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切割

切割是指用刀、锯、激光、气焰等工具将诸如石头、木头、玻璃、金属块等物体强力分裂与切成两半,是极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机械加工工艺中的一大类生产活动。科学界,貌似只有放到原子层次的电荷吸引与排斥作用或共用电子对概念下的化学键的断裂的来解说切割作用的物理过程,在连电荷是什么也说不清的当下西方物理界,这种吸引与排斥的内因自然无法解释,从而让解说的正确性变得不那么牢靠,共用电子对概念下的化学键断裂同样是一个错误的描绘,这些描绘对物体的切割都是没有究极根本的。

这里探讨这种在生活与生产中习以为常的,及在西方错误科学理论下的物质结构对人们认识误导的,乃至被忽略了的“切割”这种普通物质作用下包含的另类原理。这是用以太旋涡论下的波流一体概念来理解其以太层次的原理描绘的。

以太论下,万物形态只是以太旋涡叠加后的时空结构。一块石头、一块金属,都只是某种或多种特定的元素原子以太旋涡通过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结合起来的的堆积体,内外皆是以太,只是运动形态的不同,表面反射出特征光波,而被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物质。

一个物体空间内的众多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存在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作用,这两种作用相互取得平衡,从而让整个物体保持空间结构稳定,即在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涡流相冲与相合面上,相互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作用。在这个平衡位置上,以太运动表现为湍流层结构。这个以太湍流层结构分布在整个物体内部空间,很象细胞壁结构,或象一个蜂巢形态。宇宙结构形态的全息性,表现在各个层次,其它如恒星之间,分子之间,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这么一个类似以太湍流层的平衡作用。

当外界一种强力振动传递过来时,如锤子砸石头,或锯子切割木条,或激光切割金属等等,在物体内部空间产生强烈的自表面向内部的波动传递。这波动传递沿路径阻力最小的方向,即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力的平衡位置上传递,从而在传递线程上的不断延伸与扩散,振动波能量分布表达为如树根的形态,或闪电的形态,这仍是全息形态的展现。这是切割时外界振动波在物体空间内部的传递形态描绘。本质上,树根的延伸是在切割土壤,闪电的延伸是在切割空气。

以斧头劈砍木头的物理作用为例,斧刃接触木头表面的瞬间,斧刃的运动受到阻力,斧刃运动后方的斧身重量继续作用在斧刃上,表现为压强与压力传递,而斧刃纵切面是尖三角形态,这个压强与压力传递在这尖三角区域的斧刃空间会汇集与收敛,从而表达为压缩波,直到斧刃的最尖端处。这种压缩波的汇集能量形态与金字塔倒喇叭形态汇集能量形态是一样的。

这种压缩波的作用形态很多,比如当刀剑劈砍时产生的这种压缩波在空气中传递后,就是武侠小说里传说中的剑气;又如长鞭子挥舞后会在尖端产生音爆,也是这种压缩波的能量释放结果。

斧刃最尖端处有最高的压缩波频率与最短的压缩波波长,从而有最高的振动能量,当斧刃接触木头表面的瞬间,这压缩压沿木头空间内部传递与扩散,在斧刃运动线程上有最高的振动强度,这股振动能量导致线程上的木头原子以太旋涡强烈振动,进而强化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以太湍流层强度与厚度。同时,振动波在传递的线程上后到原子以太旋涡的阻挡,产生波的折射与反射,进而形成振动波场涡,这个振动波场涡牵引物质内部空间以太形成无数超微观以太旋涡,整体上表达为以太湍流。于是在振动波的传递线程上,有一条相对原子以太旋涡尺寸是很厚很长,振动能量很强的以太湍流层。

随着后续斧刃压缩波地不断传递,振动波强度加强,以太湍流层厚度与能量强度也加强,与湍流层两边的木头原子以太旋涡产生排斥作用,从而阻断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在木头空间表达为裂缝,从而让斧刃能在裂缝中继续前进,再反复这一裂缝生成—裂缝扩张—斧刃前进—裂缝生成的循环过程,最终木头被劈开,表达为切割作用。

裂缝两表面的原子以太旋涡相互间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被破坏中断之后,在各自表面形成单侧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作用,同时强烈振动牵引以太在两表面分别形成静电场,表现为排斥作用与热辐射。

这种切割时的振动波在物体内部传递描绘与前面的“射流场涡”的描绘有相似之处,在于两者是同一原理,只是将射流换成刀片、凿子、锯片、激光、高速水流、气焰等其它物质形态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区别。若这种振动波产生的以太湍流层对物体原子以太旋涡的排斥作用不足以克服物体原子以太旋涡之间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于是切割无效。

建筑工地上有种水泥路面破碎机器,是通过震锤来打水泥地面,最终挖开水泥地形成沟渠,就是本小节描绘原理的直观展现。其它机械切割,水切割,火切割,激光切割,子弹击穿物体,甚至化学的分解反应,细胞的分裂,原子核的分裂,其内在原理皆是如此,区别只在时空尺度、切割形态、切割效率等等方面的不同,核心都是:

强烈振动波在分裂、破坏物体内部的不同尺度以太旋涡时空结构

描绘这个常见的切割现象的原理有何之用?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直观理解万物的一般分裂过程,甚至包括原子核之类的微观粒子的分裂过程,就是这种振动波导致分裂的过程。也可以用各种高频振动波来现实切割目的,比如电,是导体内传递的以太振动波,同样是一种超高频波,由此可用电振动波来切割物体。当下人们已经在用这种电场加载机器固件来作为切割工具了,比如用钼丝为载体的线切割,其实也可以将超高压电场(万伏以上甚至更高)加到其它结构如刀片、锯片上,来提高切割效率。笔者会在“应用篇”用这一原理专门介绍一种全新的切割方式:驻波切割。

以上是普通固体被切割的一般描绘。其它如折、拉、压、吹、摔、撞等等物质作用产生的场景与切割作用的场景有相近的原理分析,这里就不再描绘。

能量、动质量与速度基础概念

现代人们学到的能量概念,最初是由牛顿力学来定义的:“物质对物质作用的功”。而物质对物质作用的功,通过物质运动来实现,即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体现。由这个概念可知,物质领域的任何能量概念,如热能、动能、化学能、原子能、光能等等,都是依附于某种物质运动形态存在而后再表达出来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能量表达方式。同时,物质是客观存在,必有质量,即物质的多少,于是可知,有能量的地方,必存在质量。能量与质量,本质都是物质存在的属性,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体现。

但现代科学并不是如此简单理解质量与能量概念,除了有人提出静质量与动质量之分外,还有人提出“物质由能量构成”的这一本末倒置的说法。质量定义是“物质的多少”,多与少是用来描绘数量的,动与静则是用来描绘运动状态,数量与运动状态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现代科学推崇的质能公式E=mc^2,是讹化质量内涵:用引力质量来代替质量本义来实现的,已经在“质能公式”、“质量与引力质量”小节中解析。

说存在静质量、动质量,其实就是牛头按在马嘴上的表达方式。现代科学推崇的相对论描绘里,人们知道相对论根本无法解释“光子”只有“动质量”的内因是什么,只知道实验中“观察”到“光子”有“动质量”而没有“静质量”。自然由以太存在的确认与光是以太纵波的定性可知,“光子”是一个错误概念,光是以太纵波,波本就没有质量属性,自然也就没有“动质量”这一描绘。所有波都是纵波,纵波在仪器上表达出质量信号,只是波的媒介在平衡位置上振动作用仪器后,产生与质量称重相类似的信号特征而已,而不是波本身存在质量。“光子只有动质量的内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回答意义。其它所谓的“中性粒子”如中子、中微子,也被认为只有动质量,是一样的错误认识。

若再由这些人去定义“物质由能量构成”这一定性描绘下的能量概念,根本无法正常定义。若非要定义,则由这一描绘拓展出“物质由‘物质与物质作用的功’构成”这么一个“本质由属性构成”的逻辑笑话。人们由牛顿力学知道能量概念与定义,又来否定能量的定义,这是自挖理解根基而不知:那你以前学到的能量是什么?

又比如速度这一概念,是某一静止参考系下的运动物体相对原点的距离与时间的矢量计量关系,被爱因斯坦在对光速的解释中,讹化成光相对一切参考系都是恒值,并通过“C=波长*频率=常数”计算公式,在光的频率变化时,人为地将波长调整来适应这条公式,以说明“光速=常数”这一判定是对的。其实,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哪个实验证明光的波长与频率呈负相关变化关系。当人们用这条计算公式来说明光速是常数,是先确定光速是常数,再来解说频率与波长呈负相关关系,而非先有实验观察到波长变化,这也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行为,一点都不科学。

改变质量、能量、速度这些定义的方式,都是讹化质量、能量、速度这些基础概念后,由后牛顿时代的创作者自我诠释的质量、能量、速度描绘,而不是原义上由牛顿力学定义下的质量、能量与速度。这已经不是质量、能量、速度了,而是名称与质量、能量、速度一致的另类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可能连创作者自身都理解与想象不了,于是创作者不得不用牛顿力学下的“质量”、“能量”、“速度”一些词汇来命名这些存在,并美其名曰“对质量、能量、速度的拓展、新发现”,其实是讹化、曲解,由此极大地误导了后来者的思路。

一个理论的基础概念及其定义,是不允许被改变的。一改变,整个理论的大厦就会没有根基。依托于基础概念创建而成,尔后又否定基础概念本义的新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当相对论、量子力学采信牛顿力学的质量、能量、速度概念及其定义,却又提出动质量,及速度相对一切惯性参考系都是常数的光量子等概念,是自挖墙脚而不自知,因此都可归于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