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的问题

物理实验主要依赖仪器。现代化昂贵精密的仪器,即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研究代价巨大的象征。

仪器的功能就是发现物质作用的形态展现出来的信号特征,但不能得到信号源本身。所有仪器运行的机制,都是仪器接收物质作用,再由仪器产生信号,最后被人们观察与分析。高端点的仪器会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屏幕上显示。人们分析信号特征,反推物质作用形态。若发现新的信号特征,则在已有理论中寻找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则建立新理论来解释。

这仪器参与实验的整个物质作用链是:物质-物质作用形态-仪器-信号-意识。人们观察到的所有宇宙现象,都是仪器信号的展现,甚至连物质作用形态都不是。仪器信号是物质作用形态与仪器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结果,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显像,将关系当成物质或物质作用本身,就会犯错。要理解这一点,可从日常现象来描绘:

比如人们不会将舌头(仪器)尝到的甜味(信号特征),当成糖的物质结构形态,在于这是糖物质作用于舌头的信号特征,糖分子的物质结构形态,可谓与“甜味”风牛马不相及;同样人们不会将眼睛(仪器)观察到的绿色(信号特征),当成叶子的物质结构形态,在于这是叶内物质作用于眼睛的信号特征,叶子的物质结构中,绝没有“绿色”这一形态。而当实验室中的人们将仪器信号特征当成某种物质结构形态,就会出现失误。

同时,是仪器,就必有精度。精度受困于人类的科学认识与技术水平,从而有一个阀值,即最高精度。阀值以下的信号无法认识,在于信号强度的范围由0至无穷大,而阀值必是大于0。仪器的精度永远不可能包含整个信号范围。同时,最高精度导致所有信号有一个最低强度的信号单元,导致人们观察到的所有物质作用形态,都是以是最低强度的信号为单元,表现为量子化。量子化,是仪器制约人类认识的一个具体例子。这是量子成因的物质根源:仪器。会在后面“量子成因”中专门描绘。

所有信号都是力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广度在不同时空尺度的体现,都是力场的反应。也即,有信号特征的地方,必存在力,而力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因此有一个充分关系的判定:

凡有信号的地方,必存在物质与物质作用

这个判定,本身也与物质构建出空间的判定是一致的,在于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但物质未必要与仪器发生力的作用仪器。没有信号,可能是真是某种形态的物质不存在,也可能是这物质不对仪器发生力的作用而不能产生信号,将没有对仪器产生力的作用等同于没有物质存在,就范以以偏盖全的错误。而有信号,必代表有物质作用。诸如磁场、电场,电荷,本身都是信号被仪器接收,而因信号特征不同而被分别定义,其实都是力场的体现,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大小的梯度分布。西方科学界一直在为如何统一磁场、电场、电荷及引力场,即建立统一场一筹莫展,就在于他们忘了仪器运行的机制。这些磁场、电场、电荷及引力场,都是物质的形态。而这些概念代表的物质形态,具有广泛空间分布、有间隙、不可视、能产生力的作用等特征,那只有透明流体才有这一作用形态,即这些物质形态都只是超微观物质流动形态。物质=以太,这些概念代表的物质形态,都是以太流,答案很简单。

仪器不会说谎,这是依赖仪器开展研究的人们的信仰。但人没有认识本质的能力,也就不能完全正确认识仪器的信号特征。

世人将钻石当成玻璃,将金山当成铜矿是很常见的事,科学界的众研究者们只是科学领域的知识堆积地丰富一些,实验现象观察的数量多一些,数学公式的理解深一些,其它认知能力如逻辑推理能力、反思能力则未必比普通人更高。前面章节举的几个经典物理实验如莫-迈以太测定实验,α粒子的金箔散射实验,刚盘以太牵引实验等等,都是表现为借仪器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但事后的分析判定与逻辑推导出严重错误,而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导致科学研究不断走上了歧路。

又比如前面太阳光谱来确定太阳成分,导致了太阳是气体星球的错误认识,的确人们借助仪器认识到了太阳光谱,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个“发光主体”与“主要成分”之间逻辑不完备之所在,其它如阿尔法散射的结论、中子观察的结论等等都是如此,而最严重的错误是不能认识到以太的存在。如此结果是认识依赖仪器,认识又被仪器制约,因此可以说:

西方科学界,可谓成也仪器,败也仪器

这里绝不是否定仪器的作用,整个以太旋涡理论所依赖的实验现象,基本都是几百年来西方科学界的仪器运行下的实验发现与现象描绘。只是让看官明白,对现象的观察是一回事,对现象的理解与解释是另一回事,仪器不会作假,只局限于现象描绘这一块,对现象的理解与解释需要很高的罗辑推理能力、事件整合能力,而西方科学界就在这一块有极大缺陷,导致了各学科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相互冲突的理论建构。根源则在于时空观、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

公式的问题

物理领域的数学应用(简称物理公式或物理数学),被称为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支柱是物理实验。在国内,一部分西方科学理论的崇信者,既嘲笑民间科学爱好者没有实验能力,又嘲笑其没有数学能力,称之为民科。

然而物理实验与物理公式,真的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么?

物理公式中,用到最多的数学工具之一是微积分。虽然微积分在数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数之间关系的构建,但用到物理实践中,则会出严重的问题。物理公式中,通过微积分分析手段的错误之处在于理念:

以数学中永续不变的趋势,来代替现实中的阶段突变与转折,去僵化地理解事物,从而出现大偏差或错误结果。

也即,微积分在数学领域是很精确地描绘的数的微分、积分的关系,但用在实践中,则出现了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在于现实中的物质关系,并不具有无穷微分或积分的关系,只有某一阶段可微分或积分关系。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某养鸡场里有一群鸡科学家,通过每天主人早中晚各投喂一次食物的规律,推导出食物定律:每日辰时、午时、酉时会有食物在食槽中出现,并用来预测未来的食物投喂时间与数量。然而,到了未来某一天,这些鸡科学家们都被运到屠宰场去了。

现实中的科学家,根据实验现象,推导出某某数学公式,同样如此。

比如简单的杠杆原理公式F1·L1=F2·L2,是数学表达物理实践的经典物理公式,更有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然而实践中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支点,也找不到这么一个杠杆。在实践中,人们或可用一根杠杆撬动一个铁球,常有出现的情况是杠杆突然断了!这就是物理数学与物理现象相脱节的一般例子:杠杆本身的强度,是被这个杠杆公式忽略的前提条件之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虽被传美谈,其实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表述而已,与当下某些浮躁年经人说的“给我一百万,我可以创办一个伟大的企业”一样夸夸其谈。

又比如在经典的牛顿力学数学公式F=ma与V=at之中,速度与加速度都是没有上限的。人们通过恒定的力F作用于物体,借用光构成的影像,以观察物体在时间与速度累加后的状态变化,来检验这一公式的正确的。这其中的验证关系链是:物体-光-影像-观察者。低速时,这种影像是以光速抵达观察者眼睛的,影像与物体几乎重叠,于是影像的状态几近能充分反应物体的运动状态。但随着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或超光速时,影像的速度会跟不上物体本身的速度,而让这种通过影像验证物体运动的验证失效。这实验中,人们认识不到实验验证的关系链中间有一个影像因素,将影像状态等同于物体运动状态,于是实验验证出错。这也是前提条件认识不充分,从而让实验的人们以为宇宙最高速度不能超光速,这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契机。其实是影像的速度不能超光速,物体的超光速运动是宇宙中烂大街的事,也是星际旅行的必备速度。

又比如霍金的黑洞理论,本人虽不知其怎么去推导的,但他若用数学的趋势法则来推导的话,就会出现错误结果,因为事物平衡只存在于某一阶段,数学趋势只在某一阶段有效,塌缩与蒸发都可能是某一阶段的现象,而不是总如此,这是必然的。而当认识到霍金黑洞理论建立的基础,即经典原子模型是一个错误模型,则可直接完全地推翻霍金黑洞理论,更无需在其数学框架下寻找逻辑漏洞。

为何数学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践应用相差甚远?

这在于,数学领域的数学拓展,其公式构建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设定是具有唯一性、准确性的,没有干扰项与不可知项,并且描绘是充分的,其推理过程是完美,能精确表达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其趋势可以永远延续不变,因此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象这种用微积分算出曲面面积,有很高的精确度,在于图表上的曲线或曲面本身就是数学精确性的表达,其前提变量简单且一目了然。

但在物理领域却不能精确表达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在物理领域数学公式的构建中,由于人类对宇宙奥秘与物质的认识是不充分的、很多错误的,由此引进数学应用,就是一个前提条件极不充分的数学体系建构,从而导致数学结果不完备而出错。同时,现实中没有“永续不变的趋势”,量变会导致质变,唯运动永恒,一切检验均被仪器精度制约,一切构架均被物件强度制约,一切实验均被人类技术手段制约,一切现象理解均被人类知识制约,一切探索深度均被人类心胸制约,等等。以数学中的精确结果来套用现实中的事物变化,失误就开始了。

物理公式,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问题,导致前提条件设定是不具有唯一性与正确性的,且在检验出错之前,无法去论证前提条件的正确性,只能去相信其正确性,也即前提不完整与条件不充分,存在某些还没被人类发现的变量,或者存在人类以为正确但实际是错误的变量,作为物理公式构建者的科学家,能且只能相信自己的前提条件是充分的,才能继续构建,直待有后来者指出或纠正其前提条件的错误所在,但由此科学探索也走上了歧路。

以经典原子模型为基础的理论与方程式在西方科学体系里有一大堆,如夸克理论、强相互作用、杨·米尔斯理论等等,凡这些方程,本人同样可以不知道其如何推导与建构,但只需知道其所依托的基础概念是经典物理的原子、场这些错误概念,就可知道其数学构架必是错的。

在国内有一群人,将物理中的数学地位拔高到无上,当听到有新理论,开口就先要问有没有数学公式、方程式,没有就直接全盘否定。其实,数学只是物理的一个比较好用一点的工具而已。在一个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物质观、宇宙观、时空观,这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再是实践与实验,然后是逻辑分析、定性,最后才可能轮得上数学上场去定量或精确表达。将数学在物理研究中地位提到无上高度,陷入迷信与盲目崇拜的地步,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西方的理论构建,本质仍是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实验现象的内涵猜想,只是披上数学的外衣及其技术的暂时领先,从而有精准、正确、科学、客观、先进这些名不副实的头衔,无论是原子核理论、夸克理论、弦理论、黑洞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都是有血肉无灵魂的理论。

这里不是否定数学与公式在物理中的简约表达与定量作用,及其计算结果起的参考作用,而是在说,要有正确定性下的物理公式构建,而不是在没有正确定性的前提下作数学体系的论述。

正确的定性,是数学的物理应用、物理公式的灵魂。

定性不正确,或被怀疑存在缺陷,于此基础再多的数学方程式构建,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让自己的探索脚步随谬论越走越远,徒浪费自己的青春与社会资源。

数学公式只是对宇宙认识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还有文字、图片、影像等等。在一个实验总结与或理论构建中,若宇宙认识出问题了,再多的数学公式构架,不过是代表谬误越走越远。纵观西方科学研究史,极少用物质观、宇宙观、时空观去考查一个实验分析结果或理论构架的事例。在物质观、宇宙观、时空观这个基础上出问题,是整个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大厦漏洞百出的根源。这也是本书几乎没有在数学公式之中找逻辑错误,而是在数学公式的源头--实验现象的总结与判定中找逻辑错误的原因。

数学本身的精确性与物理数学的精确性,是两码事,前者名至实归,后者名不副实。

当奇形怪状的字母字符堆积,错综复杂的方程公式构建,庞大体系的物理理论拓展,让大多数外来者望而却步,找不到入口与门道,迷失与崇拜在其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让西方物理界占据科学话语权的制高点,任凭谬论四处传播,阻碍人类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说:

数学是西方物理界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理论的问题

众多西方科学理论存在一个传承关系,就如科学家之间也存在老师学生的传承关系,即一个新理论会以某个旧理论为基础结合新实验现象而构建出来,比如经典分子模型是建立在经典原子模型基础上的,霍金黑洞理论是建立在万有引力概念与经典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基础上的,夸克理论也是建立原子核经典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上的,等等。于是要真正判定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是正确,就要追溯其源头理论与实验的正确性。当源头有错误,会导致所有依赖这源头理论与实验判定的后续新理论构建出现完全崩塌及新实验现象的错误理解的状态。西方科学界众多理论之间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之处,皆在于源头理论有问题而一错百错。

而要让刚接触这些理论的人们如学生,去判别这些理论的错误之处是几无可能的,在于一个理论的内在问题,会牵涉到背后无数多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盘根错节,让人们极容易迷失在概念、描绘、数学公式、科学家权威光环构成的迷宫中而迷失方向,若稍意志不坚定就会陷入崇拜迷信的境地。

比如流传甚广的“光子”或“光量子”概念,是量子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一个错误概念。当下有无数的人们去坚持其存在与引用其描绘,这些人都是认识不到“光子”概念的错误本质的。而要否定“光子”这一概念,则先要否定莫-迈实验的结论,再要否定经典原子模型,进而要否定电子跃迁发光理论,同时要提出光波的正确发射形态--电子连珠对涡流的偏向振动传递,同样还要解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质作用机制;这过程中又要提出新的原子模式,又还要重新认识光是纵波的实质,及光的偏振实验的重新认识;而认识光是纵波的实质,又要结合横波的重新定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析过程。

纵观西方科学界的众多有传承关系的理论,只看到对新理论的构建,少看到对旧理论的反思。而是以继承与发展的名义去评判这些旧理论,结果继承做不好,发展也作不好,将正确与不正确的理论都流传下去,徒增后来学习者的时间与精力,并耽搁整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科学理论体系看似庞杂充分,概念丰富,是当下整个人类文明认识物质原理的主流形式,却也是一个大而无当的理论体系。

上面五个小节分别批判了物理数学公式、物理实验、事实数据、科学家、理论,但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提醒人们,作科学探索时,不要过分迷信物理数学、物理实验、事实证据、科学家及构建的理论。

那么如何去验证一个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那就是在理论的拓展描绘是直观的、简约的,能够兼容已有的实验观察现象。并具有逻辑自洽性、连贯性、完整性,还可以推导出可观察的现象或解决应用技术方面的问题。用哲学词汇就是叫“奥卡姆剃刀”定律描绘的:若无必要,勿增实体。按国人的传统说法是“大道至简”。

但一个“拓展描绘是直观的,能够兼容已有的实验观察现象,并具有逻辑自洽性,还可以推导出可观察的现象,或解决应用技术方面难题”的理论,只是看上去更接近真理,而不是真理,比如本《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展现的理论构架。

《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就是从西方科学界“以太不存在”的莫迈实验这个源头的否定来展开的,从而有全新而更简约的、更符合宇宙运动实质的理论描绘,通过纠正西方物理理论的逻辑自洽性来重构、还原宇宙真相,因此主要引用物理实验描绘,与有所取适的事实证据观察。物理数学由于是建立在物理实验与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只是理论定性后的定量与简约形态,这里就不再重构,当然是也作者本人在这方面能力有限与时间不足(本书的任何一个章节,若要充分论述,都可以另成一本书,这非个人精力能完成),需交于能理解《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理论构架,又有数学天赋的人手里。

即便对于《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理论本身,虽然笔者系统地论述了西方科学理论的众多错误之处,并从源头以太开始重新构建出一个更简约并契合实验现象的以太旋涡理论,但这个以太旋涡理论仍只是理论,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的核心概念“以太”,也即“道”,仍是无法用言语直接解构的。而任何一个理论,只要有一个以上的概念无法究极,那只能是理论,而不是真理,因此有喜欢《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的读者,请不必过于入迷。

维度

人们将当下宇宙时空描绘成四维时空,是三维空间+一维时间而成。人们也设定一个点、一条线是一维的,一个平面是二维的。关于维度不同,人们通过蚂蚁在纸平面上爬,与人在三维空间里活动场景描绘来直观理解。甚至有人提出五维、十一维的复杂时空概念。

但这种设定与理解都是错的。

在现实中,人们找不到一条线、一个平面这种客观存在,在于线与面,都是数学概念。当人们说一条绳子是一条直线形态,或一张纸是一个平面形态时,其实是用抽象的数学概念去简约描绘客观的事物。客观中一条绳子、一张纸都是有体积的,不是一维或二维的。将绳子与纸分别描绘成一维与二维空间,只是意识简约描绘的结果,这场景只存在于意识中,而不存在于现实里。

同样用蚂蚁与人分别在平面运动与在三维空间运动也是如此。蚂蚁是有体积的,爬行的路径也有高低起伏的,与人的活动区别只是尺度、范围的不同,空间表达形态也没有本质的不同。将蚂蚁在纸平面上爬行当成在二维空间上活动,这场景也只存在于意识中,而不存在于现实里。

用这绳子、纸、蚂蚁爬行三个例子,是用来说明维度,完全是意识的产物,是人为地划分宇宙时间空间的结果。宇宙,无所谓维度,或者说根本没有维度这一存在。维度,本质是人们为简约描绘与理解眼前观察到的宇宙场景而人为地划分的。

眼前的物体,用以O为原点,与X、Y、Z轴构成的直角坐标系,可以很简单地确定其相对于观察者的方位;用长、宽、高来描绘,可以很简单地测量其体积与大小及距离,并形成三维观念。这些坐标系、长宽高的设定,都是人们强加于眼前物体的方式。眼前的物体,并不存在“坐标”、“长宽高”、“轴”这种实质存在。这些存在,都存在于意识中,是一种主观存在。

而对眼前的物体,还有一种描绘方式是通过极坐标系来实现。在极坐标里,眼前的物体只有距离与角度,没有三维形象,也就没有三维观念。

现实中人们绝对找不到一个一维或二维运动的物体,象那电影幕布上的二维物体运动形态,只是像素的光与影构成的幻像,而不是物质运动本身。认为一维、二维运动存在的,都只是意识想象的结果。有人会说四维生命理解不了五维生命,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他这么说已经是在理解五维生命了,又怎么能说理解不了呢?所谓的五维生命、五维空间,都是人们想象的结果,而不代表客观是这样的。

正因为对维度的错误理解,人们诞生了平行时空概念,由此想象不了平行时空是如何与现实时空重叠而又不相冲突的场景,并产生祖孙悖论这个纠结科学界的问题。认识到维度只是意识想象与简约理解宇宙形态的实质,空间是物质光与影的幻觉,时间是运动的度量,就可以直接否定“平行时空”、“能回到过去的时间隧道”这些概念与说法,也就没有这些概念与说法下更难以理解的场景描绘,更没有祖孙悖论的问题了。如那《星际穿越》电影展示的五维黑洞形态,都是错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场景设定。

空间的本质

据称牛顿都说过想象不了不存在物质的空间是怎样一种存在。

不存在物质的空间即为虚空,虚空只是一种纯粹的虚的存在,没有物理属性,无法描绘,只能想象,这是真空的原义。而现代理论如相对论涉及时空弯曲,本质是将原来的虚空付予了物质属性,所谓的时空弯曲,只是物质密度变化的影像而已。时空弯曲,如人在水中、空气中看到影像扭曲是完全一样的原理:是眼前的物质导致光线扭曲,而非时空导致光线扭曲,但由于人们看不到这物质存在,从而让人们觉得时空弯曲了。这是人类意识错误认知的一种体现。

空间,是人类根据物质光与影感觉而反推出来的虚幻结构,没有光与影的感觉,就没有空间的感觉,因此人在们完全的黑暗环境中,空间观念就会消失。物质无处不在,其影像的无穷延伸让意识形成空间广大的感觉,这种空间感觉只是一种幻像。

人们只且只能借助物质反射出的光与影的边界来说这是房子空间,那是盒子空间。是物质构建出空间,而不是空间容纳了物质。离开了物质存在,空间也是无源之水,认为空间存在比宇宙要早,认为空间存在比物质存在要早,认为空间容纳了物质,也都是本末倒置的说法。

宇宙中除物质之外,再无客观存在。若非要给空间一种客观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属性。正因为空间也只是一种意识反应,是一种感觉,所以在自然中也是找不到一种实体来说这是空间,那是空间,只能说这物体,那物体。

物质即以太,因此这个宇宙里由物质构建出的空间,又称为以太空间。

外一篇:《时间机器》

研究时间起源的人,一般都看过《时间机器》这部科幻电影。这部科幻电影展现了一个主人公,借助自己发明的时间机器,穿梭在时间之中,可以回到过去,可以到达未来,让人甚感神奇。它的场景构架是建立在西方科学界关于时间的认知上的:时间是一维的,可以前进,也可以倒流,并由此产生了祖孙悖论、平行时空等概念。这里通过解构《时间机器》场景的谬误所在,来进一步加深理解上面关于时间本质的论述。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度量。物质运动产生光,并构成影像。意识观察影像,并在大脑产生记录,最后形成记忆。影像在大脑中有先记录、后记录之分,这种先后之分,是物质运动后的光与影在意识里的排序,并且是整体性录入大脑的。当所有影像按先后记录顺序排序时,就是一条记忆链上的一个个场景,这条记忆链呈线性延伸,再由周期性的运动影像来度量这条记忆链的长短,由此诞生了时间观念,并被定性为一维。这是时间被定性为一维的意识根源。

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轴上的三个笼统分区,这是人划分的结果。物质及物质运动,能且只能存在于现在。这个“现在”,是意识面对眼前光与影时的定义。而过去,只存在于意识回忆之中;未来,只存在于意识想象之中。

“意识面对物质”这个状态,就是现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的客观存在,除了意识面对的物质外,就只有大脑中的记录记忆,及宇宙中以光速扩散的光与影--记忆、光影都是物质运动的体现。要是你能追上光,你的确能看到“过去”的影像,你可以对影像产生折射、反射等干扰,但不能让影像对你产生运动反馈,在于这只是幻像,不是物质实体。要是你能回忆,你也的确能想起过去的影像,但仍只是影像,同样影像不会对你产生运动反馈,也在于这只是幻像,不是物质实体。

意识定义下的“过去”与“未来”,都是不存在物质实体的,这些概念及代表的场景也都只是存在于大脑的记忆与想象力中,存在物质实体的有且只有“现在”,即当下。因此电影中描绘的男主角,其实是回不到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也不能到达还未发生的“未来”的,在于过去无物质,未来也无物质,更何论改变。

但他进入时间机器,的确可以到达当下计量下的未来某个时间点,到达那个时间点后,那个时间点仍只是他的“当下”,他可以将这个“当下”参照记忆中的过去,而给予名称“未来”,于是他认为自己到达了未来。

影片里除了男主角回到过去是无稽之谈,是不可能的事件外,其它如穿梭到未来及开启时间机器后物质运动的速度与影像变化,还是很符合物质运动的特征。

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运动的度量,是人们通过周期性物质运动来度量其它物质运动而诞生的概念,却常被人们付予其完全独立的客观存在,这同样是意识错误认知的一种体现。

人们常通过眼前的闹钟、机械表来确认时间的多少,闹钟、机械表计量时间的实质就是人们用一种周期性运动来度量另一种运动。最早的人们选取地球的周期性转动来作为时间的量度,在于周期性的运动在意识中容易记忆,重复性的事物同样容易记忆,故所有周期性运转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时间的量度,因此人们可以看着日升月落来说时间是多少,也可以看着时钟来说时间是多少。古人用不断翻转的沙漏来表达时间的存在,而今人用闹钟电子表来表达时间的存在,这些实物的共性在于其物质运动的周期性,而易被记忆而让大多数人所接受。

人们用时钟里指针的位置来说明当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以指针绕的圈数为量度来定义意识中接收到的表象在意识中的先后顺序,这个量度就是时间单元,是意识看到时钟的指针位置,由此来参照当前的进入意识的影像的状态坐标,从而有“当下”、“过去”、“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时分秒”等等具体时间概念。也即以指针的空间位置来度量进入意识的影像的次序与先后,时间由此定义。

离开意识,离开周期性运动的度量手段,人们就不会有时间观念。离开了物质运动,时间是无源之水,认为时间存在比宇宙要早,认为时间存在比物质运动要早,都是本末倒置的说法。

宇宙中除物质之外,再无客观存在。若非要给时间一种客观的说法,那就是:时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属性。正因为时间只是一种意识反应,即是一种感觉,所以在自然中是找不到一种实体来说这是时间,那是时间,只能说这运动,那运动。

影像反构

太阳,其实人们只看到太阳的光。

按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与光速比率,人们知道看到“当下太阳”是八分钟前的太阳,真正的理解是,人们看到的“当下太阳”,是八分钟前的太阳的影像,而不是太阳本身!同样,虽然人们天天面对一个人,其实人们没有真正看到这个“人”,而是看到这个人反射出的光组成的影子。这与镜中看到人是完全一样,但由于没有镜子里的影像那么直观让人清醒认识到自己只是看到幻像,源于镜子里的影像与自身影像有一个相互参照过程,让人立马意识到镜子里的人只是影像。但看自身,仍停留在是“这是实体”的地步,其实这自身,仍只是影像。因此在黑暗之中,“自身”立马消失,在于消失的是影像,实体仍是存在。

人们看到了眼前的万物的光,才感知到万物的存在。当意识接受了光构建出影像后,反推出距离自己某一位置的地方,存在一个物体,这是一个推断与反构过程。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以为眼前的物体就在自己眼前某个距离远。可用一个流程表达:

某个时空点存在一个物体(A)
—>这物体发出光或反射光(B)
—>光被眼睛接受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C)
—>大脑意识推断与反构出物体影像(D)

这个流程前三条很容易理解,人们都能直观理解这一过程,但第四条“大脑意识推断与反构出物体影像”则要陌生。光,在当下科学认识里,是一种波动能量,在以太理论是,是以太纵波,被意识接受,则只会得到大脑里的能量反应,而不会得到物体本身,物体本身只存在于眼前的某一个距离点上。由此可知,当下眼前的万物形态只是意识中的能量反应,是一种感觉,也即物体影像形态,是这个推断与反构所得的结果,也即反应时的大脑能量波动形态。

这个影像状态,代表意识与物体在光联结下的关系:

物体影像,即不是意识,也不是物体本身,是物体的能量振动形态。受意识状态、感官状态、意识与物体之间的时空状态、光的频率强度、物体本身状态等等因素影响,其中任一一方变化,都会对结果影像产生变化影响。人类科技文明的探索进程,就是受这五种因素同时影响制约,才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意识通过光构反构出影像,就有万物的感觉;对影像形态的延伸,就有了空间的感觉;前后影像之间的差异对比,产生运动的感觉,并有了时间概念。这种感觉让人们忘了上面流程表所展示的经验逻辑,而以为存在万物,存在时间与空间,从而有万物、时间与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判定。

人或万物本身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也非是不客观存在的,在于这么描绘都是意识所做的判定。客观,是意识所做的客观,不客观也是意识所做的不客观。意识做的判定、结论、描绘、推断等等,都代表意识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关系即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宇宙本身。要是看官认为笔者这么说很客观,或者这么说很主观,都代表看官与这段文字之间的关系。

这样绕口说法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唯心论,并非如此,这仍是在承认物质是基础上的认识。

那如何来理解这个宇宙呢?

实质只是以太在流转涌动,这个流转涌动形态被意识接受,在意识里反构出各种时空物质概念: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生命万物、人体大脑、光声电、能量振动、物质物体、波粒子、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甚至包括以太这个概念本身!

即万物,是以太涌动后在意识中的反构影像,是一种感觉。

而感觉,仍还是一种感觉,这个判定会让人们无的是从:这个宇宙是怎么的宇宙?但人们的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哪一个本源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本源之上构建、拓展出更多的概念。

整个科学探索的过程,都是在意识判定一个本源的基础上,比如这个宇宙是物质的,以物质作为本源,以粒子与场为本源形态,再借经验感官与逻辑推断来不断延伸与拓展,构建出西方科学理论体系。以物质=以太,以以太旋涡为本源形态,构建出这个以太理论。粒子与场是以太旋涡的某个时空层次的展现,是以太旋涡理论向下兼容西方科学理论的体现,会在后面“统一场概论”章节总结这种兼容性。

人们在以太里看到万物,与人们在水里看到冰是一样的感知模式:冰与水的接触面的反光,从而有冰水两者的区别,而其实质成分,都同样是H2O;以太与万物的接触面的反光,从而有以太与万物两者的区别,而其实质成分,都同样是以太。

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实体叫“万物”,人们眼前的万物,都是以太涌动后出现的时空结构通过光,在意识里的影像投射状态。万物,本质是以太运动。以为万物是客观实体,认为万物本质不同,判定以太不存在,都是一种错误认知。

这也是太极八卦图所揭示的东方宇宙观原理:万物本源即道,没有观察可能,可被观察的都是影像,即其流转形态——太极,与其振动形态——八卦。

黑洞时间

关于这种以太旋涡涡口形态下的黑洞,是否会出现时间变长变短之类的科幻小说或电影中常有的景象,答案是确定的。

由于落入黑洞的物体,受以太旋涡运动向心力减小或增大的影响,会出现扩张或收敛趋势,构成物体的微观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变大或变小,粒子间的振动频率会减小或增加,于是出现时间变慢或变快的景象。

时间是人意识定义的,是用一种周期性运动来计量另一种运动,这个计量结果,就是时间。时间是运动的体现,离开人的意识,时间就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能“观察”到物体落入黑洞中景象的人来说,他会看到物体的时间变慢/变快,就如看慢播/快播的电影,会看到从黑洞里出来的人与其岁月不相称的容貌。

这个以太旋涡运动导致粒子间振动变化的作用原理,也是百慕大这种地方出现时间怪异的根源。曾有报道说科学界发现南北极出现时间异常,也是这个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