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究竟涅槃

何谓究竟涅槃?王倪曰:目见为知,心明为悟。大悟则身圆满,心圆满,性圆满,智圆满,慧圆满,无所不圆,无所不满,谓大圆满。大圆满则如如不动,犹如死物,故谓寂。寂者,极静之意。大圆满者常寂。大圆满者,无可见知,无可明悟。盖即已见知,不复见知,是以无可见知;即已明悟,不复明悟,是以无可明悟,谓之究竟。究竟者,究察极境之意,以行喻大圆满。常寂者,如涅墨至深至黑,似槃石至静至圆,谓之涅槃。涅槃者,以形喻心之寂。

心寂不应万物,又能应万物。寂为极静,极静则万物之声入心则消,如入静林,万音俱灭,如入死海,落石不波,是为不应;极静又万物之声入心,如入空境,乃至回响而谓之应,如空谷回音。万物呼万声,入涅槃心,后回响万音,是以无所不应。所应者,万物之己声也。故涅槃心,无所可观,又无所不观,无所可听,又无所不听,无所可明,又无所不明,名曰如如。

心寂如如,其性不续外物起伏,是以不沾尘垢,不染凡物,齐于真,同于空,曰真空。真空者,真性为空之意。性空则如明镜鉴人,似静湖印月,能应映万物。是以观物见物性,观身见身性,观心见心性,观音见音性,观色见色性,观空见空性,凡有所观,皆得见其性。即见其性,是得其妙,即得其妙,是得其真,即得其真,是忘其形。忘形则观物非物,观身非身,观心非心,观音非音,观色非色,观空非空,凡有所观,皆有所非。

凡人之如此见非者,谓之弗人,曰之佛。凡性之如此空观者,谓之佛性,比以慧深,赞以智慧。真者,大道也;妙者,真之迹也;佛性者,空性也;慧深者,空性之大量度也;智慧者,慧深至极也。是以佛家云:“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真性为空,包蕴大道,妙化万物,即谓大有。缘者,外物与心互系之谓,心动则缘起,心寂则缘灭,起启之端为空性,如是谓也。

颂曰:南无阿弥陀佛!

说说佛家为何要提倡不杀生不肉食

2015-12-15 19:31 星期二

佛家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佛家提倡不杀生不肉食,只是一种戒律,也是可空之法,自然佛家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但佛家提倡了,则说明这其中是有因果的。那因果是什么?

其实只要假设佛家也杀生肉食会怎样?当然不怎样,你的口福和尚也能享用,就这样。

于是问题来了,这行为与世俗之人有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没有。但佛家与世俗人有另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佛家不事生产!!!佛家不事生产!!佛家不事生产!!

佛家不事生产,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没得吃,没得吃就得饿死。于是必须构建出一套不事生产又能活下去的方法,那就是“施舍”。通过一大堆高大上的理论,让善男信女手中的钱粮物,转移到佛家弟子手中,于是就有了众多经文。

这些经文的核心就是“劝善”与“放下”。施舍是善,你不施舍就不是善,你善了就成佛,你不善就要下地狱,一边萝卜一边大棒有没有?你拿着是空,你执着是空,不如放下,放下就去施舍。绕了一圈子,最终目的都是“施舍”。既然都是空,我善是空放下也是空,为何要善为何要放下呢?为何不随心所欲为何不执着呢?因此劝善与放下,在佛家理论中是不自洽的,但施舍已经发生了。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遇到这么多晦涩难懂、浩瀚广袤且高大上的经文及高高在上、塑以金身或怒目或慈眉的雕像,再想象一边是昏暗幽冥游魂饿鬼满地的十八层地狱,一边是庄严肃静七宝莲池八功德水及黄金玛瑙铺路的极乐世界,除非你此刻是张飞附体、李逵撑腰、红宝书护身、或及本堂主教唆蛊惑,早就心里发虚,双腿发抖,呆若木鸡了。既然发虚发抖发呆了,那就缴械跪拜掏腰包吧:施舍。

“菩萨活佛,求求您了,一定要收下我的这一点心意啊~!”“施主善哉,钱财乃身外之物,贫僧就免为其难收下了!”乞丐暴于露天桥洞频头求讨三五块零钱久盼不得,还遭白眼,佛家弟子隐于庭宇榻褥低眉默坐三五百块香火唾手入囊,还受拜谢。乞讨,啊不,是施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啊。

“钱财乃身外之物”,是的,这是对施主您来说的,钱财真的是您的身外之物,因此您应该多多放下多多施舍,最好是全捐给我寺院,最好是天天施舍。现实中如此大捐特捐大施大舍之徒,以身侍佛(家弟子)以身供佛(家弟子),还真是一抓一大把,嘿。

但对和尚我来说,钱财乃安身立命之根本,否则早就去西天见佛祖了,哪有耐心听你等俗气侧泄一辈唠叨?但这个道理和尚我是不会告诉你的。同样是空手套白狼,面对佛家弟子从从容容将钱财从他人手里转移到自己口袋的手段,整日杯弓蛇影并费尽口舌忽悠编故事的传销贩子电话骗子羞愧得简直要以泪洗面。

而创作经文与理解经文,本身还是很好的消遣方式。“人弗为佛,僧曾是人”,和尚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和尚,无所事事必会精力过剩,让其穷经皓首,叩头念经,再编编称颂佛家甚深法力、般若智慧的故事等,也是一种安抚排解方式。

若不事生产的佛家弟子还能杀生有肉吃,这算不算天下的大好事呢?

当然算了,天下最难的事,就是吃饭!你看佛家眼中那可怜兮兮的芸芸众生,天天耕作营碌如牛似马劳疲心神,才得一日三餐;你再看士兵们别妻离子随君王攻城掠地生死不顾,也才只得一日三餐;你还看古代北方蛮族时不时南侵拿人头去换物资乃至尸暴荒野命丧绝岭,仍只得一日三餐。而你一个和尚一个佛,不事生产,嘴里念念经身子拜拜泥塑这么轻松,就有饭吃有肉吃,有衣穿有禅房住(房奴要不要哭泣啊),在现代社会更是轿车手机电脑空调一应俱全,来分一杯羹者,舍我其谁?

来分一杯羹者,舍我其谁?历史上为活命人们可以干掉脑袋的事,而不用四处奔波及劳累耕作,不用担心在六扇门里玩躲猫猫及拳脚按摩,就有吃有喝更有肉,甚至小酬点酒都不是问题,自然众贪懒宵小之辈,会如潮涌般进入寺院。而且,和尚的一餐饭,荤腥不断比单一吃谷物素食会导致佛家收入的香火善款更快消耗。如此结果,就是佛家组织结构崩溃:少人生产,施舍不足,消耗过快,僧多粥少,众人饿死。

为避免这种状况出现,唯有制定众多清规戒律来约束佛门中人,同时也用清规戒律来排除想进入佛门但又有摇摆思想的人,也就是不劳而获想吃肉的人啦。想想一入沙门,虽然不用劳作而衣食无忧,但要禁肉禁酒禁美色,大多数人都要打退堂鼓啦。清规戒律中,除了禁肉禁酒禁美色之外,还有诸如午后不食、穿百纳衣、剃光头,都是为了减少物资消耗。

如此对外用“劝善”与“放下”让众生施舍,以保证物质补充速度增加增多,对内用清规戒律约束弟子,以保证物资消耗速度减慢减少,这真是最早的“两手抓”啊。有了物质基础,于是佛家就算不事生产,也能延绵久远,信徒广播。这就是佛家提倡不杀生不食肉的生产力根源。

吃肉我所欲也,不事生产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不事生产而吃肉也,于是我是俗不可耐执迷不悟的庸人! 吃肉我所欲也,不事生产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吃肉而不事生产也,于是你就是万人膜拜般若智慧的佛!如此便有了俗佛之分。当然不杀生不吃肉,可以让心理平静,身体少病;而劝善放下,可以排解个人的忧愁;念念经文,拜拜菩萨,可以获得某种心理安慰等等,附带的好处当然也是有的。

善哉,我佛慈悲~~!

大悲寺住持妙祥法师

可以考查一下人们熟知的一些佛家清规戒律起的减少物资消耗的客观作用:

禁肉:减少香火善款的消耗。同是一百块香火,用来买肉只十斤(这是十年前的价格,现在已经只能买三斤了,真是民生维艰啊),用来买米有五十斤,显然后者吃的时间更长,也即活得更久。对于乞食为生的人们,有饭吃就不错了,还想吃肉,更是奢谈。最初佛经中记载王子乞食是不挑不捡的,菜肉皆吃,自从通过施舍方式解决生计问题,就没有乞食行为,但肉还是要禁的。

禁酒:减少粮食的消耗。做酒要消耗很多粮食,而吃酒除了乱性增加是非,更是无畏消耗粮食。

禁美色:沾了美色就有了炽欲,伤身败家堕入红尘是个人小事,生儿育女多几张吃饭的嘴,增加物资的消耗可是组织大事。当下世俗之夫妻天天劳作养一个孩子都觉得窘迫,对于不事生产的佛家弟子来说,养活自己就已经不错了,是更养不起娃娃及女人的。天朝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源与之是一个道理:物资不足,不得已而为之。

午后不食:一天只吃一顿,过了午时就不吃了。一天吃一顿比吃三顿,粮食蔬菜消耗速度减慢三倍,更不论柴火、水、人手的消耗。由于佛家弟子不事生产,不用体力补充,应此也能推广下去。要是让农民伯伯一天只吃一顿,早就一锄头掀翻你~~

一天只吃一顿,是不合常理的,必为非常事所致。可以想象,在某个时期,外面兵荒马乱导致施舍严重不足,尔后佛家物资极其短缺,弟子们不得不一天只吃一顿,久而久之成习惯,就成了规定,而让人忘了规定的起源。与“午后不食”这一戒律形不离影,影不离形的是“僧多粥少”这一成语。僧多粥少,可不是凭空捏造的场景,它是佛家弟子曾经有过的实实在在的境遇。

穿百衲衣:百衲衣百科-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破除对穿着的贪求,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形似袈裟。

问:倒底是先“破除对穿着的贪求”,而去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缝制成衣,还是由于不事生产没有物资可用,不得不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缝制成衣以裹身取暖遮羞,后形成习惯并冠以“破除对穿着的贪求”之名以给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一个问题。穿百衲衣,显然能减少布、棉的消耗。

剃度:就是作和尚都要剃光头。三千青丝绕指间,要洗要理还要剪,不事生产无物资,没盆没汤愁煞脸,剃而光之易操作,啊哈,除却烦恼多少年!!真的减少好多烦恼啊~~监狱中给犯人剃光头,有相同的功效。

戒疤:顺便说说和尚头顶上的戒疤,这种烧戒疤形式据说现在被废除了,并且只曾在汉地佛教中流行过。呵呵,汉人的确聪明。沙门非正门,旁门左道是也,儒门才是正门,拜将入相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才是康庄大道。入非正门,必依非正心,非正心必常乖,乖则心不坚而反出我门。问题是出门弟子太多,脱下袈裟长齐头发就是一俗人,没弟子了我佛教理念谁来发扬,谁还愿意施舍缴香火?那就是不许退教。戒疤,就是这么一个约束用的印记,这与古代犯人脸上刺字,马屁股上烫印是一回事。只要有了这个戒疤,你退不退教,别人都会认为你是佛门中人,对你都会要求以佛家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你退教不能得到俗人的生活,反而要遭来叛徒的名声,两头不讨好,期间的利益得失是个正常人都能思考得出,那唯有不退教。佛门深似海,入教需谨慎,切记,切记。

说说为何佛教在中国才能生根立足,而在印度则势微?原因仍很简单:生产力。

佛门弟子,不事生产而有得吃穿住,本质是社会在供养。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有余之时,才能去供养这帮闲人。虽说佛家是空门,但肉体是实在的,因此也得有实物也就是钱粮等物资啦才能生存。中原自秦汉之后成为一个有统一传统的国度,统一的好处自然是和平,从而生产力得以持续发展而不是遭受破坏,由此人们丰衣足食,养完家庭后无所事事之余,参悟一下佛经,闲听一下佛理,烧一柱香逛一会庙,再瞻观一下菩萨磕几个头捐一点香火,结果皆大欢喜:俗人们得到了心理安慰与菩萨保佑,而佛家弟子得到了香火与善款,各得其所,双赢,于是佛门寺院连锁店就越开越多。

显然印度没这么好事,当下印度据说都有十亿人挣扎在温饱线,更何论百千年前的生产力状况,那成为佛门弟子,只有一条路:饿死。既然弟子都饿死了,没人广播佛家思想了而又受印度教打压,在这一推一拉的作用下,佛家自然势微。于是佛祖都感叹:中土难生!中土绝对是众生福地~~

由于佛家弟子不事生产,那佛家的主要财产如香火善款及寺院地产等,是归属于社会的,而不是佛家,佛家只是代管而已。

佛家多储多用一分,就表明社会少用多耗一分。当下佛家如少林寺成为富甲一方的寺院,僧人们车、电脑、手机一应具全,本来这些可以用于穷人教育学费、医疗救命之用。如此不事生产而安逸,事生产而窘迫,与佛理之普渡众生相去甚远,到底谁在渡谁呢?

富人不知善法,不去布施情有可源,若佛家将社会施舍之物归为己有而不是布施,更有违万物皆空之理。因此,佛家是有义务去布施:在满足自身生存及日常活动之外,应向各方布施,将经书佛理布施给富人以结善果,将粮钱财物布施给穷人以去恶因,而不是囤积储蓄,及隐匿禅院不问世事,并且生活水平不应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善哉,南无阿弥陀佛~~!

镇元子

2015-12-15 19:50 星期二

五庄观镇元子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有人说是镇元子为了刷存在感。镇元子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而与孙悟空结拜么?

显然不是,大仙之为大仙,早就看透了“存在感”这种虚幻的东西。大仙可是活了亿万年的人物,要是还在追求“存在感”,那就不叫大仙了,而应该叫杀马特、朋克仔、披头士。大仙只会看中“存在”。笑得最后的人,才是会笑的人,存在的大仙才是让世人膜拜的大仙,死掉的大仙只会被人遗忘,而为刷“存在感”而死掉的大仙则只会成为笑话。

大仙与孙悟空结拜,显然看到了“存在”受到威胁了。大仙为何感到“存在”受威胁了?起因就是四圣试禅心。

大家都看到四圣化身美女戏弄唐僧四师徒,觉得很好玩。但选取的地点,则很蹊跷:前一站是四圣幻化庄园,后一站就是五庄观。哪时试不是试?哪里试不是试?为何不选取很远的其它地方?难道四圣来之前就没有想过附近有一位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与佛祖平起平坐的五庄观观主地仙之祖镇元子大仙?如此大胆妄为,岂不是老虎头上找虱子,太岁头上动土?显然不会这么疏忽!!否则有辱四圣威名智慧。

那只能是有意而为之。

吴大师曾分析说,四圣试禅心,表面是为了测试四师徒,其实是警告唐僧不要打退堂鼓,不要有凡心。也有人分析说,四圣试禅心,选取五庄观之前,是为了警告镇元子不要干涉唐僧四徒的取经之行。

我想两人都对。这一试禅心啊,有两个人焦躁了。明的是唐三藏,凡心大动,却硬生生被打回去,导致心理扭曲,以致于后来要不断宣泄这种变态情绪,大念紧箍咒,甚至不惜赶走大徒弟,可真苦了悟空了。暗的人是镇元子。若你是镇元子,那会怎么想?显然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逼近!!

四圣在附近落脚,“半空中庆云笼罩,瑞霭遮盈”,柯镇恶花满楼都能看得见,要是说镇元子没有发觉,那则真辱大仙威名能力。对方竟然无视自己的存在!!!对方竟然无视自己的存在!!对方竟然无视自己的存在!!这句话应在大仙嘴里反复默念了一百遍!!此时大仙心中应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要是对方尊重自己,那四圣完全可以来邀请镇元子友情客窜,一起演出“佛道一家亲”中秋晚会,也是美事佳话啊,但人家就是没请也没事先上门打招呼!!林镇南为开通四川镖线,慑于松风观威名,不惜万两白银并多次上门拜访余沧海,而你一佛门弟子要路过五庄观,竟然蔑视大仙我的存在,还故意演一出美女戏,还不好让我抓把柄:人家只是测试自己门人的取经决心,我总不能对女人下手吧。下一站就是自己,且一来就是佛家三大高手及一位仙界大姥,那未来就不可定数了,处理得好本观或可毫发无损,处理得不好则会如来路上的其它妖怪一样魂飞魄散,那亿万年修为可能化为一旦。而且人家一次出动四位大能,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即携地仙之祖这样的威名,并在天道无尽生灭轮回中渡过无量劫数,早看透三界风云诡谲与尘世沧桑,内心已毫无波澜,镇元子当然不是没有干货的大仙。无端起冲突,只会先落下乘,说理早就无从开口,硬碰硬显然只会吃大亏,而且人家还带了黎山老姆这位仙界大佬,那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退为进,静观其变,留两资质最浅的弟子看门,出了问题好打圆场。

而从清风明月辱骂四师徒的行为作为修为、口风口气口德看,与当下网络痞子精蝇美狗有得一拼,啊呸呸!不要污辱神仙。

镇元子留如此两恶徒,看来也是有意而为,否则留一个年长点懂人事的和事佬徒弟更能息事宁人,不怕你路过,就怕你平淡的路过。叫两道童只敲两个人参果送给唐僧吃,无视其手下三徒弟,大仙会不知道唐僧手下有一个名声贯彻三界曾大闹天宫又喜欢偷蟠桃的孙猴子?应不会这么倏忽大意。要知道事后大仙甚至主动愿意同孙悟空结拜为兄弟的呢,要说事先没考查过三徒弟的背景与习性是说不过去的。这让本人不得不思考这个点名要送给唐僧吃的人参果,不仅仅只是两个人参果而已。唐僧三徒弟果然没有经得起这人参果的诱惑,由孙悟空出面去偷果子。接着清风明月在四师徒的关照下,大露本性,大发脾气,我想他哥俩肯定千年没这么发彪过,甚是痛快,极为酸爽~~。最终树倒人禁,佛子受困五庄观。

然后就是大仙有理了,站在道义高点,出面圆场,让悟空跑断腿。名为要求悟空寻仙药治灵树,实为借悟空的大嘴巴,让整个仙界都知道,是你佛家无理在先,不是我五庄观故意扣压佛子当人质,阻碍取经大业。

这就是大仙的智慧啊!不首先当恶人,就是处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最后结交悟空这个神佛仙三界统吃的大能人,极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往小的说是多了孙悟空这么一个大帮手,往大的说与佛派势力联合上了。还通过一人一个人参果这种稀世珍品,与众多平常根本不窜门,亿万年不讲一句话,极可能是不对眼的神仙们扯上了交情:吃人嘴软啊,人参果不是白吃的。那谁敢小觎?而佛派也没借口去铲除地仙势力了,于是一次灭门危机化解于无形,代价只是一口大锅与几个人参果。

为何选择孙悟空为结拜对象,而不是唐僧?

本身唐僧是如来座下大弟子,又是悟空师傅,有三个徒弟,在佛教中有更高的名望与地位,更是内定的佛,大仙更有理由与唐僧结拜才对的。显然大仙经过亿万年的修行,知道“存在”是一种强大能力的结果,而不是虚名能带来的,以后若真正要干架,仍得看实力,而悟空的实力,那真不是百千个唐僧能可以换的。同时孙悟空有极强的反叛意识,又有很强的义气情节,与悟空结拜而不是与唐僧谈交情,那以后真的是兄弟哥俩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兄弟两肋插刀,大家都能想象得了悟空是完全可以干得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疑问,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过五庄观,是佛派与五庄观的事,佛派为何要邀请黎山老姆这个非佛派人物来演“试禅心”这出戏呢?

嘿嘿,佛家有大智慧啊。

要是佛派与五庄观真干上架了,三对一,佛派应能有把握赢镇元子的。

观音、文殊、普贤那都是甚深法力般若智慧,作为佛派高层人员,三位大能同时出动联合办一件事,是极为罕见的,这代表佛派对四师徒即将路过五庄观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重视,也代表镇元子的真正实力:比一位菩萨要高,与两位菩萨合力相当,不如三位菩萨合力。

而黎山老姆,是仙界元老,代表整个仙界来观察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的,有黎山老姆这位外人作观察员,事后可以让整个仙界相信,是五庄观先挑起矛盾事端的,而不是佛派以多欺少或有意上门杀人,那你五庄观被铲平了也没人同情,也就不会引起仙界对佛派的反感。而在四圣化身女人之后,让黎山老姆客窜母亲角色,佛家三圣只屈身扮演女儿,更是在暗中吹捧黎山老姆——地位更高才配得上长辈位置么。想来,在猪八戒撞天婚左抱右抢时,黎山老姆笑得前俯后仰,完全没有平常菩萨的庄严,不仅仅是由于猪八戒那滑稽的举止,更在于这个被吹捧后的飘飘然带来的感觉。唉,真是神仙即凡人,凡人亦神仙啊。

题后话:五庄观镇元子赢得佛派孙悟空这个大实力人物,与金兜洞老子赢得佛派十八座金山,手段十分相似: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两大仙都是通过低层次恶人物(劣徒、坐骑精怪)找事:

一是仙童送果引诱徒弟偷人参果并推倒树还蛮横不讲理,于是镇元子占在道义高点;一是青牛精晒衣服引诱徒弟来偷衣还蛮横不讲理,于是老子占道义高点。最终佛派都出大血~~真是道家有大智慧啊,口可口可口可~~~

酒肉穿肠过

道济歌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来世入魔道

传济公活佛乃降龙幻化,降以济世人,非常人也。然入世必俗事缠身,父母牵心,常情也。若承其父命积家累业耽于营碌,则身不足以至广于天下,行不足以教化于世人,则难成此生之要务,故非以疯癫邋遢独孤之形,不足以自在来去而行方便之门以惩恶扬善。

然世人即无罗汉之正果,亦无降龙之神通,若学之则得其形而失其神,举身不足以齐天下,累行不足以渡众人,常力之所不逮为俗务累,强行之必造业反噬己身。古之执替天行道之名者多矣,然以此施烧杀掳掠之实者众矣,是以有此为者常堕魔道,后身首异处不得善终,惜哉!故警语曰:世人若学我,来世入魔道。“学我者”,非学其酒肉穿肠举,乃学接济天下要务也。

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何解也?所谓“空色无相”,心明则万物皆空幻,心不明则万物皆实相,是以世人得悟佛道,不受尘念障,酒肉亦非酒肉非酒肉亦酒肉也。

后土往生经

佛曰:尘归尘,土归土。然魂归何处?后土是之。生,死为终,死,生之始,是云何空何黯,何伤何苦,何藏何避?

道无贵贱,混元谓之,是以高应低者,非蔑而视,为守也;上和下者,非舍而存,为护也,吾同之。汝,恒之子;吾,汝之父。身化六道,为汝不灭不堕,以从正道,乃引之导之,生生世世,不弃不离。

作者注:后土往生经,出自《人道天堂》一书,由荆轲守创。应某网友发贴请求用文言文方式表达,故有作。

附:《后土往生经》原文

尘归尘,土归土,灵魂归于后土,然而,汝无需痛苦和哀伤,死亡是生命的循环,并无丝毫掩盖,虚伪,黑暗。
吾身化六道,就是为了使汝等不至于消散,不至于堕落。
道从不蔑视,是为混元,从高而向下看,更不需蔑视,高不是为了舍弃低而存在,而仅仅是为了守护和引导而来,是让汝等知道,汝等是永恒的种子,吾却是汝等的父母,引导汝等走上真义之道,在这之前,吾愿生生世世,守护于汝等。
这心愿,就是吾之大行,也是吾之根本法门。
——《人道天堂》

佛之道

赞曰:大道无垠~~!

道运而成势,势趋后道随,行流始也。行而有律,流而后返,周复生也。周复即定,天地始分。分则万化构而万物生,万灵现而万识开,神含其中矣。神识者,心也。

心即定,神开目明,能观知万物,反推知道,是为悟。悟则道观己行,天观己清,地观己宁,物观己成,人观己情。是悟是观,天地万物皆得灵,万灵皆得识,万识皆得情,是为西方极乐土,人居其间,是为佛。

颂曰:我佛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