所示:观察者处于空间B,并定义空间B的时间为宇宙时计量标准,于是空间B的时间频率是1。设空间A的时间频率是0.5,于是当一个人在空间B的B3时刻时陷入以太旋涡构建出的空间隧道后进入空间A,其时间频率会由1降为0.5,处于空间B的观察者会看到这个人突然消失。当这个人在空间A的A4时刻再次陷入以太旋涡构建的空间隧道后,会返回空间B的B8时刻,空间B的观察者会看到这个人突然出现。而这个人的容貌还保留在B4的样子。

而若以这个人本身为观察者,他从B3时刻陷入空间隧道后进入空间A,会到达A2时刻点,他会看到B2的场景,会以为自己回到过去,当他在A4时刻点再次陷入空间隧道后返回空间B,会到达B8的场景,他会以为自己抵达未来。

这就是空间隧道构架原理:

通过超导线圈产生强磁场,进而产生以太旋涡与涡管,形成空间隧道。

空间隧道的以太旋涡涡管形态,是时光机的以太旋涡的长涡管形态,因此两者有一些相近的场景运动,比如进入空间隧道,会影响时间计量,不同处是通过空间隧道,可以抵达某个遥远的地方,而通过时光机,还是会停留在原地。这个以太旋涡的涡管形态,也与西方科学界描绘的虫洞形态接近,但内涵完全不同。

太极八卦图,也是一个空间隧道原理结构图:

太极形象,代表以太旋涡涡管的横剖面图;黑白子形象,代表涡轴或落入以太涡管的人或物;八卦形象,代表超导磁线圈的构架通道。当磁线圈超高速旋转时,产生以太旋涡,如龙卷风涡管从千米高的云层向下延伸到地面一般,以太旋涡的涡管可以延伸到极远的空间,即空间隧道。

时光机

时光机,即时间机器,在与时间有关的科幻片中经常出现,启动后可穿越时光,让人能抵达过去,通过穿越者对历史事件的干扰与作用,来影响当下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进程,或让穿越者抵达未来的某个时代,如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时间机器》,《星际穿越》,电视剧《回到未来》,《叮当猫之时光机》等等场景描绘。而本小节原理描绘下的时间机器,是不能回到过去,只能抵达未来,或抵达与过去一样场景的。要理解时间机器运行原理,先引入一个概念:宇宙时。

宇宙时,是宇宙中所有空域的计时标准,它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宇宙时这一概念与百科的定义“全宇宙都适用的统一时间,也称宇宙标准时或普适时”一致,但内涵不同。它不是百科描绘的“用演化着的宇宙本身作为时计来计量”,而是由观察者选择与确定,在于“演化着的宇宙本身”这一描绘,仍只是观察者的描绘。

宇宙时,与北京时间类似。比如观察者可以用北京时间计量其观测空间内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那么这个北京时间,就是一个宇宙时,观察者也可以用自己的当地时间来计量其观测空间内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这个当地时间也是一个宇宙时。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宇宙时,一个观察者在一个时间计量操作中则只有一个宇宙时,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宇宙时可以相互转换,就如北京时间可以转换为格林威治时间。与宇宙时对应的概念就是局域时。

局域时,是宇宙中某一个局部空域的计时标准,它也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即一个观察者确定一个宇宙时的瞬间,所有局部空域的计时方式都是局域时。一个物体空间,就是相对于观察者能观测到的整个空间内的一个局部空域,于是一个物体空间内部的计时标准,在观察者选择物体空间之外的某个计时标准为宇宙时后,就是一个局域时。同一观察者确定的宇宙时与局域时可以相互转换,完全由观察者的选择来决定。

时间是运动的度量,在牛顿力学中表达为a=v/t或v=S/t,反过来可以用运动来反映时间计量值,即

在这个t=S/v公式里,S不变时,若v增加,则t减少,代表时间变快;反之v减小,则t增加,代表时间变慢。在t=v/a公式里,v不变时,若a增加,则t减少,代表时间变快;反之a减小,则t增加,代表时间变慢。

时间机器,是能让时间变慢或变快的机器,而当人们说时间变慢或变快,是在天然地选择一个标准时来参照对比被考查的时间,这个标准时就是宇宙时,被考查的时间就是局域时。于是可设定局域时与宇宙时之间的对比,为时间速率。用t0代表宇宙时,用t代表局域时,用V(t)代表时间速率,有关系式:

当V(t)>1,则局域时相对宇宙时变快
当V(t)=1,则局域时与宇宙时一致
当V(t)<1,则局域时相对宇宙时变慢

由这个时间与运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可知,物体状态变化的速率可以来反映时间的快慢。比如生活中,冰箱就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食物放入冰箱中冷冻,其腐败的速度较常温会变慢,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食物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慢,从而导致其腐败变慢。而一个普通的电饭锅,也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米粒放入电饭锅中加热变熟过程中,其膨胀速度较常温会变快,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米粒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膨胀变快。甚至一辆汽车,也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驾驶员启动汽车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抵达某一目的地,在相同的距离上,相对于步行,表达为所费时间更短,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驾驶员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在经过相同的距离所需宇宙时更少。

又如“宇称不守恒”小节提到的对钴放射电子数量的检测实验中,其中一块钴的放射出的电子数量相对要少,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这块钴所处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慢,从而导致其放射出的电子数量要少,而另一块钴的放射出的电子数量相对要多,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这另一块钴所处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放射出的电子数量要多。

就冰箱、电饭锅本身的物质作用而言,是空间温度下降或上升导致食物的热运动降低或加快,进而食物的结构状态产生与常温不一样的变化;对宇称不守恒验证实验而言,是外来强磁场导致互为对照组的钴原子以太旋涡的运动状态产生变化,进而钴金属空间结构状态变化不同并有不同的电子辐射频率。而物质空间是以太空间,温度、磁场都是以太波动与运动的宏观显现,这些装置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人为手段使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减弱或增强,进而导致计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变慢或变快。

其它如验证相对论“正确性”的绕地球飞行的原子钟实验,也是两个原子钟分别处在地球表面与近地轨道,轨道空间里的以太波动与地表空间里的以太波动强度不同,对原子钟振动频率的影响不同,导致两原子钟计量的时间数值有差异,被认为“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这是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地球空间是以太空间,认识不到时间是运动的度量这一本质,进而认识不到各局部空域的以太运动分布差异会对原子钟的计量过程产生不同影响后的错误判定,也即这个实验是不能证明相对论的。这也是一个实验前提条件认识不足导致的结论错误。其实就上面的冰箱低温与电饭锅高温对时间计量的影响,也可以用两个原子钟作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已经较正为一致的原子钟,分别放进零度以下的冰箱与100度高温的电饭锅里几天,再拿出来观察,可以确定其各自的时间计量结果是不同的,放冰箱里的原子钟的时刻要比放在电饭锅里的原子钟的时刻要小。

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一个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强度变化,进而如科幻片中那种改变物体时间的快慢呢?

物体运动,本质是一种波动,在“运动成因·御波而行”小节描绘过这一波动形态,物体的运动速度由物体内部的波动速度决定,而波动速度,又是通过频率与波长来表达,于是可以通过影响波动的频率与波长,来实现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同时,一个物体内部空间存在一个大场涡,场涡的本质也是波动,物体内部大场涡的流转状态决定这个物体的空间结构状态,于是也可以通过影响场涡的流转速度,来实现物质结构状态的变化。而物体空间波动频率与时间负相关,于是这种频率可作为宇宙时对比物体时间的参照。在观察者选取的宇宙时计量下的物体状态变化中,若物体内部波动频率变高,就是物体局域时变快;若物体内部波动频率变低,就是物体局域时变慢。由这个认识结合宇宙时与局域时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时间机器技术原理:

通过人造以太旋涡,来调整落入旋涡中的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从而实现物体时间变快或变慢。

宏观以太旋涡,在仪器上表达为磁场信号特征,因此这个时间机器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不同方向的强磁场来现实物体的时间变化。这是建立在超导技术基础上的,在于由超导体构成的线圈,能产生最强的磁场。

落入以太旋涡中的物体时间是变快还是变慢,由以太旋涡的方向与物体内部的场涡之间的关系决定,比如以太旋涡顺逆方向与物体场涡方向一致,两者作用结果是物体场涡流转速度增加,于是物体的时间就变快,反之以太旋涡顺逆方向与物体场涡方向相反,两者作用结果是物体场涡流转速度减慢,于是物体的时间就变慢。自然,具体的以太旋涡与物体场涡之间作用关系导致的时间变化,需由实践中发现与确认。

这里重申的一点是:通过时间机器,是不能回到过去的,只能到达相对于观察者当下时刻点的某个未来时间点,且到达那个未来时间点后,就不能再回到原当下这个时刻点。且这个未来有可能就是一瞬间,比如某个人落入地球表面某空域自发形成的以太旋涡,若这个以太旋涡能加速这个人的时间,那么在观察者的宇宙时计量下,会看到这个人衰老加速的场景。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看到某人消失的奇异事件发生几十年后,某人又出现,但容颜不变的原因,在于能看到场景的大都是时间变慢的场景,而时间变快的场景里,几十年后很可能早就已经没有人的形态了。

太极八卦图,也是一个时间机器原理图:

太极,是以太旋涡形象;八卦是以太旋涡发生器结构形象;黑白子,是落入这个以太旋涡的物体形象。黑白对应,也象征物体的时间被加快,或被减慢。

驻波切割与塑造

固体材料的现实加工,如切割、切削、塑形等,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一大类,电锯切割是最常见的机械切割形态之一,其它如线切割、激光切割、水切割、气焰切割等等。这些切割方式各有优缺点,如电锯切割能加工大物体,但会产生大量噪音、粉尘影响人体健康。这里根据物体是元素原子以太旋涡堆积体,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存在涡管相吸耦合结构,及电磁波是以太纵波、标量波是电磁驻波、以太驻波的认识,介绍一种全新的切割与塑造工艺原理:驻波切割与塑造原理。

以标量波的平面分布形态,即电磁驻波面作用在一块1立方米的长方体石头上为例。

电磁驻波的入射以太纵波与反射以太纵波,相互干涉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纵向振动,波节不移动,被称为标量波。这标量波,只存在能量以动能和位能的形式交换储存,如此运动形态,以太纵波的振动能量被禁锢在波源与反射点之间的线程上。

电磁波的能量由频率与强度决定,这种电磁驻波的入射波长在远紫外线与X射线之间时,就能穿透石头,驻波波节之间的以太振动能量,能强烈干扰石头空间里元素原子以太旋涡间的以太涡管相吸运动,在驻波线程上形成强度很高的以太湍流层,从而削弱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同旋异极吸附作用,破坏耦合结构,后在驻波面的两侧分别形成异旋同极吸附结构,表现为驻波面所处空间成为石头的裂缝空间,于是石头被切为两半。

这里举例说明的驻波切割原理就是:

电磁驻波破坏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同旋异极吸附结构,并产生裂缝,表达为切割。

这种电磁驻波切割技术,可以切割体积以立方米为计量单元的大物体,且没有电锯切割的噪音、粉尘,主要用来切割坚硬但韧性不高的物体,如花岗石、玻璃等等。更具体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采用的波长、驻波发生器构架,则仍需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

也可以用声波驻波代替电锯齿轮、线锯细齿来切割低强度结构的物体,如木头、塑料制品,或用次声波驻波来切割液体,具体原理与电磁驻波相类似,就不再描绘。

若将驻波面扩展到整个物体空间,形成驻波体,就可以让整个物体的所有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共价键断裂,并在平衡位置受波运动驱使,同时干扰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范德华力,于是整个固体,就会变得象面团一样柔软,可以用模子加工塑造成所需形状。当驻波消失后,又会恢复固体形态。这就是驻波塑造原理。

现代人在考查埃及金字塔结构时,发现许多大石头是形状各异,但叠加一起后两接触面又能完全契合交接,传说则是在建筑金字塔时,将石头软化再塑造,人们想象不了石头除了高温外还怎么能软化,其实就是这一驻波技术原理的应用。

这种驻波切割与塑造过程,其实就是用驻波能量来代替传统切割塑造工艺中的热、电、光、机械作用等能量形态,来实现加工目的。驻波的本质是能量的波禁锢形态,与粒子是能量的圆周形禁锢形态类似,用途极广,待人们在研究中去发现。

碟形空间飞行器

可控核聚变实现,可以让人类文明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但要想进入星际文明时代,还必须有能自由穿梭于宇空的交通工具。就如火车发明的重要性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若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一种更高效便利的交通工具让人类穿梭于地面与太空,仍只是沿用火箭通过燃烧化学燃料这种高耗低效的运输手段穿越太空,那这个工业革命也是会显得暗淡无光。因此,这里介绍一种全新运动模式下的空间飞行器原理,以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星际交通工具的制造指导思想:碟形空间飞行器。

碟形空间飞行器,即简称的飞碟,在科幻片里被描绘为外星人或未来人类穿梭于宇宙空间的便利交通工具,是人类向往的一种高效高速低耗低污染的星际旅行方式。也在日常中报道有人类发现过疑似外星飞碟光临地球,只是人们对这种碟形结构的飞行器的运转模式不明就里,于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一未来科技。这里用以太论来解析这种飞行器的运转原理,由此人类将能摆脱地球万有引力的禁锢,实现自由遨游星空的梦想。

这种飞行器所依赖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超导技术、可控核聚变。其它的如现代飞机要用到的各种技术如设计、控制、信息处理、光学等等,都是需要的,就不例举。所有技术依托的原理,都是《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纠正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后的解析认识。

这里介绍的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包括构架技术原理与运动技术原理。运动技术原理又包括悬浮技术原理,平动技术原理,升降技术原理。其它如材料合金、内部线路布局、电脑控制等等技术则不会讲,在于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广泛地在现代航空器上应用,直接参照就可以了。同时,这些原理都是简略描述,更齐全更实用的技术细则需在实践中完善,并不是这里可以表述的。

这里,可以先用一句话来概括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就是:

碟形空间飞行器在空泡状态下的曲直动量转换。

构架原理

碟形空间飞行器的硬件构架,就如飞机有机身机翼发动机等构件,碟形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构件包括碟壳,动力源,动力飞轮,骨架,平衡飞轮,门,动量阻断器。

碟壳:即飞碟的外壳,起到提供活动、容纳场所与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是一个偏平碟状的圆形结构。是“飞碟”这一称呼的源由。碟壳由强合金材料构成,上布满超导线网。

动力源:即飞碟的心脏,是一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为整个碟体直接提供电力,用来驱动碟体与其它照明、通讯等等能源之用。

动力飞轮:分上下两片,同轴旋转,方向相反。能将动力源提供的电力转换成正反角动量,也即曲动量。具体旋转驱动方式与日常中的电动机驱动方式相近。

八相骨架:是作为飞碟的龙骨支撑之用,主体是八个相位的双层相互联结的“米”字型框架结构。

平衡飞轮:也分上下两片,同轴旋转方向相反,用来平衡动力飞轮的角动量的。动力飞轮虽是上下对称,同轴旋转方向相反,角动量大小基本相同,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偏差,会导致整个碟体旋转,于是用平衡飞轮来平衡这种偏差,可以让整个碟体稳定不旋转。同时,平衡飞轮用来控制碟体侧向偏转,可以斜角飞行。

门:出入碟体与外界的通道,分上下两个口,处在碟体中心的两侧壳端。

动量阻断器:固定在骨架上,连接着骨架与上下飞轮,用来阻断动力飞轮的曲动量与碟体的直动量,可以将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或将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这是碟体能前进、停止、转弯的关键装置。动量阻断器分开启与闭合两种状态,开启状态即为不与动力飞轮产生力的作用,闭合状态即为与动力飞轮产生力的作用,作用有点象刹车片。

悬浮原理

当下人们发明的飘升机,可以在空气或真空环境上下飘升,可以悬浮在空中,碟形空间飞行器,应用的就是这一技术发现与原理。这是通过碟壳上下表面布满方向各异的超导线网来实现的。

当碟壳表面的超导线网通上交变电流以后,产生次生以太旋涡,即强磁场。由于导线方向不同与电流方向、强度变化,导线的磁场间相互之间会排斥,也即以太涡流相冲作用,从而在碟体周边空间形成以太湍流层。碟体与周边空域形成一个以碟体为中心,由以太湍流层环绕包裹的时空气泡结构。这个时空气泡的外沿,是碟体以太湍流层与星球以太旋涡、星球表面以太湍流层的力的作用平衡处。

就如空气气泡由于密度小在水里会上升,或人们知道在离心机溶液里,密度比溶液小的物质会出现离心现象而远离中心,这个由碟体与以太湍流层构成的时空气泡,整体密度可以比星球空间的以太旋涡密度小,于是就能飘起来,通过控制碟壳表面的超导线网里的电流,就可以控制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上下飘浮、或悬浮状态。

这个以太湍流层,强度升高后,能够偏折光线、吸收电磁微波,于是可以让整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可见光隐身状态,或不被雷达探测。

碟形空间飞行器悬浮原理描述为一句话就是:

在碟体表面带上超高振荡磁场,形成时空气泡,从而让飞碟飘升与悬浮

移动原理

这里先将碟体八相骨架的八个相位标记为八个符号:

乾、巽、坎、艮、坤、震、离、兑

当然也可以用A、B、C、D或东、南、西、北等等方式表示。因为这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是太极八卦图的具像应用,所以采取八卦名称来标记。八相骨架分上下两层,有两组共十六个相位:上乾位、下乾位、上巽位、下巽位、上坎位、下坎位、上艮位、下艮位、上坤位、下坤位、上震位、下震位、上离位、下离位、上兑位、下兑位。

碟形空间飞行器在地表空间或宇宙空间里飞行,运动有加速、减速、转向、上升、下降、斜飞等等状态。这些运动状态,是通过上下飞轮来提供曲动量,再通过控制动量阻断器,将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及将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最后通过控制平衡飞轮来调整姿态,来实现改变的。这种曲直动量相互转换,一点都不违背动量守恒原理及角动量守恒原理。人们不能发现疑似外星来客的飞碟的运动模式,就在于忽略了动量守恒原理其实还有第三种形式:曲直动量守恒。

上下飞轮,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产生的电力驱动下,产生超高速旋转。两飞轮结构一致,同轴旋转,旋转方向互为顺逆,角动量大小基本相同。下面以上飞轮逆旋,下飞轮顺旋为例说明运动原理。

1、加速运动

加速运动即静止、低速向运动、高速转变。以沿离位方向移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悬停状态,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乾位动量阻断器闭合,对上飞轮产生一个阻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的坤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对下飞轮产生一个阻力。如此,上飞轮会将部分角动量传递给动量阻断器,会在骨架上乾位产生离位指向的推进力;下飞轮也会将部分角动量传递给动量阻断器,会在骨架下坤位也产生离位指向的推进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离位方向的推进合力,于是碟体向离位方向加速运动。

同时,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闭合的两个动量阻断器对上下飞轮在上乾位与下坤位分别产生坎位方向的阻力,与飞轮在这两个相位的切向速度方向相反,于是对上下飞轮都产生减速旋转作用。

这就是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的原理。

2、减速运动

减速运动,即高速、运动向低速、静止转变。以离位运动方向的减速运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高速直线飞行状态,方向为离相位指向,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坤位动量阻断器闭合,会在八相骨架上坤位处产生一个坎位方向的阻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乾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会在八相骨架下乾位处也产生一个坎位方向的阻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坎位方向的阻进合力,于是碟体在离位方向产生减速运动。

同时,上下飞轮轴的离位方向直行速度与碟体同步减速,于是在惯性作用下,上乾位飞轮直切动量沿上飞轮逆旋圆周,逐渐转换为上飞轮角动量;下坤位飞轮直切动量沿下飞轮顺旋圆周,也逐渐转换为下飞轮的角动量,于是上下飞轮都产生加速旋转作用。

这就是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的原理。

3、转向运动

转向向运动,即运动改变方向。以离位运动方向的转向运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高速直线飞行状态,方向为离相位指向,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兑位动量阻断器闭合,在八相骨架上兑位处产生一个震位方向的偏向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艮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在八相骨架下艮位处也产生一个震位方向的偏向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震位方向的偏向合力,于是碟体从原离位方向改为沿震位方向运动。

同时,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闭合的两个动量阻断器会对上下飞轮在上兑位与下艮位分别产生巽位方向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对上下飞轮产生加速还是减速旋转作用,由闭合转向瞬间的碟体运动速度与闭合时的作用力大小等因素决定,一般理解是离位方向的直动量转化为上下飞轮的曲动量,而上下飞轮的部分曲动量转换为震位方向的直动量。

这就是直动量与曲动量相互转换的原理。

其它对称相位的动量阻断器闭合也是一样运作原理,于是就可以控制碟形空间飞行器向八个相位的方向上前行或转向。这种转向会产生“Z”字形的运动轨迹,而不是当下飞机通过尾舵偏转下的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再通过不同相位动量阻继器的开闭,可以让飞碟在空中产生前进、骤停、折向、反向等等运动状态的改变。

曲直动量转换也是无工质推进技术的核心表述

4、升降运动

虽然通过飘升机方式除了可以悬浮在空中之外,还可向上飘升与往下降落,但这种上升与下降仅依赖星球重力与碟体浮力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速度太低,二是自主性太差,因此这里提供另一种主动式上升与下降运动模式,这是通过控制上下门开启与闭合来实现的。

在星球表面上空飞行的碟形空间飞行器,若打算上升,让碟体的上门处于开启状态,下门处于闭合状态,由于碟体内部有上下飞轮在高速旋转,会让碟体内部空间的以太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向,当上门开启下门闭合,碟体周边空间的以太会从上门被吸入碟体,后从碟体圆周面排出,这一过程会在碟体中心上方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让碟体快速上升。

同样,在星球表面上空飞行的碟形空间飞行器,若打算下降,让碟体的下门处于开启状态,上门处于闭合状态,如此,碟体周边空间的以太会从下门被吸入碟体,后从碟体圆周面排出,这一过程会在碟体中心下方产生向下的吸力,从而让碟体快速下降。

无论上升还是下降,被吸入的以太流会在碟体中心外围的上方或下方形成如龙卷风般的以太涡旋,若在空气中,会牵引空气形成小型龙卷风。

5、斜飞运动

斜飞运动,即碟形空间飞行器轴侧向飞行,这是通过控制平衡飞轮的偏向角度来达到整个碟体侧向偏转的形态,由于简单,就不说明。

太极八卦图,是一个碟形空间飞行器结构原理图:

太极形象,是高速旋转的上下飞轮构架;八卦形象,是八个相位的骨架结构。太极形象,也是碟形空间飞行器的整体构架;八卦形象,也是这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周边空间的以太振动状态描绘,即以太湍流的运动形象。

超导材料结构

超导原理是无损耗振动能量的传递。

因此只需将超导体的形态构建出无损耗形态即可。而损耗的能量主要是侧向振动能量,也即电流作为以太纵波在导体内传递时,受原子热运动的影响,会在导体空间形成场涡,场涡牵引导体空间的以太形成以太湍流,这个以太湍流对电振动纵波产生干扰,宏观上表现为电振动能量转化为原子的热振动,即电能损耗。于是超导材料的构架,就是想方设法减少侧向振动能量损失即可,这是通过PN结的构架来实现的。

PN结存在以太湍流层,其振动力场方向由P区指向N区。当P区与N区如夹心饼干一般叠加时,电流e在N区包裹的导线上流动,其侧向振动能量由于受以太湍流层的制约,而不能向P区扩散,于是侧向振动能量被约束在N区之内并向前传递。当P区与N区都尽可能的狭窄,电流e在这个狭窄通道内的侧向振动能量耗损就越发小,最终表现为超导,这就是超导材料结构原理。

这个超导材料的PN构架形态,与封闭的高速公路能开最快的车原理一样,也与光纤的更细微玻璃纤维的制造原理一样,都是侧向干扰被屏蔽,而让向前运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无数PN构架的叠加,在横切面上看,就是一网格状结构形态,人们在实验室发现超导材料横切面是网格状的结构形态,就是这一原理的证明之一。

太极八卦图,也是超导材料的结构原理图:

太极形象,代表超导体内部电振动能量以螺旋单向运动的横切面形态;黑白子形象,代表导体内承载电振动能量的原子以太旋涡;八卦形象,代表导体的外层包衣原子的PN结侧向振动能量屏蔽构架。

可控核聚变原理

在“起子·可控核聚变”章节中曾用经典物理知识来描绘可控核聚变的原理:用旋涡运动来约束粒子,同时提高旋涡角速度,让粒子间的电荷斥力不能支持粒子向心力,从而产生核聚变。这里用以太旋涡理论认识,在这一表述中加入以太旋涡结构来完整描绘这一运转过程,读者可以结合“起子·可控核聚变”章节一起来理解。

粒子空间就是以太空间,粒子就是微观以太旋涡,粒子作旋涡运动,其实是在大以太旋涡作漂移运动,由此离心机原理得以显现。可控核聚变原理的技术构架,其实就是一个超高速离心机:参与聚变的轻核粒子如氘、氚等离子作为重物质在以太溶液的旋涡空间里向涡心汇集,并应旋涡角速度的不断提升而更紧密地相互接近与靠拢,进而能克服电荷斥力,最终轻核粒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到劳逊判据所需的距离而产生核聚变,这就是以太旋涡理论下的可控核聚变原理的简略描述。

磁场就是以太旋涡的力场梯度分布。

这个全新的可控核聚变构架形式,是通过以太旋涡汇集等离子来实现。在这个构架里,就没有当下科学界正在实验的托克马克装置不可解决的内壁腐蚀问题。

在这里构架里,参与聚变的轻核氘氚等离子的运动形态,是轻核一边是向以太旋涡中心汇集,一边是在以太涡流上漂移,其运动形态就是如银河旋臂上的恒星轨迹一样向内收敛,这也是一个普通离心机溶液内的重物质汇集时的运动轨迹形态。这个等离子涡盘,也是银河系的微缩版。

轻核聚变时的能量释放形态,主要是通过两极涡轴通道以辐射形式逸出。在两极外侧放上辐射能量接收装置,通过光电效应,就可将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来直接利用。这种两极能量辐射形态,仍与星系的两极辐射,或行星的极光,或原子内核的γ射线的辐射形态是一致的。

太极八卦图,是一个星际文明通用的可控核聚变原理结构图:

太极形象,代表以太旋涡;黑白子形象,代表参与聚变的正反轻元素粒子;八卦形象,代表以太旋涡发生器的构架。以太旋涡发生器产生以太旋涡,从而让轻元素粒子聚合成重元素粒子并释放出被禁锢的运动,即核聚变。

同时,太极八卦图的太极形象,也代表核聚变构架中间的等离子涡盘;黑白子形象,也代表两极涡轴辐射通道的投影;八卦形象,也代表核聚变时等离子体旋涡整体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的形态

太极八卦图

太极八卦图,又称易图,与易经对应,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上古时期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关于正确宇宙观的简约表述。但由于过于简单,并缺少丰富、更精微或更广大的宇宙运动实例素材,让大多数停留在光影形像层面感受宇宙的人们理解不了,后长年在一些江湖术士的宣染应用中走向偏门,被归于玄学,并带有封建迷信落后愚昧的意味。其实太极八卦图,展现的是宇宙大道,是最高端的宇宙原理认知描绘。《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正文描绘的物质原理,及这应用篇里描绘的未来科学技术原理,都已包含在太极八卦图之中,真谓“大道至简”。解构太极八卦图包含的物质技术原理,就可开启人类星际文明时代。

太极八卦图,在物质科学领域的具像是一个以太旋涡,边流转,边振动的形像:

太极,是以太旋涡的流转形像;
八卦,是能量振动的传递形像;
黑白鱼眼,是涡心形像,也是更小的顺逆以太旋涡及耦合结构形像;
八个卦象,是物质作用强度的梯度分布形像;
等等。

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即先天混成之物的运行原理。道=物质=以太=太一。

太极八卦图,是原子模型,是电子模型,是分子模型,是行星模型,是太阳系模型,是银河系模型,是波动模型,也是生命体模型,是细胞模型,是组织结构模型,等等。太极八卦图,包含一切物质运动原理,也包含一切星际文明所需的未来科学技术原理,甚至可以用来解释中医、经络、穴位、基因、意识等等原理,笔者将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中)·生命意志篇》来解构太极八卦图在生命领域的具像。本《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描绘的所有原理、图例,都是太极八卦图的具像在物质领域某一时空尺度下的整体、局部、单个、多个、集群、宇观、宏观、微观、周行、直行等等状态下的物质运动形态的描绘。

太极八卦图在华夏一族,炎黄一脉广为流传,表明上古先人,早就认识到宇宙各层次的运动机理,已经参悟到宇宙大道。可以说:

华夏一族,有更深邃更完整的宇宙认识

这里通过应用篇,对于人类的实际能源、交通等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案。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仍依赖整个人类社会的团结与协作。

纵观地球人类文明历史,其实是一部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在于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争夺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本身没有人喜欢战争,所谓天道迫人道行如是。这里展示的未来科学技术原理,将可以让人类能真正摆脱地球万有引力及小小空间对自身自由的禁锢,可以开拓到外太空乃至银河系之外,让人类成为星际文明的一员。依赖这些技术所获取的能源与资源,足够让各个国家、民族、种族的人们及子孙后代很好地生存生活。因此在这里希望所有能理解并现实这些技术的人们,务必能停止冲突,并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团结和平,共同缔造一个美好的人类未来社会,共同谱写爱与善的文明乐章,由此人类方可以自豪地宣称:

人类文明获得了自由意志!

前言·民科与科学教信徒

若看官有耐心读到这里,觉得以太旋涡理论是一个更简约的理论,阐述了宇宙真相,并准备全盘接受的话,那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到此为止,以太旋涡理论只是给人们多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宇宙,并不能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能源、运输、材料等等实际问题。

一个不能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不是一个好理论

这也是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探索者(被简称为“民科”,广义上是指所有不认同西方科学理论并有自己独特观点的人)的理论不被崇信西方科学理论的人们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大多不过是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仅此而已。对于许多人来说,既然西方科学理论已经非常全面地解说了这个宇宙,尽管漏洞百出,矛盾不断,那多一种新的选择,并没有用处,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浪费时间、精力去了解一种新的理论干什么呢?更何论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理论或过于片面,或根植于西方科学错误概念理论之上,或本身逻辑经不起推敲,或新词汇新概念太多让人难以理解,或言行过于偏激而无法友好交流,或自身悟性有限意识不到自己理论问题而不能反省,于是在现实中,导致许多新理论一出,随即被崇尚西方科学理论的人们扣以“民科”帽子并全盘否定,“民科”也因此成了一个贬义词。

其实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自成一体的创作活动,代表了中国人面对未知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敢于突破固有模式的创新精神,是自由意志的表达,在指向宇宙认知的新方向上,虽然一百个方向可以有一百个都是错的,但万一那第一百零一个是正确的话,就代表人类科技水平与宇宙认知的重大突破。因此说这种自发自主的科学探索行为,只要合法,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这里特别鸣谢两位民间科学探索者对本书理论构建的帮助:

一位是王达水先生,他的《论以太》一文,系统、充分地阐述了以太存在的客观性,及莫-迈实验的重大错误所在,是本书以太理论的思想源头之一;

一位是杨传生先生,网络ID中国杨神经、牛人杨神经等,他的振动论,在《万物本原探索》一书中论述,直接提出“电是振动能量”这一观点,是本书“电”章节的思想源头之一。

而现代西方科学理论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错误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学科的研究出了问题,并不是只需打打补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整个理论大厦都出错了,从思想方法、物质观、宇宙观、时空观,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等领域,都有严重问题,从而阻碍了人类更深层次的宇宙认知与生产力发展,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浪费。一般民间科学爱好者只是在某一个方向有所新的理论创建,最多只能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不能自圆其说以纠正他人的已根深蒂固的全面认知的,人们会继续问:其它方面如何用你的理论来解释?这会让大多数民间科学受好者望而却步。本书的正文主体,则是在各个方面,保留西方实验现像描绘同时,而对这些理论进行纠正、否定、批判,并构建新的更符合客观现象的理论描绘,并且更简约。

而更多人只看到西方稍稍领先的物质技术,学了点西方科学知识,就将之当成真理,敢用这些似是而非、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不究根本,且分不清是理论还是假说亦或只是科幻臆想的所谓科学知识当大棒去打压国人创造的各种新理论。比如笔者就遭遇到这一情形,在一次网上辩论中笔者用“相对论的公式问题”小节中那个爱因斯坦的推论过程去让对方找出逻辑错误在哪,对方讥讽这推论过程只是初中生水平,不值一哂。后来笔者告诉他是爱因斯坦写的推论,并在相对论著作中出版过,是相对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方立马吱吱唔唔,说爱因斯坦应有不一样的认识,云云,然后遁匿。

可以总结一下笔者在物理理论的交流过程中碰到的众多不科学的行为与现象

——>将假设当真理
比如说起宇宙起源,立马有一大堆人说宇宙大爆炸如何如何,好象宇宙大爆炸真发生过似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说;比如说起相对论,不知谁给他们以信心,言之凿凿的说光速是相对所有参照系是不变的,这其实仍只是一个假设。

——>将模糊概念当事实
比如说起光的性质,立马有一大堆人举出“光子如何如何”的回答。其实光是粒子还是波当下物理界仍没有定论。那些嘴巴里吐出“光子”的人,已经自己将光的本质定性了,若让他们解释他们口中的“光子”形象,有无时空体积,如何描绘由电子发射或被电子吸收的动态场景,为何有频率与波长,为何是速度C,等等,对这些只会翻书背书人来说只能一脸茫然。

——>分不清事实表述还是臆想
比如说“一个一个电子”,“一个一个光子”,“一个一个中子”,其实以人类当下的科技能力,根本捕捉不了这些存在。人们只能观察到一束电子束,一束光,一束中子的信号特征,绝无可以捕捉到一个电子一个光子一个中子这种东西。人家科学家夸夸其谈说“一个电子一个光子如何如何”,你也跟着说“一个电子一个光子如何如何”,如此以讹传讹,让人感觉甚是无奈。

——>用理论扭曲自己的经验感官
比如,说起量子力学,立马有人说量子力学的微观领域有不一样的场景。而若问其量子成因是什么,微观与宏观不是一样的物质作用根源是什么,则语焉不详,一般回答“就是这样子的”,这种回答其实一点都不科学。

——>没本事就找借口
比如,说物理只描述现象,不解释本质,那是哲学的事;或物理让哲学走开。承认自己没本事解释现象的本质很难么?知其然是物理,知其所以然就不是物理了?

——>将数学当本质
动辄要对方构建出数学公式,否则不叫物理。其实数学只是一种比较好用的工具而已。物理,讲的物的道理,怎么方便怎么表述,怎么有理怎么构建。将数学推到无上高度,本末倒置而不自知。用现实直观经验去套合数学扭曲结果,不以现实直观经验为真,而是以数学扭曲结果为真,如此削足适履,并美其名曰“拓展了自己新认识”,这就如说哈哈镜里的世界才是真相一般,甚是荒诞。在他们嘴里,物理应让哲学走开,可是在这里,怎么不说物理应让数学走开呢?

——>脱离客观实际
只顾数学方程构建与玄幻概念的创造,不顾数学结果与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内涵,舍本逐末而不自知。比如量子力学中有个流行话叫“闭嘴,计算”,却无能力将计算结果还原成客观物质作用过程,那这种结果还能指导现实生产么?显然不能。不能指导生产也就不能提高生产力。一个不能指导与提高生产力的研究,纯粹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与科学研究的目的相背。比如时空弯曲这种玄幻概念,少有人思考“东边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导致西边的时空弯曲的动态过程是什么”这种问题的,却对爱因斯坦极度崇拜。又如“量子纠缠”,描绘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无法解构这种作用如何在物质层面传递发生,竟能让许多人全盘接受。这些概念都是过于玄幻,的确很“鬼”也很“魅”,也仅止于此。

——>乱拉成就关系,张冠李戴
比如经常有人说“手机电脑都是通过量子力学来发明出来的,你怎么敢否定量子力学呢?”其实手机电脑只是电磁及相关的实验现象在现实中的拓展与应用,与量子力学可以说几无关系。又比如常有人说通过相对论发明了原子弹,其实在原子核辐射实验中就让科学家意识到巨大能量的存在,这是居里夫人、卢瑟福等人的功劳,爱因斯坦只是事后诸葛亮搞个质能公式来说明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联系,且还说不清质能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

——>没有成就只会背书敢取笑他人的新见解
机械地用书本上这些理论与不辨正谬的知识当令箭,评判所有不同于书本表述的新见解、新理论,然后扣以民科帽子后置之不理,这一点是最无知了。所有新理论,从来都是不符合旧理论才叫新理论的,要是旧理论一直正确,科学根本不用发展。这些人的行为,表达的是固步自封、迷信书本、不求甚解的态度与科学观。他们算是科学理论的承载者,但也是科学新理论的阻碍者。在这些人眼里,科学是一套即成知识的集合,而不是用来证明这套知识的方法。以科学的名义,执着反科学的行为,科学已经异化成他们手中的大棒,而不是追求真理的方法手段了。看“科学”二字从他们口里吐出来,其实是很滑稽的事。地心说信徒对日心说的打压虽已记录在科学史上,但距离过于遥远让今人无法直观体会。而当下的科学信徒对新理论的打压与排斥,则是新理论创建者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

——>纠结于新理论创作者的身份背景,对人不对事
对他人新理论不是从理论阐述逻辑与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来考查,而是先问人家有没有名校毕业证书,是不是博士、教授,师承是哪个学术大佬。是就“认真”看然后称赞,不是就扣“民科”帽子然后反对,如此迷信权威的作法。迷信权威,其实是把本应自己思考的科学问题,完全托付给一个不认识的人。要是权威的见解与宇宙运行机制一致,那的确可以学到新知,而若权威的见解与宇宙运行机制相悖,那就会让自己的认知出错。而即便权威的见解是对的,但不经过自己思考其见解是对的内在本质,那只能得到浮于表面的知识,不能让这种知识加深自己对宇宙的感悟。听到权威的见解就认定是对的,如此盲信盲从,是为迷信。

个体如此,某些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的网站也如此,对各种新理论,不是采取鼓励、表扬的态度,而是采取歧视、打压、折叠,甚至是封杀用户的态度。如某问答网站,对这些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及教科书上不一样的新理论,采取污名化的手段,给更符合宇宙真相的答案挂上“可以存在事实错误”、“无可靠信息来源”,将答案排除在引擎搜索之外,以打压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客观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这种行为是非常落后且幼稚的!

其实“可能存在事实错误”=“可能存在事实正确”=“此观点新颖”,这三个标签,都是同一个意思,却代表负能量、中性、正能量。事实错误,是5%错,还是50%错,还是95%错?若是只有5%错,那可以当成真理了!这种网站管理员,一边没有能力发现真理及理解答案,一边恣意用权力贴污名化标签,面对真理真相,这种行为实乃螳臂当车,必会被后世所耻笑,一如反对日心说的迂腐不化的罗马教廷。

而“无可靠信息来源”=“权威才是信息来源”=“教科书才是信息来源”。也只有精神跪着思想幼稚的人,才只会相信只依赖权威、书本的说教,而将本应自我思考的科学问题与自主探寻宇宙奥秘这些个严肃的事,完全托付给一个不认识的人,这就叫科学迷信。这些标签,也反映这种网站管理层的科学认知水平非常低下,仅止于只会背书的层次。

这些完全违背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的举措,广泛存在于某些挂着名校、或博士头衔的人的交流习惯之中。按我国本科率其实只占人口的很小比率(2019年为3.8%),让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为这些高材生会因为年轻而有灵气,会因名校毕业有很强的逻辑思判能力,会因读书多而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其思路会很开阔,喜欢新观念、新见解,配得上“天之骄子”这一名号,但在现实交流中笔者碰到的却是有很大一堆迷信权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歧视新理论,动辄给他人扣以民科帽子,不自我思考的“书之奴仆”,真让人大跌眼境,甚感不可思议。这应该也是我国的基础科学理论难以突破的人的因素。这种人的行为反映了对权威的崇拜、对知识的盲信及不求甚解的态度。因此说:

有一种教叫科学教,有一种迷信叫科学迷信,有一种教徒叫科学教信徒

这也是人类意识的特性之一:观念以先入为主。因此先哲早就指出:

最强有力地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它作为一种似是而非的先验之物,横亘在真理的道路上,因而,就像一股逆风,使航船难以抵达彼岸,以致使船舵和风帆的劳作化为泡影。
                                                                                --叔本华《论哲学与智慧》

这本《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不是科谱书籍,而是以哲学视角来探寻物理答案,冠以“意志”之名,既是为了纪念先哲阿图尔·叔本华,以感谢先哲开启笔者思想的大门,也是因为人们看到的万物,是物质意志的表象。物质意志通过运动来表达自身,尔后运动诞生出意识,又投射到意识里,形成人们观念中的各类万物与光声电等概念。

离开意识,有且只有物质与物质运动,当然这么说,也是多余的。

笔者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下)·幻化意志篇》中论述人类意识的运作原理与形态特征,若有机缘,必会面世以飨读者。

同样,这里作者也作特别敬告:

就算读者非常赞同作者此书关于宇宙背后真相的描绘,认为此书章节内容完全还原了宇宙的奥秘,也应当自己思考思辨作者阐述的每一个观点,而不是盲目接受,盲从盲传。作者的这些文章内容的表述无论是怎么合理、逻辑且与事实契合,也都需要读者自己亲身去顿悟宇宙大道,才能真正化为读者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否则这些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来说,也只是文字的堆砌,没有什么意义。并不是作者的文章有多少逻辑性或内涵性让读者明白这宇宙的另一面真相,而是读者自己对宇宙的自我感悟才明白这另一面真相,然后借作者的文章描绘而表述出来。作者的这些文章只是读者顿悟宇宙奥秘的阶梯,而非读者认识宇宙奥秘的实质。这些文章也只是读者以另外角度看待宇宙的起点,而非以另外角度看待宇宙的终点,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