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以太旋涡与内禀

电子空间,与原子空间一样,是一个超微观以太旋涡。电子以太旋涡的中心,存在一个电子核。电子核之于电子以太旋涡,就如地球之于地球以太旋涡。电子核的成分,仍是更超微观以太旋涡的堆积体。电子核也存在一个内核,称为电子内核。电子内核产生振动波发散与赤道面以太喷流,驱动电子核周边空间的以太作旋涡运动,并推动电子核作自转运动。

现代科学的粒子物理理论里,将电子当成一个基本粒子来看待,却无法描绘其空间结构,无法说明电子带电荷的根源,将实验室观察到的电子质子的电荷、自旋、质量等现象,当成这些粒子的天然属性,并制造一个叫“内禀”的词来总结这些属性是其内在的固有的,然后用“对称性”来解说这些内禀属性存在的原因,诸如说“质量和自旋起源于洛伦兹对称性,电荷和其它作用力的荷起源于规范对称性”。这其实是搞浆糊的风格,在于这种所谓“对称性”导致内禀的物质作用过程无法直观描绘,似乎是凭空、变魔术似的“就这样子”产生了,没有丝毫可理解的意义,结果只剩下文字与符号的堆砌。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体现,根源在于原子电子的时空尺度过于细微,无法借用最精密的仪器来直观解析这些粒子现象的物质作用机制,然后在错误的经典粒子模型下,任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创造新名词来糊弄不愿深究的人们。这种胡编乱造的风格,是非常不科学的。

认识到电子以太旋涡的存在,这些内禀属性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是非常简单明了的:

电子以太旋涡的流动力场被仪器探测到,就是电荷。电子以太旋涡的整体流转即为电子自旋,并由于仪器精度的原因被量子化。电子以太旋涡在磁场、电场中的偏向,表达为力的作用,被换算成惯性质量。这就是电子等“基本粒子”的内禀属性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

 

上一小节:以太旋涡论下的新原子模型<<<<<<
下一小节:电荷本质一·电荷<<<<<<

 

张祥前外星劫持与统一场论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张祥前的外星劫持故事,及他的统一场论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俨然有张祥前是中国科学新纪元第一人的感觉,众人不断推送他出版的《统一场论》书籍,赞美他为中国人开创了科学新方向,并呼吁科学界、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他的理论,还说有人投资300亿,说什么国家科学相关部门人员有登门了解的,还有某些网红博主参与打假的,一时支持方与反对方成水火对立之势,整个消息有铺天盖地袭来,让白龙先生这个孤陋寡闻之人也听到这些消息,觉得这是一个现象级科学事件,因此开始关心相关消息,并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白龙先生十几年前就知道张祥前,那时还在烂度民科吧与他发贴交流过,在了解了他的理论核心思想之后,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就再也没有参与他的任何观点争论。这次看到张祥前声名鹊起,感觉他有点“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味道,于是以这一现象级事件为标的,以理顺来龙去脉。

整个分析分三个部分,一是关于张祥前的统一场论部分,一是关于张祥前现象级事件部分,一是关于张祥前的果壳星奇遇记部分。

张祥前是一位安徽人,农民出生,初中学历的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妻室家小,平常以开小店并修自行车为生。他业余自创一套统一场论,还自暴过自己曾被外星人飞碟劫持到一个叫果壳星的星球上,并经历过奇遇。诸如看到一个人工扫描场的技术,又如看到一个叫全球运动网的传送系统,可将人瞬间传送到远处,又如看到果壳星有许多只有一米高的美女并与他发生关系。他还问过外星人飞碟飞行原理是减质量到零,然后达到光速,等等。白龙先生对他自述的果壳星旅游一事不可置否,而是在意他的统一场论基于什么提出的。

张祥前的统一场论核心思想,按他自己的描绘,大略是宇宙只有物质与空间,空间中光是静止,而空间以光速运动,物质向外发散螺旋形态的空间,并产生相应的运动。由此他搞了条运动公式p=(c-v)·m,然后根据相对论的洛仑兹变换,算得减质量公式,即物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质的质量减到零,并将这个结果用来说明飞碟光速飞行的原理,就是质量减到零。

张祥前的统一场论据称还有更复杂的公式,白龙先生最早与他交流时,在看完他的这个核心思想表述后,就再没有兴趣深入了解。因为在白龙先生看来,这“空间运动”一词,就已经荒诞连连了,于这荒诞概念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演义,直接归于谬论即可,没必要深入了解。象“空间运动”这奇葩概念中,空间只是物质的背景板,是容纳物质存在,在现代科学里多了个可以被大质量影响而产生弯曲的特征,怎么运动?拿什么运动?白龙先生自己的空间内涵认知这就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的,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力与意识里,根本没有客观性。张祥前竟然用这么一个虚幻的概念,用物质专属的概念“运动”来套用,就直接判定他要么是在跳大神,要么将空间内涵改变了后赋予其物质属性而不自知。张祥前的“空间运动”概念,与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如出一辙,都是将空间内涵改变而不自知。空间,作为虚幻的存在,根本不能用运动、弯曲来描绘的。用空间内不可见物质运动、弯曲,可以简单地解决这空间运动、弯曲背后的物质作用机制,直观且明了,而不会出现这两人将空间内涵搞成一团浆糊的样子并让读者迷糊。还有如上面张祥前说飞碟的原理是质量减到零,也一样是荒谬,他竟然连质量与重量都分不清。凡物质必有质量,没有质量的物质是不存在,怎么可能将质量减小到零并还能保证物质客观存在?重量才有减小到零的操作与描绘。因此在白龙先生看来,张祥前的统一场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归于谬论。

在否定空间运动的同时,也就否定了这个统一场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张祥前在没有给出空间能运动,且还能以光速螺旋运动的内在机制之前,只能是一个空泛的假说——甚至连假说都称不上,纯粹是臆想。张祥前还在自己的实验室用线圈作试验,说是变化的电磁场产生引力场,更是支持者有,反对者有。在白龙先生看来,这个理论已经是空中楼阁了,更不可能用这个理论去解释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但看张祥前的支持者们没有思考过这一空间运动的问题,更区分不了质量减小到零这种荒诞事,或者说是没能力,只是一味狂热地支持他的统一场论,好象张祥前是他们人生的指路明灯一般,从而有宗教崇拜的味道。白龙先生以为这一现象,是最近几年国内经济萎靡,国人大多人人自危,生存危机起伏,导致的综合应激反应,只是借张祥前这个口子宣泄。

这样的支持者中竟然还有专家、教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足可见这些人的宇宙观、物质观、时空观,是多么地扭曲,这些人学生时代都是在课堂上全盘接受西方科学理论的,几少有自己辨析知识正谬的能力!从张祥前这事件折射出来的背后知识问题,可知拿课堂上舶来西方的科学理论当成真理,再贩卖出去是很轻松,但被误导后对宇宙产生错误认知的后果很严重。象各种参考西方科学理论而作的实验与研究、思考与交流、传播与学习,都是社会资源与人力的极大浪费。宇宙真理,一定要自己去寻找,才能有收获,只靠课堂背书考试,是没有真果实的。

而反对者则有说张祥前就是一个骗子,是故意设计这种局来豁韭菜,也有直接从张祥前的统一场论的公式中寻找逻辑与计算错误而来批驳他的。对于前者,白龙先生则不认为张祥前是一个骗子,他只是一个认知受限的人。当然这么说不要觉得张祥前认知水平很低,相反还是蛮高的,只是不够高。那些反对张祥前的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包括许多专家、教授,其认知水平比张祥前还要更低,因为他们只会背书而不自我思考书中知识的对谬,张祥前至少有原创性的东西。现代科学理论的创建者如爱因斯坦、普朗克之流,也就是这么一个认知水平受限的层次,才创建出相对论、量子力学这种看似高大上深奥,实则一无是处,纯粹是跳大神的谬论。时空弯曲、质能转换、量子纠缠、波函数、坍塌,等等都是跳大神的密语与密符,才教人们看不懂也想象不了。对于后者,白龙先生以为这种批驳行为,就如一个摸到象腿说大象是柱子的瞎子,在批判一个摸到象牙说大象是矛的瞎子是错的一样搞笑。因为,他们批驳的行为本身是以西方现代科学理论为依据,而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的代表诸如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双双是谬论,电磁学、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电子跃迁发光理论,等等也都归于谬论,人们怎么可能用一堆谬论去批判另一个谬论来获得真知呢?当然不能。现实社会中,将谬论当真理的一堆人,倒可以用强力打压持异见的一个人,比如罗马教庭烧死布鲁诺。

张祥前就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在传播科学真理。他从就没有故意骗人的念头,也没有设局的能力,否则也不会落魄这么大半生。按他1967年出生,到现在近六十岁的年龄,这一两年才算有高光时刻,根本就是没有设局的能力。他现在这么名声炽张,在白龙先生看来,只是大道流转后的显化。只是张祥前在有限的认知下,结合头脑风暴,参照相对论的时空观,搞了这么一个四不象的统一场论。他的出现其实是在预示中国科学的春天即将要来了,他是一个先头兵,因此他的名字叫“张祥前”,同“张翔前”,即张开翅膀飞翔之前的意思。这是一次大道的试水,看看一个全新的国人自创理论投入西方现代科学理论霸占殿堂学府高位的社会里会激起怎样的浪花,以给后来者作警示。

以张祥前初中的学历加上他的经济条件,就算自学,也达不到数学逻辑完备与宇宙观、物质观、时空观三观正确的境地。但这(伪)统一场理论如一块巨石坠入一潭死水,落在暮气沉沉的科学环境与当下萎靡的经济状态里,激起众多迷茫之心的好奇与希望,也激起众多顽固之心的愤怒与暴躁,在网络之海不断扩散,表达为时空涟漪与信息紊流。这些时空涟漪与信息紊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冲撞合流之后,形成两个巨大的互绕旋涡。张祥前处于其中一个旋涡的涡心,一个反对他理论的严姓知名网红博主则处于另一个旋涡的涡心。这两个大旋涡一正一反,继续冲撞融合,在互联网上产生信息波动与观念湍流发散,吸引一切路过的吃瓜群众的注意力。参与其中的一些吃瓜群众强烈支持张祥前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反应,宣泄对科学与社会不满的情绪。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沉闷太久了,大家要呼吸一点新鲜别样的空气,哪怕是恶气也好,张祥前刚好提供了这么一口空气,虽不新鲜也算别样,从而成为现象级的科学事件。但张祥前的统一场论,没有一丝一毫正确之处,也因此,张祥前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网红喧嚣一时,而不能在科学史上留下真正的地位及与之相匹的名声,人们应该会在不久未来淡忘他,如那些消失的网红,但有可能因白龙先生的这篇文章而让后世记起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与事件。

张祥前在宣传他的统一场论的同时,他的果壳星奇遇记的故事也在广泛地传播,从而吸引众多好奇的路人围观。国人终归还是对外星人劫持事件饶有兴趣,于是大受吸引。大多人对这样的奇遇记只当故事听听,当然说张祥前用这种故事骗人的也不少。而张祥前则是笃定认为自己到过外星球,对无数采访者都是如此坚定这是事实。这种一贯以来的坚定态度反映出这绝不是一个瞎编故事的人能坚持下来的,必有某种因素在支撑他的信念。

白龙先生对这样的故事一般都是不置可否,当事人说有就有,吃瓜群众说没有就没有,这种无法证明或证伪,只能用信与不信的事,真或假都是无所谓的事。但白龙先生从张祥前自己的亲口描绘中捕捉到一细节,从而有一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情节推理推断。

张祥前在提起果壳星遭遇时,说从外星回来后,他的后脑勺就出现了一个大坑,刚发现时这坑甚至大到可以伸进一个小手指,说明这个脑洞开得还真不小,后来这个坑慢慢萎缩,现在早就愈合只留下一个疤。白龙先生以为这个坑是可以确信为真实描述,在于极方便验证,摸一下就可以。张祥前没必要用一个极方便检测的证据作假。

张祥前说这是外星人给他作手术导致的。白龙先生以为,若这个坑不是外星人给的,又恰好在他以为被外星人劫持的那晚出现,那必有其它原因所导致的。因此白龙先生推测,在张祥前19岁时的某一天,意外发生严重摔倒事故,比如撞到一个树尖上或钢筋头上,让他后脑勺被戳了个大坑,而后脑勺本就是血管分布少的地方,因此流血很少,然后他晕了一天一夜,并在晕厥的时间里作了很多梦。结合八十年代飞碟热、气功热的咨讯氛围,他梦到自己被劫持到外星球上,并发生众多奇遇。他的这些人工场、全球运动网、外星人形象,在那个时代的飞碟探索杂志的科幻故事出现很多相同相近的描绘,非常吸引爱幻想的年轻人。又由于人晕倒后过夜没保暖手脚身子会受凉,就很容易产生性梦,加上他正值年轻力壮,因此他的梦里就有太多外星球上与雌性外星人发生OX之事。

由于这次撞击伤害过于严重,除了受伤产生一个后脑勺大坑之外,还产生了脑震荡,导致他以后一直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也就是他失忆了一小段人生经历。他记不起这次撞击事件及这坑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去告诉自己的父母,加上他年轻体质好,伤口恢复快及农村环境,就很快不当回事。而他那时受飞碟热的影响,梦中的场景又受撞击后产生的剧烈痛觉强化了构架信号,让醒后的记忆也极清楚而显得非常真实,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致使他深信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人生经历,于是他将一生都用来寻找回归这个真实经历(梦)的旅途上,后面就是以期通过自学与科学研究,以梦中场景为模板来开发飞碟技术。但以他的学历程度与认知水平,在当时就以为相对论是绝对真理,就捣鼓出这么一个依葫芦画瓢的所谓统一场论,也根据四大力概念捣鼓出他的四大力,这也是他能坚持四十年的动力源。至少这样的梦,哪个正常男人不想做呢?因此,他就是一个脑部曾受了重伤,拥有幻想症的人。

而若他的外星经历为真,则这个故事的情节细节里充满太多极矛盾的事而被推翻。就如这里说的后脑勺这个坑,若真是外星人留的,至少要装个跟踪仪器什么的,否则不会毫无缘由地留一个坑。张祥前也没有说过从这坑里挖出过什么神奇的装置。而外星人的手术能力绝不会挖了个坑后就又不管不顾的,至少在伤口方面缝合得天衣无缝才能体现外星科技超高手术水平。这么一个坑,极粗糙地留在那里,怎么看都不象是外星人的杰作。于是可知,这个坑只能是意外摔倒受伤时由尖锐物造成,而不应该是外星文明所致,且当时砸地后晕厥,伤势很严重,导致他失去受伤过程这一部分记忆,记不住为何被砸为何有坑,甚至如何回家,并将梦中场景当成真实事件,来填补这缺失记忆的空间。

又比如按张祥前说他在外星呆了一个多月,而其实他回到地球后,才发现只过了一个晚上,也可以推断他只是作了一个梦,而非真得到外星旅游了一番,在于不同星球时间固然有快有慢,但这种超距离传输加上外星经历,仍得要花一点时间的,一个晚上是搞不定的。外星科技再发达,仍得遵循物质运动原理。要是他失踪个三五天或一两个星期的,并有失踪记录的,反而能增加外星故事的真实性,但一个晚止绝对不可能。

还有张祥前说这统一场论是外星人告诉他的,这四大力也是外星人告诉他的,都不是他的原创。这更是暴露这外星经历是假的结果。象外星人真如他所言已经能突破天际遨游于宇空,那早就统一了四大力了,而不会只告诉他物质世界存在四大力,还这么巧与人类的四大力对应。象白龙先生这个普通人类都能统一四大力,这果壳星人超高科技环境下的宇宙感悟能力难道还不如一个地球人?这岂非更是打脸么?其它如有网友发现果壳星的果壳二字,最早出现在《果壳里的世界》一书中,更是直指他其实就是从这书中借鉴过来的。

如此就可以总结出张祥前这外星劫持事件与统一场论的前世今生:

张祥前19岁时因为意外摔成重伤并晕厥,在后脑勺留下大坑,引起脑震荡产生部分失忆,又遇上飞碟热年代,在晕厥期间做了一个外星奇遇的梦,醒来后将梦中之事当成真实经历,并用一生努力去还原梦中之事,加上他教育与认知受限,从而有今天的统一场论(伪)与果壳星奇遇记(伪)。

热寂之谬·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由布朗运动场景分析得出的结论水体颗粒不止会处于随机运动状态,还会产生场涡与旋涡运动,可以考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所在。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熵增定律。“熵”的通俗理解就是“混乱程度”,是衡量一个系统中事物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熵增是热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描述了一个孤立系统的自然发展方向,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能量分布更均匀、更无序的方向演化,这就是熵增的原理。这是因为孤立系统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进行着无规则的热运动,这些分子会不断地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内部状态逐渐变得混乱和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好多表述形式,有大略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会增加到最大化,从而出现热寂的状态;有说能量低的不能传导给能量高的。人们常拿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作案例,说没有其它外加条件参与,冷水不会自发地将热量传导给热水,也即只能是热水的热量传导给冷水;并由此推导出宇宙最终的归宿就是热寂这么一个永远无法检验的判定。已经在“均鸿状态”小节描绘这种均鸿与热寂状态只是观察者的感觉,并不客观。本小节作一个详细分析,来论述为何热寂会是一个错误的判定。

按宇宙大爆炸之说,宇宙年龄有几百亿年了,宇宙膨胀到现代都没有出现热寂状态,那又如何证明一百亿后或一千亿年后会出现热寂,又如何来论述在未来某个时刻点宇宙处于热寂状态?其实星系、星球、生命体、有形物质、等等的稳定存在百亿年以上,无不在说明“熵增是宇宙唯一演进方向”是错的。除了不存在孤立系统之外,熵增的现象只是热力学根据热传导这一现象而总结出来的定律,本质只是经验之谈,在于热传导除了被观察到的线性传导之外,还有周行传导没有被观察到,从而让熵增定律出错。按笔者的宇宙无始无终的理解,宇宙更不会出现热寂永夜的状态。因此这种热寂之说,纯粹是热力学创建者根据有限的认知幻想出来的场景,极不客观也无法证实。自然,这样粗略的反驳不是科学态度,这里笔者可以解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所在,以科学地否定这一并不客观的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是建立在一个叫“孤立系统”的概念之上。孤立系统一般指绝对不与外界产生任何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流的封闭系统。人们常拿一杯热水放在房间里,温度会自然下降来说明这杯水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其温度自然下降,就是熵增的体现,从而表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到证明或直观认识。

在“盘古开天”章节否定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客观的宇宙无内无外,无大无小,可知宇宙中的万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中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哪个系统或事物是完全隔绝于其它系统或事物之外,可知这“孤立系统”,本身只是一个理想模型。这是一个与质点、刚体、绝对零度等等一样抽象性质的概念,纯粹是热力学创建者想象出来的系统的一个极致状态,本身不存在于客观宇宙里,只存在于人的意识里,当然也是一种幻觉。热力学创建者如此拿一个理想模型去套用与研究客观宇宙的事物发展变化,就会产生分析失真的情况,并不能正确指导实践生产与理解万物现象。这与牛顿第一定律也是空想出没有受力后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状态一样,都是一种脱离实践的理论构建,从而出错。真正的理论构建必须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而不是想象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并要求实践去迎合想象的状态这么一个本末倒置的过程。科学界的物理学研究,最大问题之一,是用理想模型来研究——数学是理想模型的简约形式,假设则是理想模型的另类表达,导致理论值出错并与现实脱节,进而不能指导生产,这是物理学走上歧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当说一个系统是孤立系统时,本质是观察者处在这个系统之外,定性定义这个系统为孤立系统。所谓孤立系统,也只是观察者定义下的孤立系统,而不是说宇宙中存在这么一个绝对的,不可解析也不被观察者知晓的,及不与外界产生任何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系统。而当观察者能定性定义一个系统为孤立系统时,这个系统其实就已经不再孤立了,因为观察者能考查这个系统的方方面面,这一考查运动,必存在能量与信息交流而让系统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封闭与孤立状态。

象热力学第二定律最喜欢的以一杯热水放在房间里会自然冷却到室温的例子,以来说明孤立系统会出现熵增结果。在这个热水降温的例子里,这杯热水恰恰不是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与周边的空气存在热量交换,它才会自然冷却到室温。若这杯热水若真是孤立系统,那么它反而不会冷却,而是会保持恒温,就如放在一个极好隔热效果的保温杯子里一样。因此这个热水杯例子是根本不能作为例子,来说明孤立系统的熵增问题的。

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之一:不存在孤立系统,从而让这一定律的描绘成为空中楼阁。

对一个系统来说,就算有观察者定性定义一个系统为绝对封闭的孤立系统,但这一系统内部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开放的。象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房间内的家具、空气是相互有能量传递的。象一个极度内向封闭的人,其身体的细胞、器官之间,都是相互相通的。象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其内部的人员之间物资之间的流通都是相互开放的。因此就算假设一个绝对的孤立系统存在,其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开放交流,仍会导致这一孤立系统产生形态上的变化。这变化过程导向的最终结果,也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描绘的必然是熵增过程与热寂状态。

假设这样绝对的封闭的孤立系统真存在,又如何理解孤立系统内部的各因素单元的变化过程对整个系统结构的影响呢?

一个孤立系统中,其内部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及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传递,一般想象与理解是所有因素单元由于充分交流之后,各自的能量信息水平相同相当,从而表达为系统熵最大化,是为热寂。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律义宗旨。但这一想象与理解是极片面的。在于热寂本身,就不是一个孤立系统的终极状态,而只是一个孤立系统众多状态中的过渡状态,这源于场涡运动。

孤立系统中各因素单元在能量与信息传递交流之后,达到热寂状态,但由于系统孤立而让系统内的能量守恒,于是能量就会持续传递下去,进而会出现传递路径偏差现象,即能量与信息交流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形成螺旋收敛传递形态,表达为场涡运动。场涡再牵引以太形成环流,是为以太旋涡。这以太旋涡又牵引各因素单元按以太涡流的轨道方向运行。这一过程反复影响孤立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单元,结果就是整个孤立系统内部形成一个大场涡与大旋涡,从而让热寂这一状态消失,是为熵减。尔后大场涡大旋涡再次在系统内部发生运动与结构溃散,是为熵增。如此熵增与熵减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交替轮回出现,表达为周复循环。

以具体一个平静的湖面为例:

湖面平静源于水体空间的水分子均匀分布,是水体熵最大化的描绘,其实水分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存在均同运动保持湖水平静的同时,水分子之间的碰撞却由于在相互传导过程存在方向上的偏差,会形成一个圆周形波传递并驱动水分子作圆周运动,无数的水分子圆周运动相互融合,最终会形成一个布满整个水体空间的水漩涡。这个水漩涡又反过来约束水分子之间的碰撞过程,必须按漩涡涡流的方向传导能量。如此整个湖水空间形成一个宏观的漩涡,平静状态由此被破坏。这也是许多湖面、河面,表面看似极平静,底下却有吸人的漩涡的形成机制。这个漩涡也是水分子自组织后的结构形态。

再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描绘最多的案子,是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放在一起构成孤立系统,说只有热水向冷水传导热量,绝不会出现冷水向热水传导热量的可能,被叫作熵不可逆。先不提现实中的热水与冷水都处于环境中,都是开放系统,只说由上面水旋涡的生成过程可知,冷水由于水分子之间碰撞之后形成水漩涡,水漩涡中心的能量水平会高于冷水水体的平均能量水平,甚至可以达到或超过热水分子的能量平均水平,如此就存在冷水向热水传导热量的可能。当然传导后冷水的平均能量水平会降得更低,而热水的平均能量水平会更高。这一过程,经济有个名词叫马太效应,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与温度高的温度会更高,温度低的温度会更低,都是一样的背后运转机制:旋涡运动。

这一孤立系统中物质、能量及信息在旋涡与热寂之间的周复循环过程,也是一个波动过程。只是这系统里波动能量不是发散到系统周边的远外空间,而是滞留在系统内部。因此这里出现的场涡,也是系统内生场涡。如此整个系统内部空间,在运动上表达为场涡生成—场涡解体—热寂—场涡生成—……这么一个无穷无尽的能量反复流转过程,在形态表达为旋涡生成—旋涡解体—热寂—旋涡生成—……,也是反复到无穷无尽。这才是一个孤立系统应有的状态,即成住坏空—成住坏空的周复循环过程,而不是纯一个热寂状态来归纳最终结局。

这一场涡、旋涡—热寂的周复循环,可以很好地解说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更替的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于中原王朝由于受四周大海高山阻碍人口物资同外界的交流,有类似孤立系统的环境,从而出现王朝的发展兴盛—崩溃动乱—发展兴盛—……这么一个一治一乱的动态过程。其它如春夏秋冬的季节轮替往复,白天黑夜交替,等等,都是万物成住坏空,又在空之上诞生出新的万物,这么一个生死轮回的过程。如此描绘就非常符合宇宙运转的客观形象,而不是凭空想象的热寂状态。

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之二:认识不到孤立系统内部各因素单元能量相互传递可以形成大场涡大旋涡运动,结果会导致系统热寂状态崩溃。

热力学第二定律据称被爱因斯坦认为是科学定律之最,可谓名不符实。

由这“热寂之谬·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小节的解析可知,万事万物,除了不会处于孤立系统之外,还会出现周复循环的状态变化。因此可以归纳出以太观下的万物变化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宙中万事万物皆处于开放之中,不存在绝对孤立状态。对处于相对孤立态的系统,其状态变化存在周复循环的轮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