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气

春季是由气候寒变暖的季节,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冰雪消融,天气渐暖,万物复苏,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大地由原来的一片土黄色、雪白色,转为青绿色,处处充满生机。这些感观都是表象,是大脑在春天这个时期接收特定的光影信号后,于意识中反构出来的虚幻感觉,实质则是春天的气息在背后促进万物生发之后,再投射到意识里形成光影图景。春天的气息,是为春气。春气是由天气、地气、空气、水气、土气多气合一在春季这个时间段的综合作用效果。

气候变暖,其实是大气、水体、土壤温度逐渐升高的体感过程,虽然非常直观,但这其实只是一种浅层感觉。背后首先是空气、水气、土气的能量波动水平在提升,而后产生感官印象。而人类借科学手段认识不到以太的存在,对四季的理解都这么停留在表象层次的。春季除了大气、水体、土壤温度持续升温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物质作用机制,那就是天气、地气已经处于中热水平了。

春气=南北半球春季时期的地表以太波流一体的整体状态

以北半球春季为例。自冬至之后,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站在地球表面上看,是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从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在宇观上,则是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开始缩短,地球离太阳距离开始变得越来越近,于是地心承受的天气波动能量水平在增强,北半球地心活跃性加强,可以从北极以太涡口处吸入更多的微以太涡旋。同时吸入的微以太涡旋,随着涡口空间极夜状态向极昼状态的转变,其波动能量也在提高,强化了地心核聚变的烈度。核聚变产生的地心辐射从最低水平逐渐增强,在地表表达为波动能量水平不断提高的地气。

也即天气、地气在冬至这一天就已经开始逐渐变强,并促使整个北半球以太旋涡空间有所物质形态的能量水平都同步逐渐提高,地幔、地壳,地表的空气、水气、土气、木气、人气,及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细胞内部空间,均是如此。特别是万物、生命体及细胞核心的高频能量波动水平。在原子时空尺度,就是提升物体元素原子以太旋涡的原子核的活跃性;在细胞时空尺度,就是提升细胞的中心粒、叶绿体的活跃性;在生命体时空尺度,就是提升各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活跃性,等等。之所以是万物、生命体及细胞的核心区域被首先提升能量,在于核心区域有更高的密度形态,从而能共鸣更高频率的波动。

春气中的天气、地气诞生萌发的时刻在冬至这一节气点上,位置在南北半球地心处

地气是地心辐射以超高频波形式向外发散后在地表的以太波流一体,除了以光速瞬间从地心到达地表之外,还通过热效应加热地幔,再以地幔红外辐射的形式穿透过壳,然后向地表传递热能,尔后加热空气,让气候升温。这加热地幔的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就如电热炉烧开水一般,电热丝瞬间处于高温态,但热量传导到水体及水面是需要一两分钟。对于宇观行星级别的地球地幔来说,这个加热整个地幔并让地幔与地壳都升温至可以传导热量到空气的时间,就是一个半月时间左右,也就是冬至到立春之间的时间段。地幔红外辐射应纬度高低有传导速度与辐射强度上的区别,比如高纬度要传递得慢且辐射能量要少,低纬度要传递得快且辐射能量要多。这也是为何春季是以立春这一天为起点,而不是以春分这一天为起点。就在于冬至这一天之后,地气在加强,经过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立春日,热量从地心才传导到地表,让地表生命与细胞第一次感受到热能量水平增加。只要热量传导到地表,并逐渐增加,就意味着冬季的寒气要慢慢退去,是为春天到来。同样道理,春季的春分到立夏期间的地幔对地表的热量传导,是立春到春分之间时期的地心热量发散传导到地幔后发散到地表的结果。

在春分这一天,地球赤道面正午太阳光正垂直射在赤道上,由此地心所处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处于椭圆轨道的两个短轴之一的顶点上,离太阳距离属于中等距离水平,同时,北半球接受的阳光能量也开始超越南半球。南北两极的以太涡口吸入的太阳系微以太涡旋能量,都处于中等水平。于春分这天起,北半球地表接受到的阳光能量慢慢超越南半球的水平,北半球地面在接受到的更多的阳光之后,也开始快速升温,在万物表面表达为红外能量波动。

春气中的空气、水气、土气诞生萌发的时刻在立春这一节气点上,位置在南北半球地表处

也即空气、水气、土气在立春这一天就开始逐渐变强,在春分这一天叠加阳光能量水平快速变强,并促使整个北半球地表空间有所物质形态的能量水平都同步逐渐提高,地表的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细胞外部空间,均是如此。特别是万物、生命体及细胞非核心的热能量波动水平。在原子时空尺度,就是提升物体元素原子以太旋涡的原子活跃性;在细胞时空尺度,就是提升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核的活跃性;在生命体时空尺度,就是提升各动物心肺、肌体的活跃性,等等。之所以是万物、生命体及细胞的非核心区域被空气、水气、土气首先提升能量,在于热能辐射是由外向中心传导过程,从而优先接受红外波动能量。

由上可知,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天气、地气能量水平开始上升,但气候处于最寒冷时期,而到了立春这一天之后,地幔的红外辐射开始传递到了地表,后又到春分这一天,空气、水气、土气能量水平在地表接收更多阳光能量。地心辐射与阳光相互加持下,自春分之后,地表温度才开始快速上升。如此,地心能量水平上升的时间点,早于地表热能量水平上升的时间点大约一个月半左右,两者并不同步。地表热能量水平上升的时间点,早于地表热能量水平快速上升的时间点也大约一个月半左右,两者也不同步。这带来结果是,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波动强度,与非核心及表面波动强度,也不同步并相差一个半月,从而影响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状态与生机。

整个地球以太旋涡空间,万物、生命体及细胞内部核心区的活跃性,都处于与地心同步逐渐增强的能量波动状态。同时,由于地气是地心辐射能量自内发散所致,在地表方向是垂直于地面指向天空,于是这些物体、生命体及细胞内部核心区,除了受天气、地气作用能量波动水平提升外,其自身的能量波动都有主体垂直向上扩张运动的趋势,并牵引承载的核心所处空间体积也有向上扩张延伸的趋势。对生命体来说,这核心波动能量通过大脑意识或神经传递,能发散到全躯体空间,这就是生命体意识开始逐渐复苏的根源所在。这个复苏趋势随着轨道半径的缩短而逐渐增强,直到春分到来达到顶点。即春气于立春到春分这一时间段在万物内部的分布状态,是

天气、地气的振动力场>流动力场

但地表在立春与春分期间,气候还处于比较寒冷的状态,象我国的立春时间一般在阳历2月4日左右,长江区域的温度大多还处于冰点以下,如此对地表万物的影响,就是万物外表空间的热能量波动水平,都处于非常低的状态,即空气、水气、土气的红外辐射强度都非常低,导致万物与生命的外表层,有向内收敛的趋势,自然,这个趋势随着时间转到春分时刻,北半球接受更多阳光能量后,地表温度快速升高而快速减弱。即春气于立春到春分这一时间段在万物表层的分布状态,是

空气、水气、土气的流动力场>振动力场

如此万物内外区域的天气、地气同空气、水气、土气的力场指向,就是这样刚好处于对立的状态,于是万物核心都有向外扩张的趋势、而万物表面都有向内收敛的趋势。同时,天气、地气在万物空间的振动力场指向外表时,受空气、水气、土气流动力场阻碍,结果就是万物内部的强能量波动在万物内表面反射回到万物内部空间,即被约束在内部,从而导致万物内部空间的整个能量状态,是内热外冷,并伴随内热不断增强,外冷不断减弱的趋势。万物内部空间的反射波有相互干涉作用,从而产生强万物内部以太湍流。以太湍流之间由于涡流相冲作用,会有向外分离的趋势,对于物体空间就会有膨胀作用。对非生命体的固体来说,这膨胀作用会带来破裂的风险。对生命体与细胞来说,内部能量增强又散发不出处后,受地气垂直地表向上牵引,会让躯体头部、枝干顶芽、细胞中心体,会向上膨胀、突破、分离趋向,表达为萌发,并导致神经与意识的混沌与干扰,在行为上就表现为躁动。

而过了春分之后,在立夏到来之前,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继续缩短,地心接受太阳中心辐射继续增加,北半球以太涡口吸入微以太涡旋能量也在增加,地心核聚变烈度继续加强。同时,地表阳光在北半球不断加强照射能量,让空气、水气、土气的热能增加,气候变得非常温暖,象我国的春分时间大约在3月20日左右。长江区域的温度大多已处于冰点以上,天气开始有暖意,如此对地表万物的影响,就是万物外表空间的能量水平,也处于温暖的状态,即空气、水气、土气的红外辐射强度都不再低,导致万物与生命的外表层,有向外各个方向扩张的趋势,这个扩张趋势随着时间推移与温度的升高而继续增加。即春气于春分到立夏这一时间段在万物表层的分布状态,是

空气、水气、土气的振动力场>流动力场

如此万物内外区域的天气、地气同空气、水气、土气的力场指向,就是这样刚好处于相同指向的状态,即地表万物、生命体与细胞的核心与表面也有向外扩张的趋势。两种趋势能够相互叠加,结果就是万物、生命体与细胞内部的强能量波动能顺利穿透外表面而发散到空中,如此万物内部空间的能量状态表达上是内热外温,并伴随内热不断增强,外温有不断增强成外热的趋势。这一能量状态对于物体整体空间有加速膨胀的作用。对非生命体的固体来说,这膨胀作用会带来胀裂的风险。对生命体与细胞来说,由于核心能量增强,表层能量也增加,除了会让躯体头部、枝干顶芽、细胞中心体,会向上膨胀、突破、分离趋向外,还会导致躯干、枝干、细胞核横向膨胀的趋势,整体表达为长高长大。

这就是春季的时候,植物的芽很容易冒发出来的根源所在,并成为动物们交配繁殖的季节,就在有于内部强振动能量在促使芽细胞、生殖细胞快速复制。植物发芽是木气的显化,是春气促进木气增强的表现。动物在意识、神经受干扰后,被生殖器官的波动能量控制躯体行为,于是趋向于寻找同类异性交合。因此说:春季是生发的季节。

如此春气以春分日为标志,就分为前后两个明显的的状态,并有对应的作用特征:

一是在立春与春分之间,春气状态是天气、地气处于中等能量波动水平,而空气、水气、土气处于低能量波动水平,并都处于上升趋势。让万物、生命体及细胞处于内热外冷的能量波动状态,及内扩张、外收敛的作用模式。其中扩张的趋势是垂直地面向上延伸,从而出现长高现象。气候整体表现为温暖的感觉。

二是在春分与立夏之间,春气状态是天气、地气处于高能量波动水平,而空气、水气、土气属中能量波动水平,也都处于上升趋势。让万物、生命体及细胞处于内热外热的能量波动状态及内扩张、外扩张的作用模式。其中扩张的趋势是垂直地面向上延伸与横向壮大同步进行,从而出现长大的状态。气候整体表现为温热的感觉。

春分这个节气如其名,是春季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状态的标志性时刻。不仅仅体现在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上,更体现在天气、地气结合空气、水气、土气前后两种热能量水平对万物内外状态的影响。

春季还有个特征是水气随着温度的上升,大量蒸发到大气层中,水汽之气构成空气的一部分,宏观上就是大气湿度增加。在四五月份时这种蒸发量大,但温度又不够高,地气、阳光的能量强度不足以将让水汽分子处于完全离散状态,于是水汽滞留在地表大气层的底层位置,如此底层空气湿度保持最大,如此水汽与氮氧分子结合在一起后散发的特定红外波动给人的体感就是又湿又闷,带来极为躁腻的感觉,这就是江南黄梅天这一春季特有气象的一段时期。黄梅天,就是水气在空气中成为重要影响因素的特有气候形态,在雨水丰富的江南春天,有显著表达,对于干旱少水的地方就没有了。

对于常年炽热的赤道与常年极寒的极地,春季的特征就不明显了,但春气的影响仍是存在的。这里作者就不展开论述了。

到了立夏,天气、地气已经增加到了新高点,而空气、水气、土气也随着温度上升而达到新高点,人的体感是炎热,于是气候进入了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