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候周期

气象史上有一个概念叫“小冰河期”,一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大减所致。科学界发现我国古代的朝代大变迁与小冰河期周期有一致性。如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指“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专家指出,明朝灭亡後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太阳活动是不会出现在地球几个或几十个公转间期就有大减的变化,在于太阳与行星的尺寸对比过大,若真有几个或几十个地球年就出现活动大减然后又恢复,那么这种大减属激烈变化,对整个太阳系各行星的影响是会按尺寸对比率来放大的,这会造成极严重的影响,绝不会是地球小冰河期那种整体降降温下下大一点的雪,过几十年恢复那么简单。小冰河期成因另有成因:

太阳系空间是以太旋涡空间,太阳处在大以太旋涡的中心,地球与其它行星处在小以太旋涡的中心。众行星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其实是众行星以太旋涡在太阳以太旋涡的涡流上漂移。这个公转也即漂移运动的周期不同,会带来特定的行星排列状态,比如行星连珠现象,或某几个行星出现在太阳的同一侧。这里讲的是地球的小冰河期成因,因此以地球为例。

比如地球、木星、土星、火星都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直观的理解就是人们在晚上可观察到木星、土星、火星同时出现在头顶的天空。如此地球与这些行星出现在同一侧,应各行星之间的距离远近不同,各行星以太旋涡都会对地球以太旋涡表现出吸引或排斥的作用。相互吸引时,会导致地球的轨道半径变长,结果是地球离太阳变远,于是地球上接受到的阳光辐射强度长年变小变少,即便是赤道附近的阳光也难以平衡南北两极的寒流影响,于是地球地表大气温度大降,再碰上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大湿气环境,就会出现大雪奇寒气象,表现为小冰河期。

如此这些大行星对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影响,带来靠近或远离太阳的轨道半径距离的变化,进而带来地球表面阳光辐射多寡的差异,导致地球大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大气候周期内在物质作用机制。

同样,金星、水星也能产生类似的影响。当金星、水星运行到地球—太阳之间,也会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特别是形成水星—金星—地球三星连珠天象时,影响最大,这里就不再打比方。同时,金星、水星的以太旋涡力场也会作用于地球星体表面与内部,导致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能量产生变化,并且导致地表的电场,即地球表面以太湍流层产生挠动,从而影响地球大气温度、湿度,甚至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状态并引发地震之类的变化,等等。

当然,并不是这些行星与地球处在同一侧必然带来地球小冰河期,这是受多方因素决定的:

众行星特别是木星、土星与地球处同一侧,地球刚好处于远日点附近,木星、土星刚好处于近日点附近,于是木星、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近,对地球的吸引作用达到最大,拉离地球轨道半径最长,如此地球距离太阳变得最远,接受阳光最少,若又遇到拉尼娜现象,从而地球出现小冰河期。因此虽然每年地球与木星或土星会出现在同一侧,并不是每年都会有极寒冬天。而拉长轨道的影响必会存在,一般来说,夏天晚上十二点左右在中天能看到木星的话,那么“这个夏天不太热”,冬天晚上十二点左右在中天能看到木星的话,那么“这个冬天有点冷”。

自然,这里只是粗略提到各行星之间的核心作用机制,即各行星之间通过行星以太旋涡来传递物质作用,更详细而准确的分析要通过各年代全球气候变化与各大行星的具体位置对应,并结合行星以太旋涡这个全新认识,及人类历史变迁,来确定其影响效果。

不是“太阳活动”大减因素导致小冰河期,而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活动”大减因素导致小冰河期。

大气候周期与人类文明的朝代变迁是一个连锁反应:

地球与木星、土星、火星,甚至包括金星、水星,同时运行到太阳某一侧时,当相互距离又是最近的时候,地球的轨道受这些大小行星以太旋涡的引力作用而出现长椭圆轨道,变得远离太阳,于是地表接受阳光长年变少,不能平衡寒流的影响,导致南方粮食大幅减产,北方牲畜大量冻死,同时这种引力作用除了影响公转轨道半径变长外,还会导致地球液态地幔形变,地幔形变会导致地壳内表面的巨型气泡空洞大规模破裂坍塌,形成大地震灾难。如此南方粮食减产又逢大地震灾难,在古代脆弱农业生产力下,很容易导致大量流民饥民出现,从而引发社会动乱,而北方牲畜大量冻死导致食物锐减,逼迫游牧民族南迁抢夺生存物资,从而引发民族间战争,众多因素最终引起朝代变迁。

中国清、明朝以前的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结构是完全依赖好天气保证粮食正常生产而实现稳定的,当粮食生产出现大问题,社会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古代那种“太白犯岁星,为旱,为兵”之类的记载,也即这些太阳系的行星与地球处于同一侧时,会导致地球上的人类文明社会动乱是有内在科学依据的,并非西方科学观念下的人们以为的玄学、封建迷信。自然,生产力越弱的社会越容易受大气候周期影响,而在当代科学技术支撑的工业生产力条件下,这类行星位置与人类文明社会稳定性之间的关联已越发减弱,但影响仍不可忽视。

如《荆州占》:“太白犯岁星,为旱,为兵”,太白星即金星,岁星即木星。由于金星在太阳系的地球内轨道公转,因此人们只能在傍晚与早上才能看到金星。“太白犯岁星”的天象其实指的是木星正从金星方位的远地球方向朝地球奔袭而来,并不是金星“侵犯了”木星,而是木星“侵犯”完金星,正准备来“侵犯”地球。此句的翻译就是:注意了,木星正在从金星方向靠近地球,其引力会将地球公转轨道半径拉长,地球会因远离太阳而变得寒冷导致各种灾难,影响粮食作物收成,人们可能受冻挨饿,可能会引起民乱战争。

太阳活动、众行星以太旋涡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地球的地磁与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就是天道,并非不可理解的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完全可以用科学方法解析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行星连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中国古代60甲子纪年法的基础物质作用。

如木星公转周期是十二年,土星公转周期是三十年,其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年。而这两颗行星又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两颗行星,并离地球相对天海星、海王星要近,从而对地球星体产生影响也最大,成为主导天文因素。其六十年一周期的地球—木星—土星三行星以太旋涡连珠,会对地球产生六十年为反复循环周期的一个有明确气候气象特征的影响,为古人所察觉并成为纪年法则,及记录相应规律以警示后人。而其它行星如金星、水星、火星处于从属影响地位,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天王星、海王星也有对应的行星以太旋涡力场影响,自然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这里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