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与香火

最近,白龙先生听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以为这是他的果报。这里顺便讲讲佛家收香火、赚钱的问题。

各地有名的寺庙,如少林寺、灵隐寺,等等,收香火、卖门票、卖产品,赚钱赚得飞起,严然是一个高利润行当,将寺庙当成一个公司经营,这让许多有德之士对佛家理念、清规、信仰、运行表示极度怀疑,并提出要不要交税,账目如何等等问题。白龙先生以为,当下世界是经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寺庙作为现实单位,要维护要运行,都要用到钱,本身收香火、收门票、卖点产品赚点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赚钱之后怎么办?

钱,常被形容成罪恶的,不洁的,会引导人堕落的。其实,钱本身只是交易媒介,其有没有铜臭味,不取决于钱本身,而是取决于花钱赚钱的人。人心贪,赚到的钱,花出去的钱,就是充满污秽,人心洁,赚到的钱,花出去的钱,也是干净的。人心堕落,经手的钱加速其堕落,人心升华,经手的钱加速其升华。

佛教寺庙收香火钱、收门票、卖点产品赚点钱,从来不是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在于信众有美好愿望,渴望平安,希望通过供奉佛及佛家弟子来实现,以捐赠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提升功德需求,也愿意点燃香火敬佛,愿意参观寺庙礼佛拜佛,愿意买点佛家信物以增强信心。捐香火可谓是最表明心意,提升功德,及最简单省心的方式,符合能量最小原理。如此数量巨大的信众的心念,构成大势,是不能拒绝的。作为佛家,对信众自然是应当是有求必应,广开方便之门。供奉香火也是方便门么,维护寺庙也是要花钱的,佛家信物制作也要成本与人力的,宣扬佛法也是要物资开路的。

问题在于香火钱等收进寺庙之后的去向,是成为方丈主持私人账户上的数字或名下的豪车豪宅?还是成为贫苦人家饭桌上的大米饭或失学儿童的学费?这才是香火钱等不同流向之后带来的本质区别。

设想,释永信掌管下的少林寺,仍是当下这一个经营企业的运行模式,但是将收到各类香火、门票、产品利润,除了保证最基本的寺庙日常运行与修缮之外,及约束弟子谨守清规,勤力修行,如大悲寺那种最基础的生活状态,及最严格的清规戒律,禁女色禁酒等等,衣着、饮食、住宿、出行等,都不超过底层百姓的生活条件,不买车,不买名贵的袈裟、佛珠,等等,其余全部作为一个慈善基金,给社会上各个需要钱的底层人们,如生大病无钱医治的,学费无着落的贫困生,或儿童专项之用,或受灾地区之捐款,再每年确保账户上不超过百万余额,并全部公开帐目,明细钱来钱去,那少林寺的口碑还是当下这样子充满铜臭气的地方么?少林寺还这么乌烟瘴气的么?释永信还会如现在一样身临牢狱之灾么?佛家还是被诟病的地方么?显然都不会。如此大反差,即有真正实现信众敬佛、礼佛、提升功德的愿望,也通过帮扶所需人士减少社会不定因素,并能更好宣扬佛法,及证明佛法之伟大。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亿贯指上流,半铜难入心。当下少林名扬海内外,顺带让佛的理念让更多人知,与释永信经营分不开,当下佛家形象受污,与释永信贪默也分不开。而唯一改善的方案,就是佛家自己说的放下,全部放下这些经营所得之香火、利润,反馈给社会,才能挽回形象并纠正佛家形象,让佛家理念走上正轨。你一个非经营性的,不事生产,依赖社会供奉的单位,要保留钱、赚钱做什么?这即是佛家的万法皆空之理,也是道家老子说的“外其身而身存”之道。

自然,象大悲寺这样,严禁任何形式的金钱接触,让白龙先生主以为此等行为,严格秉持佛家清规戒律,不受金钱气影响心境,是让人肃然起敬,但过于出世,反而不能让修行更精进一层,并显得脱离大众,不接地气,让信众难以实践与学习。为了不受金钱之俗气引导心境产生贪念与欲望膨胀,通过远离金钱气,不受其侵染,就如隔离病毒一般不受侵染,当然是一种可取方案,而另一种难度更高的方案,是靠近金钱气受其侵染,而在内心产生免疫心及平和心,更有助于修行。这就是入世法,就如与病毒接触后生了抗体一般。

设想一个佛家弟子,严格执行戒律,远离金钱,从而不生贪念、俗念,与另一个佛家弟子,也严格执行戒律,但经常接触金钱,也从不生贪念、俗念,哪一个修行相对更精湛?显然是后者。这就如行路,全是平路顺风顺水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与路上坑坑洼洼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后者更能证明行者之谨慎。而对于远离金钱的佛家弟子来说,要是哪一天某种机缘下不得已接触金钱,是否还能证明自身的修行是坚定的呢?显然,只有接触金钱之后才能证明,而早接触金钱也从不生邪念的佛家弟子,是已经证明了。

当然了,出世法与入世法,各有利弊,取决于人们自身的能力与信念。前者多平安,后者多凶险;前者修行浅,后者修行深;前者多空谈,后者多实践。金钱关,即是修行关,也是检验关。一个修佛人士,若金钱关没履历过,是很难说明其道行高深的。自然,佛家弟子秉持一切有为法皆虚理念,是不会在乎道行高不高深的。

这也是万法皆空,远离金钱之戒律,也是可空之法。

白龙先生设想的佛家入世法,是即有大悲寺那样的严格秉持清规戒律与苦修苦行的过程,也有少林寺那样的经营行为,如此即不违背佛家理念,又接信众地气。比如大悲寺每年的修行都按当下这样进行苦修简行,而信众的香火也随缘收、产品有的话也可以加工,但所有收上来的香火与利润,全都捐出去,一分不留。如此,即不耽误自身修行,又让信众心愿得了,还让所需人群得到帮扶,从而彰扬佛法。当然,这样操作的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同时,还应周期性让弟子开坛讲课,请信众来寺庙免费听课,解析佛法,并阐述佛,是先觉者,是智慧者,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拜佛、烧香火无助于长久平安,是人自己要日常慎心谨行,遵纪守法,善待他人,放下贪嗔痴之念,多多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等等,才是保平安的实践操作。

同样是捐香火、敬佛拜佛礼佛,知道佛是觉悟者是智慧先知,捐礼拜后让内心宁静共鸣赞叹,与不知道佛是觉悟者圆满者,反而相信佛是神通广大的神灵,捐礼拜后相信自己会升官发财平安,这行为动作背后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虽然无论何种信佛行为都是正信,但后者是正信中的迷信。佛家既然接受信众捐赠、礼拜,弟子是有义务向信众诠释佛的真实身份,来避免信众盲信盲拜的。而不是当下一样,信众爱来来,不爱来不来,不管不问信众,只管自己所谓的修行。

信众既然是后觉者,是蒙沌者,也是要教育的,与其让其独自在人生中自行摸索常撞南墙仍不能觉悟反省,不如由佛家弟子开些课堂给其作个指引,这也是方便之门。弟子在帮助信众修行中实现自身修行,也是修行之法。佛作为先知先觉的智慧圆满慈悲之士,若其弟子不对信众教育,有违佛在收了香火之后的对信众的启知开智发觉之义务。所谓佛渡有缘人,即为信众,即为有缘,所谓普渡众生,自然是主动要用各种形式来让众生开悟、提升智慧、找回慈悲心。平时佛家弟子除了展示僧佛形象,也更是要现场讲经布道,此更是为宣扬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