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视界

观察者的观察极限构成视界。对于人类,那就是人类所有的知识与能理解能想象的事物,构成人类文明的视界。视界之外为不可知,那是绝对的无。说宇宙尺度是130亿光年,代表的是人类能观察到的宇宙的视界。

由于人处于视界的中心,也即这个视界的半径是130亿光年。

而星体发射光是对称性的,一般形成以星体为中心的光波球。于是在视界上就存在以星体为中心的半径130亿光年的光波球,而相对于这个星体所处点的人类视界对称点上,也存在另一个半径130亿光年的光波球。

于是人类的视界直径加上两个光波球的半径,形成可以理解的宇宙尺度是:

130*4=520亿光年

于是人类理解下的宇宙年龄是:130亿年,宇宙尺度是:520亿光年。(注)

注:从道家佛家的认识来说,宇宙无始无终,130亿年对宇宙来说只是一刹那。只是当下人类的认识以西方界为主流,并拘泥于光影的观察,得出这个看似极大,其实微不足道的年龄。此小节的描绘是以天文学的认识拓展出来的,不代表笔者自己对宇宙年龄的判定。

时空透镜

光在宇空中传播时,出现的偏折现象早已被天文学界观察到,内涵如何则是众说纷纭,时空弯曲也好,引力透镜也好,恒星大气折射也好,磁场干扰也好,等等各种理由都有。唯以太旋涡折射光一说由本书面世后才被首次提及。

无论哪种理由,偏折现象是确定无疑存在的,合理解释可以很多,但必只有一种正确解释(合理=/=正确)。通过上面关于时空弯曲的解析与万有引力的内在作用机制描绘可知,时空弯曲与引力透镜,都是光在宇观以太旋涡上偏折所致。由这个偏折现象可以推导出:

人们观察到的星体位置,只是星体的影像位置,而不是真实位置

这是源于人们都是以直线方式理解射入眼睛的光,而光路的实际过程是如何,意识无法分辨。日常生活中人们照镜子看到自己,就是这种光偏折产生的错觉,以为对面站着个人。而放到宇宙天文领域,仍是以这么习惯观察星光的,于是可以断定观察到星体是虚像。

由此可以推出天文界的最大失误:就是将各星体的虚像位置当成实际位置来,从而得出错误的星体时空数据描绘。

星体的实际位置与大小如何确定呢?真的只有天知道~~~

比如当下公认的说宇宙尺度是130亿光年,就是直线理解光走过的路程,若星光在这么长距离上有无数偏折扭曲--无论是根据以太旋涡理论还是时空弯曲理论,这都是必然的,那么实际上的平直宇宙距离就要远小于130亿光年,因为相同长度的路程,曲线所占的两点直线距离要小于直线所占的两点直线距离。

又比如很经典的一组星球尺度大小对比图,让人们以为星球的尺度真的相差这么大,其实那只是扭曲的光构的幻像的大小,真实星球尺度是不可知的。平常人们不会用几组大小不一的人的照片来说真实的人的大小,一到天文界,人们就忘了观察到的恒星,只是星光构成的影像的实质。

平常人们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放大的清晰影像,但不会将影像位置当成物体的实际位置,在于存在两条光路,一条是有透镜光路,一条是无透镜光路,于是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影像位置与物体位置的区别。

有了对比,就有了真实与虚假的区别。宇观影像因为没有对比,就容易让人以为是真实。

但放在天文上的宇宙尺度上,只存在一条光路,人们不能同时看到星体影像与实际星体,于是只能将影像状态当成实际星体状态,失误由此开始。

如此推导下,当天文界说某个恒星在50光年外,或说某个星系尺度有1万光年,这种数据还可信么?认识到这个失误,可以避免出现若有人想发射一个航空器要驶向天狼星,那根据这个虚像位置出发,就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当然,明知其错,还是要去相信的,因为这至少是一个参考值。固然实际值比参考值要好,但有参考值比没有参考值要好。只是心里要明白这数据是怎么回事。

由上面描绘继续拓展,那就是每个人观察到的万物,都是一种虚像,是一种光组成的影像。这种影像,会因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空间状态对光路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描绘。而生活中,人们将虚像状态套用到实际物体状态也是可以的,但科学研究若还如此不区分的话,就会被影像所迷惑--这种迷惑诞生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而天文学还蒙在鼓里。被光影为代表的信号特征不断迷惑是整个科学界的探索研究走上歧路的意识根源,会在后续的“十四、意识的世界”章节继续论述。

但如何来理解实际物体状态呢?那就是关上灯,摈弃光,直接在黑暗中感受理解万物的存在形态,称之为“悟”。

银河系以太旋涡

在所有流体旋涡中,都会存在离心机原理,即其中的重物质受涡流的作用而向涡心汇集,大如银河系以太旋涡也是如此。天文界能看得到的是银河系的旋臂的光构成的幻像,看不到是银河系空间里的以太旋涡流转形态。

银河系里的众多恒星,其空间也都存在一个以太旋涡,应离心机原理,一边受银河系以太涡流的向心作用向银核坠落,一边受银核黄道面的向外以太喷流的反冲作用,当两种作用力保持动态平衡时,伴随恒星发光,构成壮观的银河系旋臂。而众恒星围绕银核作公转运动,其实是恒星以太旋涡在银河系以太旋涡上作飘流运动,不用自身内在动力。各恒星以太旋涡的转轴与公转轨道上的银河系以太涡流同步,也就不存在公转阻力。

银河系以太旋涡示意图

以太旋涡流对仪器的作用表现为磁场力,磁场是以太旋涡力场分布。借助于光,人们观察到壮观的银河旋臂,但更大范围的银河以太旋涡流却被忽略了,从而有万有引力起源的困惑。

银河系磁场=银河系以太旋涡的力场梯度分布
银河系引力=银河系以太旋涡向心力

银河系,不仅仅是天文界给人们展示的一个星系旋涡盘,还包括不可见的分布在旋涡盘两侧的以太涡流、以太涡管、涡管中的辐射等等形态。

在银河系的银盘面上,有银核产生的以太喷流,驱动银盘作顺时针运动。关于银核以太喷流的场景,会在“四、太阳系里的天文现象”章节的“土星环”小节通过土星核以太喷流描绘展现,在于两者是完全一样的物质作用过程,只有时空尺度的差别。

汇物成形

组成星系、恒星的各个时空尺度的微观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振动,振动能量以波的形式在宇空中传递,是为引力波、可见光、高能辐射等等。部分振动能量会滞留在波线程上的以太里,除了导致光波变长产生红移现象外,还应波在传递过程产生螺旋收敛偏折形态并驱动线程上的以太形成环形运动,进而在滞留区形成巨量的超微以太涡旋。众多超微以太涡旋相互之间吸引聚集融合,继而形成高一时空层次的次微以太旋涡、微观以太旋涡,如此反复形成可视的宇宙尘埃,这是星云的主要成分。

尘埃因表面旋涡相吸作用(即静电现象),再反复吸引聚集形成陨石、行星、恒星、星系,并演化出生命等等。这就是汇物成形,也是宇宙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互生过程。

因此问太阳系内的行星是如何诞生的?就是太阳振动能量传递出去后,滞留的振动产生微以太旋涡相互吸引后不断壮大而产生的。宇宙的各类星体星系星云是如何诞生的?就是宇心振动能量传递出去后,滞留的振动产生微以太旋涡并不断壮大而产生的。

这也是“盘古开天”章节的简略版。“星”,解构为“日生”,与这里的描绘是一致的。这里描绘的是以太如何诞生星球星系的过程,也是道德经里描绘的“无生有”过程。会在第十五章节的“星球生长”、“小行星带”小节详细描绘这一过程。

微以太旋涡的振动,表现为宇宙背景辐射,也是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真空涨落与真空凭空产生粒子的物质作用根源。

尘埃中有恒星的光芒~~

红移现象

波动必须借助媒介,任何波动都会在媒介留下能量损耗,从而导致波长变长,作为以太波的光也不例外。光波在跨宇空的传递过程中,在媒介以太上产生能量滞留,导致波能量衰减,从而出现波长变长的现象,即红移。只是光的红移过程不能象水波那样几秒钟就能呈现,而是需要跨宇空的光年尺度以上才有可探测的效果。这是确认宇空充满自由流动的以太之后的必然判定。

由这个判定可知,上世纪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通过观测了41个星系光谱,发现其中的36个星系的光谱发生红移现象,得出这种现象源于这些星系正在远离地球结论,最后归纳出的哈勃定律(又作哈勃–勒梅特定律),是一个错误定律。这个定律更不能作为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由此诞生的宇宙膨胀描绘,只能归于无稽之谈,结论就是宇宙并不膨胀。

宇宙膨胀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科学界在错误定性上作出错误结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人们在平静的湖面扔一块石子激起水波纹,这个水波纹会随半径的扩大,波长不断变长,非常直观,这与光在星际空间产生红移,是完全一样的物质作用原理。两者唯一感官区别是水可以看得见,而以太却看不见。水波是以水为媒介传递,部分能量滞留在水体里,导致波长变长,而光波以以太为媒介,部分能量滞留在以太空间里,导致红移现象,这也是全息理解宇宙现象的方式。其实用哈勃判定红移源于宇宙膨胀的逻辑,根据水波随半径增大不断变长的现象,也可以得出水体空间在不断膨胀的结论,这显然非常荒诞。

物理界之所以认识不到光的能量会滞留在以太空间,将红移归因于宇宙膨胀,主要是受莫迈实验结果的误导,抛弃了以太所致。光=以太纵波,会在“八、光与波的世界”章节解析。

时空弯曲的本质

是以太旋涡对光的偏折作用被爱因斯坦讹化“时空”这一概念后得出的谬论。

弯曲作为物质作用的一种形式,只对物质才有描绘意义。时空作为物质的容纳体,是一种虚的存在,不是物质,是不能用“弯曲”、“平直”这些物质状态词汇来描绘的。当说“时空弯曲”时,其实已将时空物质化,这里的“时空”概念,已不再是原义下的“时空”概念。

其实这种光的偏折与常见的凸透镜折射光原理完全一致,也与人们看到夏天屋顶上的蒸汽导致远方物体扭曲一样:是时空内的物质导致光线偏折,而非“时空产生弯曲”导致光线偏折。

当光穿过恒星以太旋涡时,顺着涡流方向的光会被加速,于是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蓝移;逆着涡流方向的光会被减速,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红移。奈何众科学家观察不到以太旋涡,认识不到磁场的真实面目,而不得不听信爱因斯坦的“光速相对任何参考系都不变”这样的谬论。会在后面章节继续解析光、磁场、相对论等等的内涵与问题。

万有引力内因

就随波逐流一词来说,运动可以无内在动力,可以只由外在动力来实现,行星在太阳系内公转,就是无须内在动力的,也即行星与轨道上的以太旋涡流是相对静止的。这本身与木船在河里漂流一样,与水相对静止,与岸却相对运动。莫迈实验设计者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得出的结果只会误导后人。这也提示万有引力的内在成因:是以太旋涡向心力的体现。

万有引力=宇观以太旋涡的向心力

牛顿力学向世人揭示万有引力的存在,却从来不说明万有引力的背后产生机制,直至当下西方物理界仍找不到具体根源,而用相对论的“时空弯曲”这么一个玄乎的概念来说明星体互绕、公转等现象,更教人困惑时空只是虚的存在,何以能用“弯曲”这个物质运动概念来描绘?这里用易道思想下还原的宇观以太旋涡形态来解析,就简单明了还直观。

星体球形结构

水的表面张力的存在,导致水滴成球形。(注)

受星体以太旋涡巨大压力的作用,星体核心部位在进行核聚变活动,核聚变产生的热能向外散发,导致整个星体物质熔化变成液体,后受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变成球形结构。科学界用万有引力来这一概念作为星球的球形结构的成因,其实是用一个不可知因素——万有引力内涵当下在科学界其实仍是一个谜,来解释另一个不可知现象。正因为行星内部存在核聚变,人们观察到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包括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远离太阳,都存在放热现象,甚至木星、土星的卫星也是如此不断有地热逸出。不能熔化的更重的物质,应离心原理汇集中心构成星体硬核。而轻的物质如水、气体则漂逸到星体表面。星体表面受真空低温以太的作用快速冷却,从而形成星体的固体外壳。

这个对比理解可以判定当下科学界关于太阳与木星是“气体星球”的说法是错误的。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气体自发形成球体的现象,唯有液体才会自发地形成球体的现象。同样,科学用万有引力来解释气体汇集成一个球形气体星球,仍是不可靠的,会在后面章节继续解析。

扩展推论:宇宙中所由自然形成的球形星体,其内部主体皆是液体结构或曾是液体结构。

注:引用“表面张力”这一概念只是为了简单说明星球结构成因,以符合人们传统物理知识,这个概念会在后面被否定。星球结构成因另有更深层次物质作用机制,表面张力与球形结构都是一种物质作用后的结果现象,而非前后因果关系,会在后面逐渐诠释。

宇宙第一推动力

宇宙第一推动力

宇宙熵最大化,是人们通过热力学现象而想象的一种宇宙状态,即宇宙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从而有了静止宇宙与运动宇宙的区别,及静止向运动过渡所需的宇宙第一推动力的问题。

人们纠缠于这个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源于何方,从而为上帝的存在提供空间。其实这是人们自己的认识有问题,而不是宇宙运动需要第一推动力。

宇宙运动其实不需要第一推动力的!

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个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源于何方时,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之上的:即宇宙是由绝对静止向运动转变,因此需要第一推动力。就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需要一个“初始推动力”。

但问题是,宇宙为何必须由静止向运动转变?宇宙不是一个物体,宇宙为何不是一直存在运动?再由此物体运动推动彼物体运动,由彼物体运动推动此物体运动,周而复始,也就无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起源的疑问了。

而对物体静止的描绘,本身也是意识的一种错觉。静止,是眼前这个物体相对观察者的运动速度一致后的光影在意识里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静止”,是一种感觉。

眼前一个的物体的“静止”状态,不过是某种运动状态相对于意识的特例而已,其实它在宇空中,随地球自转公转,随太阳漂流,随银河系旋臂同步,根本没有静止过。抛开意识的感觉,问宇宙里哪存在“静止”这个状态呢?根本没有。

宇宙不存在绝对静止这种状态!

由此可知,人们问“宇宙第一推动力源于何方”的前提假设已经是错误的,于是可以说“宇宙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用回答,没有这样的问题的。

均鸿状态

“均鸿”,用现代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宇宙熵最大化。它是对均衡死寂宇宙状态的描绘,但这只是观察者的感觉。

在某一区域,只要振动不超过仪器精度阀值--包括眼睛感官所能感知的程度,就会被判定为“无信号”,若整个时空都是如此被判定为无信号,那就是均鸿状态。

但这个“均鸿”状态下,以太旋涡的振动与运动仍在阀值之下发生,随着运动的持续,最终会突破阀值,带来“均鸿”状态塌陷崩溃,表现为挠动及万物诞生,从而展现出全新的宇宙面貌。

比如夜里大家都睡觉,那对人类生产活动来说是一个“均鸿”状态,但作为人,心脏仍在不停的跳动;而对于人死亡,是身体细胞活动的一个“均鸿”状态,但作为构成人体细胞的分子原子仍在不停的运动,对于宇宙所有能被感知的运动都停止是一个“均鸿”状态,在感知之下,仍有以太在运动。

这就是挠动起源:感知之下的以太运动。

宇宙大爆炸

这一“盘古开天”章节,是对宇宙星系、星云起源的描绘,对应的是西方宇宙大爆炸假说。这里否定宇宙大爆炸一说。但两者描绘的形象仍是很相似的。

宇宙大爆炸提出奇点这个概念,而无法描绘奇点与奇点之前的状态,从而让这个假说永远停留在假说之上。而其依赖的证据:红移,只是光在物质空间滞留能量导致波长变长而已。

而在盘古开天里,是没有奇点困惑。对应奇点概念的状态,只是宇宙均鸿状态下不被感知的更微观层次的运动,是这种不被感知的运动的积累,导致宇宙原有状态产生变化,从而诞生新的宇宙状态。

宇宙唯一,无始无终,不存不灭,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有且只有物质:道。宇宙的状态变化,则幻化为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坏空,不断轮回,生生灭灭。宇宙起源,是一个伪命题。

这里也一并解释了上古先民流传下来的一些概念的实质:那只是物质概念的人格化。

“中”字

宇宙这一旋涡运行模式以全息的方式,展现在各类宇观星体、宏观物体、微观粒子中,包括银河系、中子星、太阳、地球、生命、细胞、原子、质子、电子等等不同时空尺度,甚至是更宇观或更微观的物质运动形态之中,这就是“易”。以太旋涡,才是正确的宇宙标准模型。

以太旋涡在不同时空尺度的运动形态,都是如此形象,主体是旋涡中心在发生各个层次的核聚变,核聚变产生的辐射能量通过两极的涡管通道逸出,表达为中子星脉冲、伽玛射线、极光等等,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描绘。

以太旋涡的侧视图,也象一个“中”字。国号取“中”,与宇宙的关系是渊源深厚的。

开天辟地

小结:盘古开天,是上古先民对宇宙的演化的认识,其实是物,只是传到今日,上古时代的宇空现象描绘的名词都被人格化了,让后人以为是人,从而有东皇太一,均鸿祖师,太乙真人,陆压道人,盘古大帝等等大神级的神仙传说。

这些名词流传下来,是后人对先民理解的记忆。

这整个过程描绘,就是古代说“”轻气上升以为天,浊气下降以为地”一说,浊气=以太小旋涡,轻气=大尺度以太涡流。

黑土地

黑土地

狼狼饿狗,太上有初,有一物寂兮寥兮,此物简称“太一”,又名太以,太乙,以太等等。太一,就是“太上有一物”的简称,也即先天混成之物。此物均衡散布在宇空每一个角落,导致宇空鸿蒙一片,不可名状,这现象简称“均鸿”或“鸿均”。

当然可以讲得文绉绉一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以太

配一个图,“无”,鸿均,象一块黑土地

某种挠动穿过如死水般的以太空间,以太之间相互碰撞,某些碰撞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又回到了起点,于是形成了圆周态的类永动性质的碰撞环,并带动环上的以太作圆周运动。
象一颗苗

自然界全息体现在各个方面。

细胞

碰撞在持续,产生的以太运动环越来越多,并在以太运动环内部与外部产生更多更小的以太碰撞运动环,这些大大小小众多的以太运动环相互吸引与排斥,从而形成以太旋涡。

旋涡,最直观的是台风,水漩涡,其结构的形成在于运动传递形成一个圆,从而带动物质在运动轨迹上流转。

象细胞结构

在挠动的路程上,产生无数的以太碰撞环,无数以太碰撞环又形成无数多的以太旋涡,直至整个宇空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以太旋涡。各个以太旋涡的尺度不尽相同,甚至于悬殊。

象一棵树

以太旋涡空间尺度有大有小,角动量也有强有弱,其中有一个时空尺度最大、角动量最强的以太旋涡,起主导作用。它不断地吸引其它小尺度的以太旋涡流,并沿公转轨道围绕它来转。

象一朵花

此主以太旋涡将时空尺度最小角速度最快的一类太旋涡沿坠落轨道,直接纳入其中心并通过向心力挤压,形成超固态的中心,称之宇心。

如此旋涡在上古时代看起来,就是如圆盘一样形态的古代宇空,简称“盘古”。而由巨大压力形成的核心陆地过程,上古时期简称为“陆压”,由于受极高压力及封闭环境所致,陆地核心处于极高的温度,上古时期这叫真火。

象一个果

公转轨道的次强以太旋涡,也在以同样地方式将最小一类的以太旋涡吸引落入其中心。

形成银河系尺度的星系。

也象一个茧

呼吸

宇心受压力而挤在一起的微旋涡之间由于涡流之间的不平衡,相互作用产生振动,对弥漫在周边空间里的以太产生“呼吸”效果,从而驱动大旋涡空间上的以太流作公转运动,并带同次强旋涡作公转运动。

象人之呼吸吐纳,人类的呼吸也是如此与之对映。

组成宇心的微以太旋涡的“呼吸”效应在整体上体现为宇心周边空间的以太从两极被吸入宇心,又从黄道面被呼出宇心,形成一个循环。

这一过程驱动黄道面以太流作圆周运动,并带动宇心自转。这也是所有行星恒星包括太阳地球自转的内因。

这也是其黄道面上次星体公转的动力源,也即对于黄道面上公转的行星来说,行星轴与轨道上的以太流是同步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行星公转运动是不存在阻力的,也就不存在相对运动形成的以太风。

一只蝴蝶?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传说,常被现代人认为是上古时期先民想象出来不着边际的故事。

试问谁能不依据任何素材情况下,而凭空想象出那种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宇宙是一个鸡子”,“轻气上升以为天,浊气下降以为地”之类的奇妙记载与惊人传说?

答案是没有人。

认为上古神说传说是虚无虚构之事,不过是现代人的偏见,在西方界所谓的科技宗教之前,其它不符合科学理论与实验的事,都会被神棍打死,这行为“科学”么。

以上是闲话~~

上古神话故事,实质是上古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缩影。

试问谁能编完一个奇特但不真实的故事还能留传几千年,并化为民族的记忆,广为传颂,如共工撞不周山,天柱塌,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等等场景宏大、匪夷所思的传说?

答案也是没有人。

让一个人凭空编一个故事,能让下一代提起都不错了,可让几个人几十个人听到也不错了,能让几千万几亿人记住并流传几千年,唯有超级大事件才能化为无数先民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使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还能让一代一代人矢志不渝地传颂下去。

以上还是闲话~~

下面就说说以太论下的宇宙演化过程,这是与上古时期的宇宙演化传说是契合的。

 

以太定义

读者要是问以太起源,这里略解答一下:

以太就是物质,就是道,也是太一,这些“以太”、“物质”、“道”、“太一”等概念,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对宇宙本源的描绘与称呼,它们是一回事。它本身没有起源,无所谓起源,也没有终点,无所谓终点,它即是始,也是终。对以太的任何描绘,都是无效的,在于所有描绘,代表的都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是人与以太之间的关系,而关系不能代替物质本身。

描绘只对意识理解物质有意义,对物质本身没有意义。

之所以人类认识不到以太,在于人类只能借助感官来感知宇宙,而感官只能得到光声电为表征的信号,信号的本相是物质运动。人类所有观察到的物质形态,本质都是信号,并由信号定义出各类物体名称。当信号趋于无穷小时,越与以太的形象接近:无。

无,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是代表“没有信号而不能描绘”的意思,而非“绝对不存在”这个意思,而有与无对应,是代表“有信号可以描绘”,而非“绝对存在”。对于脑子中科学概念已根深蒂固而只能借助直观形象理解以太的人们,这里我可用“比电子还要细微亿万倍的粒子存在”,来代替以太的直观形象,或用

相对所有已探知到的而未被探知到的粒子的总称

来定义以太这个概念,但一定要牢记只为方便直观理解而这样描绘与定义以太,不等于以太是这么一种存在,也不等于以太不是这么一种存在,在于这些都只是描绘而已。要真正认识以太,则要靠“悟”,即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大脑去理解。但以太运动,却是有起点,也有终点,当起点与终点重合时,表现为循环不已,表现为运动的禁锢,从而构建出万事万物。

这里再随附一篇《道问》,以作读者理解《道德经》中“道”的内涵之用。整个广义时空论及附录的所有理论构建与描绘,也都是这外一篇的内涵解构与展现。

以太思想

银河只是恒星群的空间结构体,恒星、行星、人只是原子群的空间结构体,而原子只是质子、电子的空间结构体,质子电子只是以太的空间结构体。于是,电子、质子、人、行星、恒星、银河都只是以太的空间结构体。而这些概念,只是人对以太振动波构成的幻像的定义,这就是以太思想。

以太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大象无形即是指以太,希、夷、微即是指以太。以太,是整个宇宙的物质基础。

即便人类科技以后科技发展观察到电子内部物质结构,那仍不是以太,仍只是以太构建出的时空结构。观察到电子内部,不过是比观察到细胞内部先进一点点而已,只要是观察,永不能看清以太真面目。

这是一个信号的世界。以太发出信号,也构建出意识,意识根据信号不同反构出不同的物体与宇宙形象,仪器检测出信号。信号以以太为媒介,但不是以太。将信号当成物质本身,是科学界最大的失误。这里要着重说明的一点的是:

以太=太一=道=物质。

这条等式,是最重要的关系式,代表东西方关于宇宙认识的相互统一。而这些名称,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明对这同一万物本源下的不同称呼,即它们是一回事。那些说以太不是太一,道不是物质的人们,就如说番茄不是西红柿,土豆不是洋芋一样:纠缠于名称,而忘了实质。

之所以用“以太”这一名词而不用“道”这个字,在于“以太”比“道”形象。若难以接受“以太=道”这一判定,请多多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这句话。

道=先天混成之物=万物的源头
太一=太上有一物=万物的源头
物质=物体的本质=万物的源头
以太=万物的基础=万物的源头

四者说的是同一东西,都指的是“万物的源头”,因此以太=太一=道=物质。

简单理论描绘:
1、宇宙充满以太,它是万物的基础
2、磁场是以太旋涡流的力场
3、原子核是极小的以太旋涡流
4、质能转化是禁锢的旋涡运动被释放
5、光是以太纵波

这些理论,不相信的不求你相信,好奇的可以看看《广义时空论》。太极图八卦图,就是一个旋涡运动及波振动形象,在物质运动方面,代表的是物质流动而展现出的各种时空结构及能量发散形态,会在应用篇中直接将太极八卦图与未来科技构架建立联系。

物质流动=以太流动。

太极图,是以太旋涡流转的形象。

前言:光与信号的世界

前言:光与信号的世界

上帝说 :要有光

若没有光,你眼前是一片漆黑,没有任何物体感官。

一个天生的盲者是不会有物体直观反应的,只能通过听觉、触摸等其它感官来感觉物体存在与形状。

若有光,你眼前是有物体展现,这也只是一种光构成的影像。

人们绝无可能去看到物质,而只能看到物体,也即物质通过光与影在意识中构建出来的形体形象。

物质,即物体的本质,其实是物体抽象后得出的概念。

人们理解物体,优先于理解物质。

人们通过显微镜与望远镜,将感官能力极大延伸。

但这对于眼睛来说,不过是功能的放大,其认知原理,仍只是光的影像在意识里的反应与反构。

人们可以将万物定性为不同元素原子构成,并提出基本粒子概念,从而带来时空结构上的悖论:

问基本粒子有无时空结构?

若有,则说明基本粒子可以再分,于是就不能定义为基本粒子。若无,则带来无时空结构的基本粒子何以能构建出有时空结构的万物的问题。

这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在当下关于物质的认识水平下,唯有通过否定基本粒子这一概念来解决。

无论经典概念下的电子质子及前沿研究里所谓的夸克或弦,都要经过这个问题:有无时空结构?

但有另一种认识,可以肯定基本粒子概念,又可以避开这一时空结构的问题。

那就是肯定这是一个光与信号的世界。

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光与信号作用意识后而反构出来的世界。

也即人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世界在意识里的投影,是一个影像,是一种幻觉。这样说虽然难以接受,但通过上面的描绘,却不难理解。若你接受不了,我也没办法。

当肯定这是一个光与信号的世界。就很容易理解:

万物只是光与信号的强度与尺度在意识里的定义。而光与信号的强度与尺度分布是从0到无穷。因此人们看到无尽小处的电子原子,也看到无尽大处的星云。这一切,只是信号的广度与宽度在意识里的反构。

而基本粒子呢?基本粒子是存在的,但无观察可能,它产生意识,也产生光与信号,人们可以描绘的是光与信号在意识里反构出来的影像,而非基本粒子本身。

由此,可以说:人们思维里认识到的宇宙,是人们思维里认为的宇宙。

将基本粒子取一个名称:以太

以太就是这么一回事。它是真正的物质存在,却无直接观察可能。

以太的运动,产生光与信号,构建出这个奇妙的宇宙。

那如何理解眼前万物的不同?

桌子,云汽,地球,原子,质子,人,动物,植物等等形态如此迥异,却是由共同的基本粒子--以太构成。

其实可用水分化出河流、冰、雨、雪、雾、蒸汽等等形象一样,来理解以太分化出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等等形象。

这前者都不过是同一水分子的群体在不同温度、地域、数量等等条件下的不同时空结构。

当然,人们已经接收了万物由几十种元素原子构成的理论。相对来说如此接收以太构建出万物,也不会太难。

以太分化出万物的形态,只是复杂一些而已。

要是读到这里看官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的话,这里留一句是来打击看官的:

我思维里认识到的宇宙,是我思维里认为的宇宙。

因为它的真实性无法验证,只有相信。

人们只有根据逻辑合理性去相信,或根据先入为主的作法去相信。

真实,其实是一种幻觉,哪有什么真实?

有人相信验证,这是科学被推崇的根源。但验证可以强化真实性,却无法追溯源头。验证,只是让摇摆的心趋向平和与稳定,而无关真正的事实。

开头篇

从来没有人这样想过……

将易经里的知识用于占卜算命,并不是不可以,只是仅用于占卜算命,却体现不出这部经书作为群经之首的崇高地位,及指导中华文明几千年进程的伟大之处。

几千年来少有人解构易经里包含的宇宙知识,让易经这部宇宙天书沦为玄学,不能让后人正确认识宇宙,不知算不算是江湖术士们的过错。亦或是起点过高,让先人在没有更多物质知识的状况下,而无法完全认识易经包含的物质内涵,从而非得等到现代西方物理学为宇宙认知主流的现状下,才有人明确用易经来重构宇宙形态。

本《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是将易经的内涵部分解构,通过与当下主流西方物理知识相结合,来说明上古先民早就悟到宇宙真相,遗留易图来指导后人的宇宙认知,来体现其作为宇宙天书的崇高地位。

希望看官们不要以西方物理理论为绝对真理来考查下面描绘。这里也是通过易经来否定当下的西方界物理理论的。

以上是闲话

起子·可控核聚变

地球上有点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核聚变过程:两个轻核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重核,同时放出能量。当下人类探讨的核聚变技术构架,都是在构建一个装置,以期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合成一个重核。常见的有这么几种:

1、氢弹:居家旅行防偷防抢之必备良物,杀人越货攻城掠地之超级大杀器,可惜,威力太大不可控。

2、托卡马克: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世界瞩目,耗资百亿霉钞,仍是娇贵不能高效有效实现放能。本人以前根据托卡马克的环形结构直接判定内壁腐蚀是大问题,一查询,还真如此。

3、激光核聚变:这个本人没有详细了解过,不过单看名词就可推导功率效率不高,因为激光作用面积极小才能产生极高温,且目前大型激光器的电光转化效率极低。

由于这些核装置的研究与问题所在,已几乎被人们挖透,因此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自己去翻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即可。

这里简述一种全新理念下的全新核聚变构架。

还有这里不探讨,打算用书本知识来反驳本人的话,那可能本人是不会回应的。一个观念的传递,总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能接受的人自可接受,不能接受的人自不可接受。

“两个轻核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重核,同时放出能量。”这是人类对核聚变认识的简略描述,就从这里开始。人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简单地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问题。无论增加激光功率,还是增加核子动能,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问题。”

毛主席: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为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就是要克服轻核间的电荷斥力问题。当下物理学,并没有解释电荷成因,为何有正负之分,为何能相互吸引等等,而是将电荷当成核子的一个天然属性,因此关于电荷的探讨也没有更多的理论解构。本质上可控核聚变的问题,也是这些基础理论不完善的体现,这里暂不解构电荷是怎么回事。

增加激光功率,或增加核子动能,可实现“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问题”,而实现“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问题”,则不一定要增加激光功率,也不一定要增加核子动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

人类之所以对可控核聚变举步维艰,不在于对核聚变的认识有偏差,而在于对核聚变装置的构架方式有问题。“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问题。”则不一定要增加激光功率,不一定要增加核子动能。

那还有其它什么方式?当然有,那就是压力。

想象两只手掌用力将两个鸡蛋压在一起,人们可以看到蛋浆四迸:这是鸡蛋层面的核聚变。显然,将两个轻核聚在一起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压力来实现克服电荷斥力。自然,这个压力是如此之巨大,当下世界上那个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的压力,也只是给原子核挠痒痒。

想来实验室里研究可控核聚变的人们,肯定想过这个压力方案,只是由于找不到提供如此巨大压力的方式,于是只能转战研究“托克马克”之类的装置,可控核聚变歧路由此开始。

那如何在当下人类科技条件下实现如此巨大压力?其实有一个方式:

那就是:旋涡运动
那就是:旋涡运动
那就是:旋涡运动

这个认识是如此重要,本人特意写三遍。其实旋涡运动在自然中极为普遍,无论是水漩涡,台风龙卷风,还是银河系太阳系,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都是一种旋涡运动。物理实验室的人们想不到这个方式,仍在于对这些宇宙运动现象的本质认识有偏差导致。

直观感受一下壮观的宇宙旋涡运动:星系旋涡

旋涡运动中,存在向心力、离心现象、圆周运动等等一般物理概念,这有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人们都会懂,不再赘述。这里略分析一下核聚变若采用这种旋涡方式,则是如何来通过增加压力,以使两个轻核如何克服库仑斥力,从而达到核聚变所需的距离。

旋涡运动的特性之一物体由向心力保证其圆周运动,即

F=mv2/R,或 F=mω2*R,

而轻核在旋涡运动中,其核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与其向心力保持平衡的,从而保证其圆周运动,即

F=K*Q2/r2

通过这种认识,即可将向心力与库仑斥力划等号:

2*R=K*Q2/r2

令R=1,由此可得r=C/ω,C=(K*Q2/m)1/2

这个结果说明在旋涡半径R固定的情况下,核聚变所需求的两氘/氚粒子的最小距离r只与这个旋涡的角速度ω成反比。(K、Q、m在当下实验观察中,都有具体的数值,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常数,故可用C来表示)。提供足够的角速度使得两粒子距离r小于生成核聚变的距离,也就可克服电荷斥力,从而可实现核聚变。这个角速度的数量级可能在10的7次方或更高,即百千万转以上每秒的角速度。

想来看官们会被这么高的角速度吓倒,似乎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实现这么高的角速度,相对当下的这种几亿度高温及托克马克装置,是很简单的事,因这里只讲可控核聚变的原理,技术性的构架就不讨论。当然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更完善及复杂的方式要用微积分方式来描绘这个复杂旋涡,但那是学术论文及研究生博士的工作了,不是本人能力所及的。

整个新可控核聚变的原理描绘为一句话就是:

通过电场与磁场产生超高速等离子旋涡体,使旋涡中心等离子的电场斥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从而产生核聚变。

这个核聚变模式中,就没有内壁腐蚀问题。

说说核聚变能量如何释放与接收:

当这个等离子旋涡体内产生核聚变,首先必发生在旋涡中心区域的涡眼边缘上,在于涡眼的边缘首先达到向心力与电荷斥力的平衡。核聚变发生,释放的能量以粒子动能与波辐射的形态向四周扩散。但由于旋涡体运动的存在,向旋涡平面扩散的能量会被旋涡运动所屏蔽,聚变能量重新融入旋涡运动中,而向旋涡两轴通道扩散的能量会毫无阻碍的逸出,在两轴位置放一个辐射能接受装置即可接收核聚变能量,可控核聚变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看似高深的科技,基础理论都很简单的,不简单的是“认识到这个基础”。

以上是起子,开胃菜

授人以鱼好,还是授人以渔好?对许多人来说是两难选择。其实有第三种选择:即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最好。下面说说的是如何才能认识到这个基础,有缘者能理解。

世界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代序)

世界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有感知的是我们的意识,时间是意志的活动体现。

一切物像都是意志投射在时间窗口的影子,记忆是意志表象为生命后,在时间窗口展现自身的过程,保留在我们大脑意识里的残像。意志自诞生起,从来没有改变过,唯在时间窗口展现不同的映射而已。意志通过时间窗口来展现自己的存在。不变的是意志,变动的是时间。

人生是轮回的,生命自出生瞬间就注定了以后的历程。今天与昨天没有不同,与明天也将一样。今生与前世相似,与来世也没大异。一切已经注定,一切都是存在于意识中的幻像在时空中的展形。

世界因时间流动而成周期性的,那既为维持世界的本质,又为体现世界的表象。周期大小由时间窗口宽窄决定的,时间窗口因宽窄被人为的定义为年月、春秋,及更小为毫秒,或更大为生死。空间窗口因大小被为人为的定义为米尺、公里,及更小为微厘,或更大为光年。

因此,虽然理论中描述的时空中的物质是有边缘的,但实际中的物质是没有实体边缘的,我们所见的所感知物质的边缘或实体的表面,只是由时空窗口的大小来定义出来的边缘而已,它们只是像。而物质,本身就是一个像。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原子,是由电子随时间的流动在质子周边的空间里画出的虚球,那个时空窗口的尺度更小。还有我们所理解的银河系,是星辰与太阳随时间的流动在银核周边的空间里堆积的幻臂,那个时空窗口的尺度更大。古人之谓物分二而日复之为无穷,不过是时空窗口大小的调整后所看到的意志的表象。

这同样可以解释宇宙中各种超密度实体如中子星白矮星甚至黑洞等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世界本源里也就是意志,没有时间空间这概念,而黑洞本身就可认为是意志,也就是无。也是为何如更小的实体如中微子难由探测的根源,同样也是量子理论中不可测论的基础,都是因为空间太小时间太短而没有相应的仪器来感知。而世间的各种物理化学理论,只是适应不同层次的时空窗口而存在的一定合理性的体现而已,牛顿万有引力如此,相对论如此,量子理论也如此。

意志之于世界之象,化于时空中定义为物质,化于生命中描绘为人生。流动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意志。时间因空间里意志的作用而呈现出波动,反射出的意志的镜像反映在意识中为每一时刻均不同,也就有了空间中物质的运动与生命中人生的祸福。意志之于时间反映的客观世界,一如物体之于凹凸镜透射的镜像。不变的是意志,流动的是时间,运动的是物质,人意识感知的是时空的动静;固定的是实体,不平的是镜面,扭曲的是镜像,人意识感知的是光影的亮淡。对于你,客观的是你眼睛里的人世,差异的是你大脑里的思想,体现的是你生活中的作风,于你意识感知的是世间的冷暖;对于我,不化是是我的观念,流逝的是我的生命,展现的是我的人生,于我意识感知的是我的悲喜。故我生而未生,我死而未死。皆因生死困陷于时间,而意志无生无死,不存不灭。

意志于世界之象,最简单化为阴阳,归为易。意志于生命之象,最复杂化为生死,归为人。易以象数为体来描述世界,以理占为用来阐述人生。

我们之六感所感知的世界,皆为像。那是意志于时间上的映象在意识中的反映。那日月周而复始地东升西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可是唯物论的出发点?但若非人的意识,谁将欣赏那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那应为唯心论的归宿处?当太阳月亮升后必降沿固定轨迹东西运动时,这也可理解为宿命论的原形,然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却为唯意志论提供了论据。

数与像相似,对意志的描述为殊途同归。数在自身的序列上表现为无穷,0与无穷大之间,为无穷的自然之数。那无穷数列排起来的长队,即为时间在数上的映射,每个数字又为意志在数列上的映射。数即意志,数列的延续即时间。数列因数而连贯的,却也因数而分割的;时间因意志而持续的,却也因意志而波动的。所以说意志是时间的,时间是意志的。而任何事物之所以表现为无穷性,是由于时间向前流逝的无穷性。分割实体,不仅仅是在空间里分割,而是在时间轨道上的空间里的分割;延续数列,不仅仅是在数字上的加减,而是在数列上数字的加减。

人生之复杂,历来有众多传世之著来描述,但只归为情与欲而已。故人生不可体现价值,不可验证真伪,唯可感知过去,唯可预测未来。感知人生,不过是生命在透过自身活动影射在时空里的映象在意志上的反馈。于人心影像,我们称之为善恶,于人形影像,我们称之为悲喜。预测人生,不过是智者在透过意志散落在时空中的碎片窥见生命活动的全貌。于空间影像,我们称之为全息;于时间影像,我们称之为占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期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每一个窗口里,或自然,或人文。古人推崇之天人合一,皆因时间周期的意志展现。

睡眼是死亡的映射,那是小周期的交接,死亡则是大周期的交接。未来将会有一个时间点,从那一刻开始,时空逐渐塌陷,星辰陆续堕落,太阳停止燃烧,银河不再泛波,那只是更大周期的交接的开始。当时空收缩到一个点后,一切文明将化为幻影,一切物质将化为灰烬。但于灰烬中,又将展现新的时空,诞生新的宇宙,创建新的文明。

梦是人生的镜像,是时空中的影像在意识中的投射,这个时空可能与自身所处时空一样也可能相异。故于梦中,我们即有当前社会影象的忙碌,又有离奇异域背景的轮换;即有蒙昧远古生灵的追逐,又有文明未来机械的飘移。那信息的波动,振荡于每一个时空的每一个角落,共鸣于每一个频率相合的意识中,唯未受干挠的大脑能正常显像。故非于宁静的梦乡中,常人不能感受不同时空信息的传递。

当我的肉体消失于这个时空之后,意志将再找到自己的寄存之所,开始另一个相似的人生,这里我们叫它为灵魂。故我之前,必有与我一样思考的人的思路,我之后也必有与我一样认识的人的描述。他们即是我,又非我。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只是“我”与另一个“我”在同一时空里的叠影。

喜剧人生是意志在时间窗口的正投影,悲剧人生是意志在时间窗口的反投影,而你我互为投影。在同一时间窗口里,意志因时间流逝不断膨胀与缩小,表象为坚强或者懦弱,睿智或者无知,贪婪或者谨慎。故在生命中大多数人是悲喜交加,哭笑相合,与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意志不仅仅属于个人,它属于众人;不仅仅属于众人,它属于世界。

佛本无心,以众人之心为心,故佛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已无心,以世界之脉动为心,故我知:心即我,我即这世界。

上帝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良知,魔鬼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恶念,双方互为标尺,同为检验,不分高下,永无输赢。

唯大智慧者能看透世界的真像,看到那人生涨落之外的景色,星辰闪烁之间的内涵,并可享受宁静、恬淡也富足的现实生活。自主意志所寄托的心身,只受时间窗口的限制,而不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通过对世界真像的认知与意志的解放,我们可以在所处的时空里获得精神与肉体上的自由,回到神灵的庇护之中。

这不是宿命论,不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意志论。有可能是幻化论,本来就没有这些,一切只是意志,一切为“无”。要是你认为这个“意志”只是我们人性中的意志,这个“无”,只是我们概念中空无一物的无,是虚幻,我只能说,没办法用我们所理解的物质观念去解释超物质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自己都似懂非懂的话,难道自己正在喃喃梦语?

道问

国人尚西方物理教,言必称电场磁场。然场为何者,西方无人言哉。道生天地,后化万物,场归其类。今颂五千言者众,好言论道,若不解场为何者,是谓既不知古,又不明今,离道远矣。欲知此者,亦先明道者为何!《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道者,先天混成之物也。余者云道乃规律人心神元者,不明真谛也。盖因此者皆后天之物,岂可与先天之物并论?非先天混成之物断者,皆不明断。亦闻云者道乃宇宙人生之实相,然何为实相?若难以文言,是以知其神而不知其形,亦未及道也。

或曰:先天混成之物者,然何为混成?气之清浊相杂是之。曰:何为气?道之动是之。曰:何为清浊之气?清气者,道动之弥四方者是之;浊气者,道动之困一所者是之。曰:何为弥四方?弥散四方不知所踪者是之。曰:何为困一所?反复如转轮者是之。弥散四方者故不可反光弄影,是以天应虚空;反复如转轮者常可汇物成形,是以地应实在。虚空及实在皆为像,佛家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皆为像,其言信然。曰:然何为像?光及影,声及波,触及觉,状及态是之。像之内为道,像之于道,如桔之皮之于瓤,蛋之壳之于黄。故问先天混成之物为何者,尔等眼前万物及虚空者去影、去形、去名、去意是之。世人非借形名不可观知万物,然此物无形无名,广大四方,故曰可悟不可道。老子或以无应之,或以大像谓之,或以希、夷、微形之,实至归也。今人不知其不可道之由,常咬文“非常道”,岂知其身、其境、其执、其观皆为道形,身处道身为道而不知道,佛家云:以手指月而指非月是之。

曰:弥散四方者以今之言何谓?真空是之。曰:反复如转轮者以今之言何谓?旋涡是之。故观道之化风云之像,一旋涡尔;道之化原子质子电子之像,亦一旋涡尔;道之化星河银汉之像,还一旋涡尔。上古先人观天悟道,取旋涡之态以绘道之容,太极图生焉。旋涡重累复加,相嵌互套,混成之态现也。是以世人即得万物之形象,即失旋涡之本相,故云:“世人以形观万物,大道以象惑世人,一得一失,天道自然”。曰:磁场电场何谓?道动之电子层次下之浊气者是之。因旋涡有顺逆,故电荷有正负,磁场有南北。西方物理教不知电场电荷磁场为何者,亦不知正负分之若何者,却为东方大道子民奉为圭臬,五千言所托非人哉!

又曰:然何以道之化万物必有生死?万物者,形也;生死者,像也。聚形成像,必托之以势,无势则形不聚而像不生。生生不息者,势长也;黯然凋零者,势消也;是以势有消长,而生死现也。曰:然何谓势?道之动静相持之态是之。道法自然,清浊混杂,动静不一,各依其行,至极后返,是以阳极则阴长,阴极则阳生,阴阳互换则形变像生矣。极者,势尽也;阳者,势来也;阴者,势去也。阴阳之变者,势消势长谓也。曰:何谓动静?道行天下,周流不已,行流曰动,行周曰静。曰:行可谓静乎?流而万物随,形趋像变,故曰动;周而万物复,身驻影顿,故曰静。静者,非道静,万物静也。曰:相持若何?行欲流而周不殆,动不得舒也;行欲周而流不止,静不得默也,是为相持之态。曰:善,若此者,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流而孕周周而育流之理乎?然也。

————〉〉〉〉〉》解析贴《〈〈〈〈〈————

———————–《道问》解析——————-

道,周流天下

道,周流天下,动静影随,圈圈然吾不知其始也。动静常相持,乃以成势,势成则形动,是以生人。生人则神明现,能观物,能名像,能知理,是以天地定位,万物归类。后诸常生,诸事述,诸经传焉。所生者,道幻化也;所述者,道行迹也;所传者,道理律也。

理律即定,文明盛,智窍开;人道勤,天道隐。天道隐则物欲张,乱源生焉,是以群阴住世,争斗绵绵无尽休矣。然世乱有极,极则圣人作,造化阴阳,以慑群阴,亦弥乱源,阳复生焉。即慑即弥,众生普善,治臻大化,天地复合,日月同光,与大道和。湍湍然吾不知其终也。

 

~~

有吧友提问要用一段话概括道德经、易经、金刚经、圣经、古兰经、进化论、鬼谷子等等,要求体现一个新的体系,故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