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渡劫之谜

经过几百年的风餐露宿,饱三月饥三月,并防备各种捕食动物及邪恶的人类,小蛇渐渐长成大蛇,大蛇终于长成巨蛇。一条巨蛇的存在,表明其背后有无数的小蛇中途夭折挂掉,也表明其背后有无数的其它生命化于蛇腹。巨蛇终于要出洞放风飞升化龙,然而,却被雷电劈死了,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死神找你你就死,百年修为毁于一旦,巨蛇拿着天界退学通知书,也哭晕在厕所里,这就是传说中的灵蛇渡劫失败。

这是为什么涅?

灵蛇渡劫,有报道说有灵蛇飞升之时被雷电劈死,人们说是作孽太多遭天谴,渡劫失败,无知的人又是烧香又是拜佛以求去灾除害。其实上天以万物为刍狗,家里麻将桌上正等着胡牌呢,哪有空管你打打杀杀,一条毛蛇想化龙而已,生前不过是为解决温饱而吃吃其它动物,冲坏桥梁压坏农田也不过是不小心擦着了人类太多的违章建筑,哪有什么罪孽,根本犯不着老天爷亲自出手去击杀。只有人类才有罪孽,动物是没有的。

但灵蛇经常被闪电劈死,不是生前作孽太多,难道另有根源?那当然~~

蛇,体内积累无数的阳性之物,并演化到躯体迸发电场,带来的结果之一浑身带电,那时候的蛇,其实就是一根电棍,啊不,是神棍,噼噼啪~~滋滋滋~~电浆欲欲待喷。

物体表面电感在干燥时强度会变强,秋冬干燥日子里大家对脱毛衣时电火花闪闪噼啪应很有印像。在第一次准备飞升的时刻,特别是晴天的时候,是飞升前的灵蛇身上的电场振荡与其承受能力对比处于最大的时候。就如毛衣脱离身体瞬间产生电火花一样,由于身体产生的电感太强,在飞升离开地面的一刹那,蛇与地面之间瞬间产生极高强度的闪电,还没适应这种电流的柔弱的躯体不能承受电压之重,于是蛇,就这样被自身产生的闪电劈死。

大家看过电影《威龙猛将》肌肉星格的杀人游戏没?里面的电池男,就是被自己电死的。又比如小时候许多人有玩火的经历,被火烫伤,就是这么一个不能掌握一股新的力量而被反噬的过程。每年天干物燥季节,本家都会在握门把手的瞬间时被电得麻几下,搞得每次开门时心里都要“疙瘩”一下。

同时,大家应对日常生活里拔插电源插头时电光四爆感觉很深,这就是拔之后插之前都不会有电火光,唯在拔插瞬间电浆四溅。灵蛇渡劫失败,就是这么一个“拔插电源插头”的玩电自焚的结果。闪电很危险,飞升需谨慎。

因此灵蛇要是运气好的话,碰到大雨天出去练习飞升,体表电感会降很低,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某位懵懂又叹服的看官会问:那躲在大树里或古墓内这种狭窄空间里的龙蛇并没有飞升,但也有被雷电劈死的报道,显然不是电源插头与插座之间激情四射可以解说的,这,又是哪般呢?

这仍与龙蛇体表的超强电感有关。

大家都知道雷电一般会劈向高处的东西,或大树,或楼顶,因此砖家告诫大家不要在雷雨天里暴露在外面,小心被雷劈。龙蛇无论有没有飞升,体表都存在强电感,电场振荡无时无刻不在“滋滋滋”,影响范围几百米或甚至几公里的空域,这相当于一个制高点,等于向上天招手说“我躲在这儿呢,嘿,来劈我吧”,上天一看“哟嗬,小样,以为躲在大树、古墓里就看不到你了?你那电场振荡早早就出卖你了”,于是一个响雷,龙蛇就玩完。

当然龙蛇并不是每次都被闪电劈死的,有报道说见巨龙飞升瞬间,从天上有闪电劈下,这是同样道理:天地之间的电场相互感应而出现雷鸣电闪。一般有报道闪电只是将山体或巨石劈成两半,但龙飞升出来,并且龙体无恙,这龙运气好啊,有山体与巨石隔离,能将击中身体的闪电能量极大削弱。若龙从水中冲上空中,也会因躯体电场携带巨量水体,而水体能隔离闪电保护龙体安然。龙在空中遨游一般就没关系了~~

蛇如何演化成蛟,进而演化成龙

不耻上问的看官不依不饶要本家阐述龙身体为何必须带强电流的原因,否则不科学。且听本家娓娓道来,这要从蛇说起。

蛇,在民间有“小龙”之称,传说能飞升化龙。百科: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蛇目。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蛇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

简单说,蛇是长条无四肢且有鳞片的冷血肉食动物。

蛇为何能演化成会飞升的龙?这不科学!其实这是可以科学的。

是生命必须得进食,蛇是肉食动物,长年吃燥热阳性之物如各哺乳动物,或吃生发之物如水里鱼类,在其体内会慢慢积累出极阳的物质,从而表现为腥气很重,也即其腥气是体内物质作用极强烈化学作用的外在表征。多吃野生动物多喝酒会让人长疮、性欲提高、毛孔粗壮,这是身体炽热的一般外在反应。蛇,由于是冷血阴性动物,因此极阳物质在其体内积累,并不会导致其炽热过度而使体细胞破裂而死,而是能慢慢积累达到很高很高的有三层楼那么高的水平。

小科谱:阳性之物,就是振动很强很厉害的分子原子结构,砒霜、重金属、雄性激素、麝香等等都是。

越老的黄鳝、鲤鱼等水中生物越腥,都是其体内积累的阳性之物越多,想象巨蛇那三五百年的积累,那种腥味之重,唯有印度三哥能勉强接其三招。当然这里用腥味来例举,其实说的是蛇体内的生物电,随着体内阳性之物积累,化学反应越来越强烈,导致生物电也越发强大,电压水平也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

超强生物电流在蛇体内流转:从头部流向尾部,再从尾部反射到头部,电流频率、强度来回激荡及在蛇的体形共同作用下,终于有一天,产生驻波现象,从而在蛇躯体周边及体内产生电场振荡。许多风景点有个搓盆游戏,就是一个平底铜盆里盛满水,在盆的两个耳柄处用力来回摩擦,水面就会产生激荡现象,水珠乱跳,甚是好玩,蛇体内的电流驻波作用,也是如此导致蛇表面的电场如此迸发激荡,从而产生时空弯曲。于是体健身轻,羽化登仙。

但对蛇来说,这是真的躁动,不是飞升那么简单,必须出去溜达溜达才能平息这炽火,于是乘大雨天闷热之际,出洞出渊乘凉看风景,这就是走蛟成因。蛟,其实就是龙的亚成体,是还没发育好的龙,也是升级版的蛇。若将你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即不让你上网聊天泡MM,也不让你下网听歌看影片,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有烦躁蠢蠢欲动的感觉,这就是蛇出洞成蛟时的感觉。

这股电流驻波,除了影响蛇的大脑逼其出洞放风外,更是让其躯体发生形变:在电流与阳性物质的长期刺激下,其头长出两个角,其身体长出前肢及后肢。这与激素作用类似,人体吃了太多阳性生发之物,会生疮长痘,或会有肿瘤恶疤,都是同一作用机制。丹顶鹤的红冠,公鸡的鸡冠,都是一样的形成机理。

这也是巨蛇、蛟、龙为何喜欢潜在深渊的原因。体内燥气极甚,欲火炽张,必须用极阴寒的物质来平衡,否则就会走火入魔七窍流血而死。那阴寒之物,就是深渊里的冷水。大家都知道山里深潭的水一般都是长年冰寒,潭越深,水底温度越低,海洋底部一般也有最低的水温。对龙来说,那种水的温度是四季如春的感觉啦,与人泡热水澡相似:舒服。

蛟到了大海之后,有更多的食物与更低的水温及更安全的生存环境,于是再次经过百千年那漫长的阳性之物的积累,更加强化躯体内生物电的强度并带来更高的时空弯曲度,慢慢长全四肢与双角,成为不怒而威的神龙。

龙是怎样一种生物

龙是怎样一种生物?龙首先是一种生物,也会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万物循环之理。

虽然现代生物学对基因如何控制细胞复制形成具体生命个体一筹莫展(本知懒写),但所有生物都带有生物电,却也算是生物学界的共识,也就是所有生命体内都有电在传递,电火花的“滋滋滋”声,这是电的重要感观形象之一。

龙,有极强烈极强烈的生物电在那长桶形的躯体内流动。(表问本家怎么知道,本家就是知道)

要是难以想象龙体内有极强烈的电在流动,找一条电鳗过来噼噼啪啪几下,可以让看官加深印象,本家小时候在一个昏暗的下午,因好奇将手指伸进头顶上倒挂着的那黑乎乎的白炽灯泡接口,然后,你懂的。而电鳗的电与龙体内的电比较,那真是小小巫见大大巫。电鳗哭晕在厕所里:即生鳗,何生龙?~~~

要是看官是一个动物世界爱好者的话,应会看到某些电鳗游动时身体有一圈圈光晕不断从头向尾发散,甚是漂亮,龙体内的电场传递形态,也差不多,从头部一层层向尾部传递,光晕只是电场刺激表皮细胞原子而受激发光的一种现象而已。

电,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能源形态,可以烧饭,可以驱动机器,也可以SM……,更可以飞上天。对,说的就是飘升机。

飘升机,就是带上高压电就能飞起来的小玩意,人们对其原理百思不得其姐~~(百度百科那个原理是扯淡,骗骗小孩子与尔等科学信徒而已)。要是现代人能对飘升机的原理真搞清楚的话,星际穿梭不在话下,说“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的童鞋请站出来,本家保证不搧脸~~

这里简单给看官们科谱一下:

高压电使飘升机表面带上强电场,强电场导致周边空域产生时空弯曲--其实本家有更准确更完备的关于电与电场及时空弯曲的内在机制的描绘,只是以看官们对宇宙奥秘的最高理解力只能停留在时空弯曲、电荷迁移、量子、夸克、弦这种连蒙带骗、胡编乱造的概念上,那只有将就用一下这些个拙劣的词汇吧。

时空弯曲导致飘升机摆脱地球重力场的禁锢,从而能上飘上升。

普及这个与龙风牛马不相及的飘升机概念,这与龙有什么关系?

龙,作为一种生物,也是带高压电,导致其身体鳞片带有很强电场,从而导致其身体周边空间产生时空弯曲,于是能飞起来,这就是龙能飞升的原因。说生物必须要有翅膀才能飞起来的说法,只是被西方科学理论熏坏脑子的人才有的认识。

一般大一点的一两米长的成年电鳗会测得有500+伏特的电压,你说这二、三十米长水桶粗的龙躯体带的电压得有多少高呢?我觉得怎么着也得有5000伏吧?5000伏?那是龙睡觉时的电压,50000伏起步,你还别嫌高,还不封顶。

--由于带强电场,会导致身体周边水汽凝结,于是人们总是能看到龙周边带有云汽。这是振荡电场导致空气分子振动产生超声波后的雾化现象,看过超音速战斗机突破音障时在周边激起的雾气没?其雾化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时空弯曲,可见光穿过龙的身体表面时发生偏折,从而产生隐身效果,于是人们总是很难见到龙(龙顶着一片叶子: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强电场能偏折光,这在实验室里早有发现。

--由于时空弯曲,会在龙躯体周边产生旋涡态的时空结构,在龙经过雷雨云时,会导致上层冷空气以旋涡运动形态下沉,如挠动杯中的水产生水漩涡一样,从而产生龙卷风。龙卷风其实就是下沉冷空气旋涡的涡管,内部由于超声波激荡而雾化水汽并产生超低压,成为一条乳白色的气柱。高邮龙事件,无耻且胆小的CCAV篡改视频的那个,就是这么一个龙经过后产生龙卷风的云汽现象。

--由于水对电有导引作用,会削弱龙身上的电场,从而让光的偏折失效,于是人们观察到龙时,大都是在雷电天气来临或云汽很厚时。电影《铁血战士》里丑面怪追杀肌肉星格,隐身及从水里出来后隐身失效,都是一样作用形态。

--由于电场对水有吸引作用,因此龙从水底跃出水面的一瞬间,人们会看到“一股水柱冲天”,这其实只是水体被飞升龙的躯体电场带上空中。或人们看到走蛟停在桥边,然后水慢慢会满上溢过桥面,这仍是电场吸引水体上升的结果。

--由于龙躯体内有强电流在流动,大脑是最大的电脉冲源,眼球是最接近大脑的器官之一,并通过视觉神经与大脑直接连通,于是脑神经强电脉冲就能导致眼球视网膜上的原子受激发光,当人们在夜里看到龙、蛟经过时,其眼睛是如两个灯笼一般发光发亮,这很让不明就里的人类两腿发颤。

--由于强电场会强化体味,于是人们近距离观察到的困浅滩的龙,都带有极腥的气味,很招蝇虫。本身极腥的气味,也表明其体内有极高的物质化学反应。

--由于龙躯体内的器官有极高的物质化学反应,因此有人用龙骨的粉抹在碗周边,注满水到碗平面以上的高度,水仍不溢出来,这是电场约束水体的一般作用。或有人用龙骨的粉散在伤口上,伤口立马愈合甚至不留一丝伤疤,这是高强化学反应导致细胞增生复制加快,与生长激素类似。

--由于水潭里有蛟龙潜伏,水就会变得极清甜,这是龙的腥气在水中扩散后的净水活化效果。这清甜与腥气好象是矛盾的么,非也,比如女人的现代香水,若你打开香水瓶盖直接闻,是非常刺鼻难受的,但喷在身上后就会吸引各路亢奋的猛哥骚年了,这就是浓与稀给人的感觉不同。龙的腥味也是如此,腥气在水中扩散后被稀释成极低的浓度,水就变得清甜。就如本家老家白龙山的山泉比上海黄浦江过滤后的自来水远要清甜,在于前者的水有更高的活性与微量元素。有龙的潭渊里的水变清甜的原因,就在于龙的腥气导致水有更高的活性。

龙是否存在

先说龙是否存在?

龙,当然存在,也必须存在~~~

古代现代那么多人说看到龙,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幻听幻觉,但在国家层面怕看官们幼稚的小心灵承受不起--其实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民众,当承认另一种自己无法掌控的神秘力量存在时,会让无知的民众离心离德,徒增社会不稳定,这更是与无神论的立国之基本理念是相背的,于是干脆隐瞒了之,对各种龙事件都淡而不宣。其实国家工作人员对龙这种生物也是一头雾水,心怀畏惧啊,每天为无法完成领导交待的探寻龙奥秘的任务而内分泌失调、更年期提早,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本家的这篇神作。

龙,真的算是一种神物,即只有神才能理解与掌控的生物,尔等凡人只能跪拜在龙的威仪之下。

然而,其实呢,龙是一种很普通的宇宙生灵,完全可用科学知识与无神论来理解,距离才产生美,无知才会神话。因此

龙可以被吃:龙肝凤髓;神仙的家常菜,在仙界有朋友上门,若你连这么一道菜也摆不出来,那真是没有香火且寒碜的小神。传说中的金翅大鹏鸟,更是那吃龙的主~
龙可以被杀:屠龙术,蓝翔学校最高不传之秘,非悟空性灵并机缘者不可得。泾河龙王其实很冤,驼着光头佬的小白龙也曾几近一命呜呼。
龙斗不过小虫虫: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搁浅滩遭蝇虐。
龙可以当交通工具:黄帝出游,驾龙乘凤。
龙常不得志:初九,潜龙勿用。其实就是你的能力太差了,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的意思。

看官们肯定以为这些关于龙的描绘只是神话传说而已,非也非也,这些都是实指的:龙真的可以这么弱。当然也可以那么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能隐能显,时大时小。

这里本家就用那简陋且谬误众多却又让现代人深信不疑的西方所谓科学知识,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给看官们普及龙的相关知识。

龙是怎么回事·引子

龙的传闻很多,现代技术下更有诸多似是而非、似非还非的视频为证,符合人们眼见为实的感官需求。同时人们困惑于十二生肖除了龙,其余十一种生肖都有现实动物对应,何以先祖们创造龙这么一个从未让人天天目睹的动物呢?而以龙的传人自诩自傲的华夏子民,竟然对龙这么个天天挂在口头并过年过节就要拿出来摆显一下的神物一头雾水两眼茫然,实在说不过去。

龙,是怎么回事?

这里本家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龙是怎么一回事,及蛇是如何修炼成龙的,呵,完全符合看官们当下的科学认知水平,与神通无关,与物理有关。信不信由你们~~哈,以普通科学知识来解说龙的奥秘,一扫龙在人们心中的神圣感。

龙走下神坛,人自然更精进一层次。

一、龙是否存在
二、龙是怎样一种生物
三、蛇如何演化成蛟,进而演化成龙
四、灵蛇渡劫之谜
五、斩龙剑、锁龙井的奥秘
六、龙的生活习性浅究
七、龙的演化
八、龙致灾难事件集锦
九、屠龙要术

影像速度

这里可以专门考查一下经典牛顿力学下的影像速度,以参照相对论的计算结果:两者在低速时很接近,在高速时相去甚远,且理念、内涵完全不一样。

实验构架:以太空间,观察者一、观察者二与空间中的以太保持静止,一个正在以速度V远离观察者二的实体,实验过程与实体状态、观察者二状态均由观察者一定义。

实验目的:考查观察者二对实体的影像速度V(x)的描绘。

实验过程:实体以均速V远离观察者二,经过时间t0,与观察者二产生距离S0,经过时间t1,与观察者二产生距离S1。实体的影像在实体远离观察者二的同时,以光速C向观察者二传递。在时间t0时刻,与观察者二的距离是S’0,在时间t1时刻,与观察者二的距离是S’1。这中间的关系,根据牛顿力学速度计算关系,有

V =(S1-S0)/(t1-t0)                                      (1)

而对于观察者二来说,他是通过影像抵达自己眼睛时,来判定物体的速度描绘的,而影像是以光速C传播到观察者二的眼睛的,于是有一个传播时间,在实体处于位置一时,传播时间是t’0,在实体处于位置二时,传播时间是t’1,光的传播速度只有观察者及以太空间的状态有关,与实体无关,根据牛顿力学速度计算关系,有

t’0 = S’0/C,t’1 = S’1/C                                  (2) 

并且,影像速度V(x),也是根据影像所经过的距离及所需时间计算所得,有

V(x)=(S’1-S’0)/[(t’1-t’0)+ (t1-t0) ]      (3)

由于影像在光从实体表面瞬间发出的时候,是与实体重叠的,因此有

(S1-S0)=(S’1-S’0)                                   (4)

将 (2)、(4)代入(3)有

V(x)=(S1-S0)/[(S’0/C-S’1/C )+ (t1-t0)] (5)

再根据(1)(4),合并S与t,最后(5)转换有

V(x)=C·V/(C+V),就是实体的状态在观察者二以光为观察手段时,在观察者二这里产生的影像速度。由这个关系式可知,当V→0时,V(x)→V;当V→∞时,V(x)→C。这就是物体速度在低速度时,观察到的(影像)速度与经典牛顿力学(实体)速度相近,及在高速时观察到的(影像)速度不能超光速的原因,都是看上去相近,看上去不能超光速。

将影像速度当成物体本身速度,是一个认识不到“验证时要观察,而观察依赖光,结果会被光制约”这一理念而本末倒置的行为。

这里V(x)计量的大小,代表着采用光为观察手段,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描绘,被光制约的结果,是一个失真值。而对于观察者一来说,其实采用的是无限速度的观察手段,即这公式里的C=∞,那么V(x)= V,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不受观察手段制约的结果,或这公式里由V(x)来表达V,即V=C·V(x)/(C-V(x)),其中C=\=∞,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修正观察手段制约后的结果。这两个都是牛顿经典力学下的解,都是一个正确值。

这种“能观察验证的数值是失真的,正确的数值却不能观察与验证”,是物理研究上的悖论。而影像其实是意识根据万物的光信号作用于五感之后反构出来的,本质是幻像。若实验者不能从这意识与五感构建出幻像中超脱出来,就会被失真值所迷惑,陷入蒙沌的境地,从而导致认识出错。将失真值当成正确值,是迷信实验观察与验证所导致的错误之一。

在这个影像速度的认识里,没有相对论里速度变化导致质量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也没有光速不可超越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等等困惑。

2020-05-25

外一篇·相对论量子力学诞生逻辑及本质

现代物理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发展了经典牛顿力学,其实相反,相对论、量子力学是完全曲解了经典力学,从而将后来者的思路带上了迷途,扭曲了宇宙观与时空观,于是人们怎么也想象不了时空弯曲与量子叠加、纠缠、坍塌这些匪夷所思的场景是怎个内在物质作用机制,只知“如此”,不知“为何如此”,然后美其名曰“发展了物理,增加了人们的认识”、“近光速或微观领域有不同的物理作用规律”,等等。这其实又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说法:是先难以理解,再给予夸奖,而非先正确理解,尔后给予赞美,这也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行为。

经典力学描绘的是物质运动,同时人们相信实验证明。这物质运动,是通过光与影被眼睛接收,而反过来被意识观察并验证的。如此“物质运动—光影—眼睛—意识”的这条验证链,会受光与影的本身条件所制约:

当物质运动的时空尺度小于光影的波长与频率时,眼睛得到的影像就会失真。科学界认识不到这种失真源于光影尺度的制约,而是将失真的影像直接当成物质运动时,就会出错,进而为解释这种失真后的影像变化过程,从而诞生了量子力学。

同样,当物质运动的速度接近或大于光影的传播速度时,眼睛得到的影像也会失真。科学界也认识不到这种失真源于光影速度的制约,并将失真的影像直接当成物质运动时,也会出错,进而为解释这种失真后的影像变化过程,从而诞生了相对论。

这是这两个理论诞生的逻辑根源:观察运动依赖光,观察结果被光制约

于是可以知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结果,都是因光的本身制约而扭曲后的结果,是经典力学的失真值。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以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结果是正确的,恰恰相反,它们都是错的。这里也统一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都是描绘影像状态的理论。如此也可以知道,量子力学所谓的概率、波函数,都是影像概率、影像函数,而非运动概率、运动函数,相对论所谓的时空弯曲、光速不可超越,都是影像弯曲、影像速度不可超越C。如此这般。

那么如果理解微观粒子在经典力学里的描绘呢?或理解近光速或超光速运动在经典力学里的描绘呢?

那就是自然。微观粒子,会且只会沿能量最低轨道运动,无关人类有没有观察。没有观察,粒子按重力、电场等约束的条件前进,有观察,粒子按重力、电场、人类观察采用的检测手段等多方约束的条件下前进。观察依赖光,光对粒子产生干扰作用,必会对粒子状态产生影响。干扰是连续的,于是粒子的状态变化也是连续的,结果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一直在变,最终粒子影像在意识里表达为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确定。这种确定与不确定,只是意识里的感觉,而不是粒子本身状态。而对于近光速、超光速运动,用F=ma,v=at这些公式直接来计算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一个正确的结果,唯一是不能通过光影验证,而只能通过其它手段验证,前提还得知道上面这些道理。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认识到发射电极表面振动作用与以太湍流的一般分布形态,就可以重新考查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过程与结论。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粒子具有波动性,从而诞生了“物质波”这一玄幻的概念,及为后来的量子理论提供实验上的“支持”。物质波概念已经在上面“物质波成因”小节解析,本质是波运动借粒子表达出来。由于上面小节采用的电子为代表的粒子概念是有普适性,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所谓的“电子”与普适性概念下的电子、微观粒子略有不同,因此这里专门就“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开一个小节,来分析这一实验下的人们到底发现了什么。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其一般构架是发射电极通电后产生“电子”,无论是“电子束”,还是“一个电子”,通过双缝后都能在背景胶片上留下干涉条纹,被传为惊奇实验发现,成为物理史上的经典实验之一。由于实验室的人们直至现在都没有“电的本质是导体内的以太振动波”,“导体的材料构架是微观原子以太旋涡的堆积体”,及“实验室的空间是以太空间”这种更符合客观的认识,因此依赖于经典物理理论认识的这一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分析,也是不能有正确的分析过程与合乎客观的结论。

这里用以太旋涡理论来分析这一实验过程:

这个实验开始后,发射电极表面在电振动波作用下产生强烈振动,从而在以太空间里发生振动能量传递与以太涡旋、湍流,振动能量与以太涡旋、湍流受外加电场E约束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整体表达为阴极射线。阴极射线,是以太涡旋、湍流与振动波的波流一体。这以太涡旋、湍流被探测到,被实验室的人们误判为电子。应以太涡旋的涡流方向与外来垂直电场、磁场的涡流方向产生对冲作用,于是这阴极射线能在垂直电场与磁场中偏向。

这阴极射线的振动波通过双缝时,由于双缝空间表面原子以太旋涡的涡流牵引拖曳作用,产生衍射现象,在双缝另一侧产生衍射波的干涉,这干涉作用在以太空间形成干涉栏栅,反过来制约穿过双缝的以太涡旋的空间分布形态,使之运动方向在干涉栏栅影响下具有有序性,从而在背景胶片上留下干涉条纹。

这里的干涉条纹,是电振动波在以太空间里的振动传递借以太涡旋表达出来。与“物质波”小节中提到的粒子前进时产生的波动借粒子表达出来略有区别,但核心表述是一样的:干涉条纹,首先是波的干涉,然后借各种载体表达出来,而非科学界以为的粒子本身具有波动性。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曾有过夸张的实验描绘:“1974年,皮尔·梅利(Pier Merli) ,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的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在探测屏上,他也明确地观察到干涉现象”。就算按当下经典物理的原子结构模型来说,人类根本不可能实现“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这么一个实验构想。在于当下最高端的隧道扫描显微镜也才勉强捕捉到原子表面信息,更不用说“掌控”比原子还要小亿万倍的原子核,而电子质量又还是质子质量的1836分之一(注),说“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当然实验室的人们可以自认为有这个能力。因此说这种表述,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且还是有悖于理论的极不科学的表述,虽然这个理论也是错的。自然,实验过程的人们必观察到某种类似于“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的场景,才会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将这种场景当成“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的场景。比如将阴极射线的一个一个的脉冲信号当成“一粒一粒的电子”,而这种阴极射线无论是脉冲的还是连续的,都首先是波,然后承载以太涡旋,于是一个一个的脉冲信号通过双缝后的分布形态必是波干涉显像,这才是真实的实验情况。

双缝干涉实验还有一种构架是采光波来做,在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光是以太纵波的前提下,采用“光子”概念来理解实验过程,也是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判定。同样实验中所谓的“一个一个光子”也是夸张表述:人类根本没有能力掌控“一个光子”这种存在,而是将一个光脉冲信号当成“一个光子”代入实验。以电子、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为基础的量子概念与理论,自然不会是一个正确科学构建。会在后面“意识的世界”章节专门分析量子成因及量子思想。

(注),当下的原子核与原子直径数据尺度是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10m,原子核的直径一般为10-15m ,二者差了10的5次方,体积之差则在10的15次方。由于原子核与电子在以太旋涡理论下有新的结构模型,这里引用这些数据,只为检验这种实验表述与其采用的理论是自相矛盾的,不代表作者认同这些数据的准确性。

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判定成立原因

所谓的后续的实验结果支持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这一说法,其实是错的。
包括实验人及后来者都没有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

检验必须依赖光来进行,得到的实验结果,只能是由光构成的信息、影像。
无论是微观粒子、薛定谔的猫、红白蓝球、纠缠中的量子,都首先是实体运动,再是影像变化,然后才被人类观察。而观察依赖光,只能得到影像变化,而不是直接得到实体运动,如此实验结果就会被光本身的特征所制约:

光的波长制约了实体能被观察到的空间尺度
光的频率制约了实验能被观察到的时间尺度

等等。如此就有了“量子”这一概念。量子,是受光制约后的影像的最小单元,是影像而非实体的最小单元。意识观察实体依赖光,光只能得到影像,影像有最小单元—像素,认识不到这一点,将影像状态=实体状态,就会以为实体是量子化,其实只是影像是量子化。

当那些浆糊脑子的量子理论家们认为信息、影像符合实验预期而准备承认量子力学的非定域说法,就会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这个错误即自然也低级,是经验主义在科学领域的扩散,稍微不小心就会犯,不转个脑筋弯子还发现不了,这个逻辑就是:

影像符合预期=\=实体符合预期

若将影像符合预期=实体符合预期,错误就立马出现。这是量子力学错误核心的之所在。

相对论也有同样的逻辑错误:牛顿力学本身分析过程不依赖光,就没有“影像状态”这一中间项,因此是符合客观物体运动规律的。而影像只附属于实体,不能制约实体运动本身,因此牛顿力学下的实体状态,有无限速度与无限空间的可能。但是,

光的速度制约了实验能被观察到的速度上限

相对论的检测也恰是依赖光,得到的检测结果也是“影像符合预期”,即速度不能超光速,本质是影像不能超光速,而非实体不能超光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影像的尺胀尺缩,而非实体的尺胀尺缩。同样若将影像符合预期=实体符合预期,错误也立马出现。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以后都会如地心说、燃素这些理论一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外一篇:红蓝球纠缠的实质

一个对量子纠缠特别简单通俗的解释:(大体上是这样)假设有两个球,一红一蓝,分别装进两个盒子里,将其中一个送到无穷远的外太空去,另一个还拿在手上,打开手中的盒子,看到了球的颜色,马上就知道了无穷远处的那个是什么颜色,这个信息的传递几乎不需要时间,传递速率远超光速,形象通俗易懂地解释了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这是量子力学的诡辩所在。这个实验中,观察者以为只有两个球,一个是红,一个是蓝,分别装在一个盒子里。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重要的事件一定要说三遍。这个实验里其实一共有四个球,对的,是四个球,没数错,是四个球:观察者眼前的两个盒子,各有一个实体球,是两个,还有另外观察者脑子里有两个观念球,是两个实体球在意识里的投射,是观念、影像。

实验开始后,当随便一个盒子被送到极遥远的地方,剩下一个盒子在观察者眼前。由于盒子封闭,观察者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个球,于是观察者的脑子里就开始猜测是红球还是蓝球,是蓝球还是红球,一会儿想应是红球,一会想应是蓝球。这就是纠缠的实质:

观念中的两个球观察者分不清是哪一个为真,来回不停地转换是这、是那的念头,表现为纠缠。

最后观察者脑子搞糊涂了,变成浆糊,于是红球与蓝球随时出现在意识里,表现为红球与蓝球的叠加。这就是叠加的实质:

观察者意识中的两个球合为一种混沌的感觉

这种叠加与纠缠,其实是观察者观念里的红、蓝球的叠加与纠缠,而不是现实那个盒子里的球的红蓝叠加与纠缠,但观察者可以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现实里的盒子里的球叠加与纠缠。这叫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此也开始犯错了。

最后观察者受不了这种模棱两可的折磨,终于忍不住打开眼前剩下的这盒子,比如是蓝的球还在,于是观察者立马意识到:红的球被送出去了。

注意了,重点来了,这里观察者知道的信息,是观察者脑子里对比盒子里的蓝球信息之后,知道红球不在。之前是观察者脑子原本猜测是红的还是蓝的被送出,当眼前打开盒子后,观察者原本猜测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这一观念,被纠正为“是蓝球存在”,这才是量子坍塌的实质:是观察者脑子里的那红球观念坍塌掉,只剩下“盒子里是蓝球”这样观念,而不是客观盒子里的球坍塌成蓝球。

量子坍塌,是观念的坍塌,不是客观物体的坍塌。

而浆糊脑子的量子理论家们,将脑子里瞬间完成的红蓝观念球的信息对比,当成客观里的红蓝球信息传递,就有了所谓的超距作用,其实根本没有。遥远红球,已经没有任何信息能传递地过来了。客观中并不存在极遥远的红球传递“信息”到观察者眼前,根本没有这回事。所有信息传递场景,只发生在观察者的脑子里。这才是所谓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的实质。

因此说,若人们相信这浆糊脑子的量子理论家们的这种将意识观念中的影像叠加与纠缠的描绘,当成客观实体的叠加与纠缠运动,只会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结论自然是:量子理论,是一个谬论。谁学谁傻~~~

量子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粒子贯穿势垒。”隧道效应,其实是一种现象观察结果,被冠以量子头衔。

量子隧道效应神乎其技,是在认识不到正确的原子、电子结构,电的真正本质,及量子成因下的一种乱解:由于量子理论很主流,于是所有现象都被套用上“量子”这一概念。量子,是科学界的流行词。

而用波函数来解释,只是一种数学解。所有数学解,都必须还原成物质作用过程,才能在宇宙客观环境中直观展现与理解。而只用数学解来解说物理现象,其实是从直观中抽象,再用抽象结果来解释直观的这么一个本末倒置的行为。于是诸如问波函数与穿越概率是基于什么物质作用形态而产生的?量子力学理论就无能为力。这些概念的诞生,其实都只是为解释而解释的创作,而非客观物质作用如此。

实验中的所谓量子穿越势垒,其实指的是电子之类的微观粒子穿越某种看似不可能的能量壁垒,是电子等微观粒子(以太旋涡)在穿越而非“量子”这一东西在穿越。将电子当成量子,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表述。而所谓势垒,或者说能量壁垒,其实是一种物质运动构成的力场,比如晶体管的PN结,或电容两极间的以太湍流层,极其薄的金属片,都是势垒的一种形态。势垒的形式是力场,本质是特殊形态的物质运动与作用。

在“尖端放电与击穿”小节中描述,科学界所谓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其实是将定向移动的以太湍流当成电子流,同时将电以太振动波当成电荷定向运动,在更基础的原子、电子、电流认识出错后,更不能正确理解量子隧道效应现象。

以太旋涡理论下,另有简单且直观的量子隧道效应现象解释:

在量子隧道效应实验中,阴极射线或电振动波抵达势垒一侧时,振动波传递在势垒一侧受阻,除了被反射之外,还会在势垒上产生纵向以太压力,这以太压力会以波压包的形式在势垒内部传递到势垒另一侧,尔后会在势垒的另一侧外围空间里形成新以太振动波、以太旋涡及以太湍流。这新的能量振动、以太旋涡及以太湍流被仪器检测到特征信号,就是误解形态下的电流或粒子,科学界根据这特征信号误判为一侧的“量子”穿越这能量壁垒抵达另一侧,其实根本没有,这只是能量传递的连锁反应形态。与这连锁反应形态相近的效应很多,比如康恩达效应、光电效应、热电效应,等等。

这一“量子”穿越过程,其实也与棒槌(电子、电振动波)敲打铜锣(势垒)一侧,在铜锣(势垒)另一侧形成声波振动(电流)与空气涡旋(粒子)的原理几近一致,只是过于微观与感官区别,又认识不到以太存在,后在错误的量子理论误导下,概括出所谓的“量子隧道效应”,让人们觉得匪夷所思。

当下物理主流理论是量子力学,于是所有新物理现象都会被冠以“量子”这个万金油概念。通过“量子成因”与“量子理论思想”小节解析,可知量子并不是一个客观实体,而是一种感觉,于是在技术上是不可能依赖量子这么一个虚的概念去构架出实的技术,这也是科学界流传很长时间的量子计量机一直不能现世的原因,本就不存在“量子”这一实体,就不可能构建出非实体的技术。可以预计量子计算机是永不会出现的,任何投入到量子计算机的人力与物力都将会是资源浪费。其它如量子通讯,量子卫星,还有如量子化学,量子生物等等,其实都是同量子无关的技术探索,不过是被研究者冠以“量子”之名,以示自己的研究跟上时代的、先进的。

燃料电池·能量块

当下人们利用石化燃料如汽油燃烧产生气体膨胀来驱动汽车等交通工具前行,除了热能损失很大,还产生大量废气污染,是一种高耗低效的能源使用方式。而用电来驱动,则是非常清洁,但当下的电池技术由于能量密度较低,导致在交通工具上,电的应用没有油汽来得广泛。这里描绘的燃料电池技术原理,是直接将石化燃料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原理,可以为燃料电池的构架提供指引方向,即将石化燃料直接转换为电能,而非诸如柴油机带动电机的漫长环路及高热能损失过程。这是依赖分子的以太旋涡耦合结构、电解作用、化学电池原理、电的本质、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等认识来理解与构建的。

石化燃料如汽油,是以碳基氢键构架的有机大分子结构,一般消耗过程是点燃需要大量的氧气参与及一定高的温度,而后有机大分子结构在高温下解体,再与氧气原子结合产生水与二氧化碳,并于解体与化合过程中释放出化学能。这一燃烧过程中,可用催化剂原子以太旋涡的振动形态来代替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形态。在燃料中加入催化剂后,有机大分子的振动状态会处于与升温类似的高活性状态,再用电振动来强化这一高活性状态,然后有机大分子解体,表现为化学能释放。有机大分子解体成小分子结构后,在催化剂环境里,小分子的振动状态也处于与升温类似的高活性状态,再用电振动来强化这一高活性状态,小分子与氧化剂化合形成氧化物,也表现为化学能释放。引导化学能释放时的振动波,就是电。这就是燃料电池技术原理,亦称能量块技术原理,描绘为一句话就是:

通过电解作用结合催化剂、氧化剂代替当下氧气参与燃烧的高温环境,来促使石化燃料分子以太放涡缓慢温和解体与化合而释放化学能并转换成电。

比如以汽油为例,设汽油有机大分子的耦合结构强度是10个能量单元,需要外界10个以上强度的振动能量单元才能使其开始解体,而日常燃烧的高温状态是20个能量单元强度,汽油大分子结构在20个能量单元的环境下以燃烧的方式解体,表现为剧烈能量振动与强光辐射。而若在常温下加入振动强度是8个单元的催化剂,那么只需外界再额外添加2个能量单元就能使其解体。用2个能量单元强度的电振动来现实这一解体目的,这也是电解过程。如此,汽油大分子结构在10个能量单元的环境下,以温和方式解体并产生弱振动能量,定向约束这振动能量后再传递出去,就是电。

如此控制外界振动强度来解体油汽有机大分子,就不用通过剧烈燃烧来现实化学能释放,并有更低的热能损失与更高化学能-电转换效率外。

催化剂结合下可以通过电解作用直接产生电能的燃料,就是传说中的能量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动画片《变形金刚》里有描绘,影片里的场景就是将石化燃料转变成一种叫能量块的紫红色块状固体或液体,可以直接给机械生命体提供驱动能源,当然科幻片里是不会有这种转换原理的。这里取“能量块”这一概念,在于两者所采用主体原材料基本一致,实现目的也基本一致。

这个电解过程导致石化燃料分子解体释放化学能过程,与中子轰击铀产生链式核裂变反应及轻核聚变反应,仍只是时空尺度的不同,过程很相似:

                                     电(振动波)--中子(振动波)
                                     汽油(燃料)--铀(燃料)
                                 电解(波)作用--中子(波)轰击
    燃料分子(次生以太旋涡)解体--铀原子核(更微观以太旋涡)裂变
产生小分子结构(次生以太旋涡)--产生轻元素原子(微观以太旋涡)
                             产生电(振动波)--产生新的中子(振动波)

有机大分子结构解体后形成小分子,再与氧化剂化合,也产生振动,定向引导出去,也表现为电。这与轻核聚变反应也只是时空尺度的不同,过程很相似:

小分子结构(次生以太旋涡)氧化--氚原子以太旋涡(微观以太旋涡)聚变
                                          产生氧化物--产生重核原子以太旋涡
                             产生电(振动波)--产生新的中子(振动波)

自然,这种技术涉及催化剂的选择、电路构建与电压控制、有机大分子解体所需能量单元的确定、解体后小分子化合过程的氧化剂的寻找等等问题,需在现实中探索与发现,通过以太旋涡论下的各种原理与本质的正确认识,这种技术实现的目标是不远的。

全息原理

在全息摄影技术构架中,由分束镜将一束激光分成两束光线,其中一束光线照射在要被摄影的物体上,反射时由于物体表面对光能量的吸收不同,从而光强度发生变化,表达为反射后的光携带物体的影像信息,是为物束光,另一束光为参考光。在物束光与参考光的干涉区域放一张感光胶片,胶片上就能得到物体的全息影像,即胶片的每一个微小局部区域都包含物体的整个影像信息。

由于西方科学界并没有认识到光作为以太纵波的本质,因此虽然在现实应用上发现了全息摄影技术,但并没有正确解构全息原理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只是笼统地归于光的干涉作用。由光与波的干涉场涡形态可以来诠释这一技术构架的原理。

物束光与参考光是相同频率,不同方向的两束光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在干涉区,两束光相遇的每一个波长片断都会形成干涉场涡,这些场涡驱动空间以太形成旋涡,以太旋涡之间再融合形成一个整体覆盖整个干涉区域的大旋涡,并承载着一个大场涡,两者波流一体。场涡是一种螺旋圆周收敛形态的波传递运动,传递时的部分振动能量被禁锢在干涉区域里,而振动能量的强度变化表达为信息,如此物束光携带的物体影像信息也被禁锢在这一干涉区域里。随着这个大场涡的流转,整个物体影像的各个细节信息随之分布在整个干涉区域空间。

物体的影像精度由波长与频率与约束,每一个波峰与波谷构成的波长片断,都记录一次物体的影像信息,在一个时空区域,记录多少次物体的影像,由这个时空区域的跨度决定,比如,这个跨度是十个波长,那么就有十次物体的影像信息,这个跨度有一百个波长,那么就有一百次物体的影像信息。随着物束光与参考光每个波长片断的不断干涉,就如老唱片机的磁碟轨道将磁头的磁变化信息记录下来,这个干涉场涡持续地记录物束光每一次波动变化时携带的物体影像信息。当这个大场涡运动形态投射在感光胶片上,胶片上的每一小块区域,都包含整个物体影像的全部信息,从而获得全息胶片。这就是全息原理的内在物质作用机制。

这个全息原理在影像摄取的应用于就是全息影像技术,当下的全息技术一般指三维投影技术,与这里描绘的全息原理所指向的摄影技术不同。

干涉场涡

光的干涉,是几束相同频率的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由于西方科学界未能认识到光是以太纵波的实质,导致这种现象描绘仍只停留在表面层次。

认识到光是以太纵波,就可以简单地描绘两束相同频率的光相互干涉时的场景:

由于两束光频率相同,方向不同,光路相交时,在一个频率与波长相交区域内的平衡位置上推动以太传递振动能量时,产生路径干扰与以太运动偏向,偏向达到圆周形态后,就表达为场涡,这就是光的干涉场涡。

光的干涉场涡是湍流场涡的有序形态。

这些场涡驱动以太形成旋涡,以太旋涡之间再融合形成一个整体覆盖整个干涉区域的大旋涡,并承载着一个大场涡,两者波流一体。而入射光经过这一干涉区域时,入射光的振动形态被以太旋涡干扰与影响,表达为入射光从干涉区域出来成为出射光后,出射光会携带干涉区的以太流转与振动信息。若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产生干涉场涡,则物体状态影像的各个细节随这个大场涡流转,分布在整个干涉区域,这是全息原理的理解基础。

由于所有波都是纵波,光波是波的一种类别,因此其它波如水波、声波、电等等,若出现干涉现象,都会形成干涉场涡。比如水波的干涉场涡会在干涉区域牵引水体产生荡漾涟漪形态,涟漪的凹陷处,即为场涡的涡心。又如电的干涉场涡会在导体内的干涉区域形成以太旋涡,即磁涡流,又如人体心脏振动波的干涉场涡能约束细胞复制后的生命组织空间结构形态,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中)·生命意志篇》里详细描述,等等。

晶体三极管

晶体三极管,是半导体工艺的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放大电流、控制开关等功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它是晶体二极管PN结原理的拓展应用。在经典西方科学理论中,是用错误的空穴与自由电子概念来解释半导体的导电性,进而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原理,因此不能就是晶体二极管与三极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原理分析。

在以太旋涡理论下,晶体三极管原理,就是在晶体二极管的以太湍流层内,外加入一个输入性电振动力场,来影响这个二极管以太湍流层的力场梯度分布,从而让输入性电信号的强度变化体现在这个以太湍流层上,当在二个极上正向输入电流,电流就会因以太湍流层的变化而在输出后有对应的电流强度变化,表达为放大信号作用。

晶体三极管,其实是两个面相连接或背向连接的两个PN结,这两个PN结有共同的N区或P区。有共同N区的,即P-N-P结构,被称为PNP型,有共同P区的,即N-P-N结构,被称为NPN型。在一个晶体三极管中,中间部分的共同区被称为基区,两侧部位分别是发射区和集电区种。在工艺上,基区做得很薄。下面分别就PNP型与NPN型晶体三极管作一个简单原理说明。

PNP型

PNP型的晶体三极管,在没通外来电流时,其PN结内表面的原子以太旋涡振动力场是由两侧的两个P端指向中间的一个N端,即P->N与N<-P,P-N结与N-P结分别构成这个PNP型晶体管的缝隙,缝隙中是存在方向相反的原子以太旋涡振动力场。对于P->N->P方向的电流通过时,在P-N结缝隙上电流方向与振动力场方向一致,能正常顺利通过,而在N-P缝隙上电流方向与振动力场方向相反,则会受阻。但由于PNP型晶体管的N区在工艺上做得很薄,带来的效果之一N-P的振动力场相对要弱,若有强度大一点的电流通过,这个N-P结很容易被击穿,表现为电流虽然在这个N-P结上受到电阻影响中断,但强度增大后仍有部分流量可以通过,而不是如晶体二极管的N-P结上受电阻巨大而几近如断开电路一般。

当在N区上加上一个某区间的电压,N区的原子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上振动加强,于是N区原子以太旋涡对外的振动力场也强化,从而使N-P内的力场强度差值减小,于是N-P结更容易被击穿。如此N区的电压越高,N-P结越容易被击穿,P->N->P方向通过的电流也越强,反之N极的电压越低,N-P结被击穿的越困难,P->N->P方向通过的电流也越弱,表现为输出电流也越弱,如此在N区的电压大小变化与P区输出电流大小呈现为正相关,表现为信号放大。

NPN型

NPN型的晶体三极管,在没通外来电流时,其PN结内表面的原子以太旋涡振动力场是由中间的一个P端指向两侧的两个N端,即N<-P与P->N,同样,N-P结与P-N结分别构成这个NPN型晶体管的缝隙,缝隙中是存在方向相反的原子以太旋涡振动力场。对于N->P->N方向的电流通过时,在N-P结缝隙上电流方向与振动力场方向相反,就会受阻;而在P-N结缝隙上电流方向与振动力场方向一致,则能正常顺利通过。由于NPN型晶体管的P区在工艺上做得很薄,同样带来的效果之一N-P的振动力场相对要弱,若有强度大一点的电流通过,这个N-P结也很容易被击穿,表现为电流虽然在这个N-P结上受到电阻影响中断,但强度增大后仍有部分流量可以通过。

当在P区上加上一个某区间的电压,P区的原子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上振动加强,于是P区原子以太旋涡对外的振动力场也强化,从而使N-P内的力场强度差值增强,于是N-P结更难以被击穿。如此P区的电压越高,N-P结越难以被击穿,N->P->N方向通过的电流也就越弱,反之P区的电压越低,N-P结被击穿就相对容易,N->P->N方向通过的电流也就越强,表现为输出电流也越强,如此在P区的电压大小变化与N区输出电流大小呈现为负相关,表现为信号放大。

PNP型与NPN型对电流的阻断作用,就如在平地上挖坑中断路行与堆山中断路行。对于PNP型,在N区加电压,就如填坑行为,电压越高,坑填得越满,路行就越容易,对应通过的电流越大。对于NPN型,在P区加电压,就如堆山行为,电压越高,山堆得越高,路行就越难,对应通过的电流越小。

微波背景辐射实验的问题

宇宙背景辐射,在西方科学界,描绘为“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或者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的微波辐射,也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特征是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三十万年。”它还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重要证据,通过上面关于电磁波是以太纵波的定性判定,来分析这一实验观察现象。

百科关于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介绍:“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架设了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用以接受‘回声’卫星的信号。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无关。起初他们怀疑这个信号来源于天线系统本身。”

“1965年初,他们对天线进行了彻底检查,发现天线上有一些鸟屎。他们清理了天线上的鸟屎,并且他们把鸽子杀了以壮大‘研’气(研究的动力)。然而噪声仍然存在,于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以《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为题发表论文正式宣布了这个发现。不久狄克、皮伯斯、劳尔和威尔金森在同一杂志上以《宇宙黑体辐射》为标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个发现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即:这个额外的辐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先说这个探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整个实验过程,是:信号源-信号-喇叭形天线-微波信号特征-观察者。由这个过程可知,西方科学界其实是通过喇叭形天线为仪器主体发现“微波信号特征”而定义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概念。如此会带来两种情况:

一是如他们自己怀疑的是这个信号源于天线系统本身,即喇叭形天线产生微波信号特征,却被误以为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二是如他们后来判定的是与天线系统无关,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从这个百科知识的描绘可知,西方科学界对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处理得非常粗糙,只清理了一下天线搞了下卫生,而没有深入挖掘天线本身的状态对微波接收的影响:为何是喇叭形的天线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在1965年之前及之后整个微波研究史上,半球形或长条形的天线为何不能发现这一辐射?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而直接选取第二种情况作为结论,就会让结论显得不牢靠。通过定性空间充满以太,电磁波是以太纵波,可知,西方科学界是用错误的电磁振荡传递理论来理解这一探测实验的,同时也忽略了天线本身结构对微波接收的影响,如此就不能发现实验现象的内在机制。

在这个实验里,由于微波作为电磁波,实质是以太纵波,被喇叭形天线接收时,会产生一种很普通的波现象:共鸣,即在喇叭形天线的某些部位上,会应喇叭形结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都被汇集到喇叭口窄端,能量集中,波的频率变大,波长变短,这与声波通过喇叭口汇集后音量变高变尖原理完全一样。当这种能量集中后的波抵达喇叭口天线底部的接收线圈部位时,由于反射与半封闭环境的缘故,会在接收线圈的部位,产生电磁驻波现象。这个电磁驻波的波长,与线圈部位的喇叭口天线边缘的边距正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倍数。

这种驻波形态的能量振动被天线接收,就会产生如实验中发现的“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在于这个电磁驻波,本就稳定地存在于喇叭形天线上,应喇叭形天线的结构与尺寸而有对应的特定波长,并随着喇叭形天线转动而转动,自然没有周日与季节的变化。生活中拿一个大喇叭,将窄口贴在耳边,就会产生声波汇集并共鸣后的“各向同性”的嗡嗡声,两者原理完全一样。如此可知,所谓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其实只是地球上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电磁波被喇叭形天线汇集后共鸣时的能量状态而已,这一概念并不能作为宇宙大爆炸的证据。

最后特别说明一点:这里否定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实验验证过程,但并不否定宇宙存在微波背景辐射,在于真空非空,充满以太。以太运动产生微以太旋涡,微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振动,表现为粒子、振动能量传递、真空涨落等。这振动能量传递的宏观影像,才是真正的宇宙背景辐射。这里的背景辐射与喇叭口接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原理不同,前者是广谱性的,辐射频率分布在各个波段,长则成为引力波,短则成X射线,等等;后者因喇叭空间结构而集中于微波波段;前者方位随时变化,各向不同性,后者“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此虽然概念一致,但内涵不同。

空间隧道

在许多与星际相关的科幻片中,常提到一种可以快速穿越星际空间的旅行技术,一般画面是宇宙飞船产生某种强大力场,让周边时空出现扭曲,然后宇宙飞船在原空域瞬间消失,并以超光速穿过某种光与影构成的隧道,抵达几光年甚至几百亿光年外的极遥远地方。现实中也有报道某个飞行员从某一地方起飞后突然在雷达屏幕消失,几分钟后抵达几千公里之外的其它地方,或某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让人甚觉惊诧,这些奇事被认为是时空错位或人物进入某种时空隧道或平行空间。这些科幻的场景或现实的事件,都可以用空间隧道原理来理解。

应空间尺度不同、使用场所不同及影片表述重点不同,空间隧道有许多不同名称,比如虫洞、白洞、空间折叠、时空跳跃、时空隧道、星际之门、环陆桥、时空错位、时间皱折、曲率引擎,传送阵,等等。而其核心作用形态的表述,皆是通过某种人为技术手段或自然变化,让一个人或物能瞬间在原地点消失,然后抵达极遥远的其它地方。认识到宇宙空间就是以太空间与封闭时空原理,就可以描绘这种空间隧道及技术构架原理。

要理解这一空间隧道的技术构架原理,要先引入两个新概念:并行空间与时间频率。

并行空间,就是宇宙时计量下的相互独立的空间,这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并行空间”这一概念与当下西方科学界假设的“平行空间”不同。并行空间,是同一时刻下的两个并列存在的空间,如两个并排在一起的两个房间,可以通过门来相互连通。而不是“平行空间”概念下的同一时刻下的的同一空域下的两个重合的空间,这样说其实有点拗口,因为作者也理解或想象不了“平行空间”这概念里同一时刻下的同一空域下的两个空间是怎么样的存在方式,可能描绘的是两个空间的“合体”状态,这显然太玄幻了,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并行空间之间的空间,就是结界,这也是由观察者确定的。

结界分割了宇宙空域,从而让观察者借光与影定义出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包容,表现为并行空间与封闭时空。比如一个房间就是一个空间,房间的墙,就是一个结界,起到分割观察者视野的作用,于是不同房间之间就是互为并行空间,通过墙来过渡。又如一个星球以太旋涡就是一个空间,不同星球以太旋涡通过边界处的以太湍流层来过渡,这里以太湍流层就是结界,等等。

观察者定义出并行空间、结界,同时定义出并行空间的宇宙时,及各个空间里的局域时。

这些局域时参照宇宙时,应各独立空间里以太运动状态不同,会有不同的速率,这就是时间频率,又称为时间速率。

比如拿5个一样的时钟,同步校对一致后分别放在空间A、空间B、空间C、空间D及观察者身边。观察者身边的时钟为宇宙时计量标准,宇宙时计量1个小时后,空间A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2小时,空间B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3小时,空间C里的时钟的局域时计量值是7小时,空间D里的时钟的局域计量值是11小时,那么空间A的时间频率是2,空间B的时间频率是3,空间C的时间频率是7,空间D的时间频率是11。

而事件场景的变化形态,是由运动决定的,时间频率高,意味着运动变化快,反之时间频率低,意味阒运动变化慢,也即这些计量值代表各独立空间内的以太运动变化速率,是观察者所处空间以太运动变化速率的倍数,这里分别是2倍、3倍、7倍、11倍。

并行空间里的各个空间在时间频率上不一致时,其运动场景会有差异。比如这里举例的四个空间里的事件场景里,若观察者以空间A2为现在与观察立足点,那么他此时是看到A2、B3、C7、D11四个场景。四个场景相对应的面貌是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空间B3,已经处于空间A3的场景,看到的空间C7,已经处于空间A7的场景,看到空间D11,已经处于空间A11的场景,于是他可以说他看到了空间B、C、D的未来场景。而观察者也可以选择空间C7为现在与观察立足点,那么他看到空间A2,还处于C2的场景,看到空间B3,还处于C3的场景,看到空间D11,则处于C11的场景,于是他可以说空间A、B还处于过去,空间D则已经展现为未来。

这在现实中很容易找出相应的场景形态,比如当下现代化办公室的某个人,由于某种原因突然被传送到非洲某个原始部落,他看到人类过去场景,于是他可以认为自己回到过去;或突然被传送达某个未来科技城,他看到人类未来场景,于是他可以认为到达未来。自然作为观察者的读者,知道他只是抵达地球当下某个不同场景的空域而已,并没有回到过去或到达未来。

空间隧道,就是起到传送人或物穿梭于并行空间的通道作用。这一通道传送过程,也是打开结界的过程。比如两个并列房间之间的墙上打一个洞,或开一扇门,让两个房间连通,这个墙洞、门,就是一个空间隧道,其它如造高速公路而在大山里打出隧道,也是一个空间隧道。所有连接并行空间的通道,就是广义上的空间隧道。

自然,如此描绘的空间隧道原理,也是平淡无奇,没有科幻片中那种瞬间消失、超光速的科幻感觉。其实空间隧道原理也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人物进入空间隧道后突然消失,并不比一个人进入房间后看不到更复杂,之所以让人们觉得如科幻片中那么玄幻,在于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以太的存在,进而认识不到以太运动状态会影响空间人物的时间频率,而只凭想象力去构建空间隧道,也就无法道出背后的物质作用原理。

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幻片里那种能瞬间消失并抵达极遥远地方呢?这仍是通过以太旋涡来现实的。

宇宙空间是物质空间,即以太空间,以太空间里又充满超微观以太旋涡,物体在以太空间的运动,是通过波动的方式展开的,这些场景分别在“空间的本质”、“星球生长”、“运动成因·御波而行”等小节中描绘。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与声波穿越不同介质有不同速度相近的运动形态:物体速度受空间里的物质分布不同,而有不同的速度。比如声波在空气、水、重金属中传递速度不同,空间里的以太分布,也会以太的运动状态不同,对运行其中的物体有不同的影响。

当一个空间产生以太旋涡,这个旋涡就会如水漩涡扭曲平静的水体一般,扭曲这个空间,这是爱因斯坦“时空弯曲”概念的物质运动实质,同样,就如水漩涡会在水体打开一个直通水底的通道,以太旋涡,也可以在并行空间之间的结界上产生一个连接并行空间的通道。当人或物进入这个通道后,由于结界(这里是涡管的管壁)对光的屏蔽作用,会产生人或物瞬间消失的感觉。这就是科幻片里空间隧道的技术构架原理,也是有报道称人物突然消失的物质运动实质:

人物被以太旋涡包裹,陷入空间隧道,进入一个封闭空间,由于观察者与人物之间的光影被封闭空间的结界屏蔽,于是表达为“人物突然消失”这一场景。而封闭空间里的以太运动状态与地球时空的以太运动状态不一致,导致人物的原时间频率被改变,重新出来后,会有与地球正常时间进程不一样的容貌,或保持原来年轻态,或过于衰老,等等。

如下图所示:观察者处于空间B,并定义空间B的时间为宇宙时计量标准,于是空间B的时间频率是1。设空间A的时间频率是0.5,于是当一个人在空间B的B3时刻时陷入以太旋涡构建出的空间隧道后进入空间A,其时间频率会由1降为0.5,处于空间B的观察者会看到这个人突然消失。当这个人在空间A的A4时刻再次陷入以太旋涡构建的空间隧道后,会返回空间B的B8时刻,空间B的观察者会看到这个人突然出现。而这个人的容貌还保留在B4的样子。

而若以这个人本身为观察者,他从B3时刻陷入空间隧道后进入空间A,会到达A2时刻点,他会看到B2的场景,会以为自己回到过去,当他在A4时刻点再次陷入空间隧道后返回空间B,会到达B8的场景,他会以为自己抵达未来。

这就是空间隧道构架原理:

通过超导线圈产生强磁场,进而产生以太旋涡与涡管,形成空间隧道。

空间隧道的以太旋涡涡管形态,是时光机的以太旋涡的长涡管形态,因此两者有一些相近的场景运动,比如进入空间隧道,会影响时间计量,不同处是通过空间隧道,可以抵达某个遥远的地方,而通过时光机,还是会停留在原地。这个以太旋涡的涡管形态,也与西方科学界描绘的虫洞形态接近,但内涵完全不同。

太极八卦图,也是一个空间隧道原理结构图:

太极形象,代表以太旋涡涡管的横剖面图;黑白子形象,代表涡轴或落入以太涡管的人或物;八卦形象,代表超导磁线圈的构架通道。当磁线圈超高速旋转时,产生以太旋涡,如龙卷风涡管从千米高的云层向下延伸到地面一般,以太旋涡的涡管可以延伸到极远的空间,即空间隧道。

东方易道思想与叔本华哲学

当说一个物体时空结构是如何的时候,说的是人类意识观察下的物体时空结构是如何。所有描绘都是意识的描绘,代表意识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关系即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宇宙本身。

时间与空间,是西方科学界将观察者遗忘在运动观察体系之后提出的概念,被当成客观存在,本质是意识的感觉,并非客观。用这种感觉分别对物质运动与物质分布进行度量,会带来一个物质运动描绘体系,如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的科学理论描绘体系,这些科学理论描绘体系,包含固定不变的因素:即时间、空间、物体,及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观察者,是一个四位一体的运动观察体系,一般用直角坐标系来抽象描绘这个运动观察体系。因此,这些描绘的所有物质属性,如能量、速度、力、电压、电流、磁通量、压强、温度等等概念,最终都可以化为在观察者描绘下的时间、空间、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而不用这种感觉来衡量客观物质运动,并将观察者重新纳入运动体系,也会带来一个物质运动描绘体系,这就是东方易经思想、大道概念下玄学理论体系。这是没有时空概念的时空观。这个新的物质运动描绘体系建立的依据,仍是意识认识物质的质作用链:物质->物质运动->光影形态->眼睛->意识->影像反构与描绘。在这个逻辑链里,直接以整个光影形态为标的,而不是将物质运动展现后的光影形态的部分如时间、空间为标的来理解物质运动。光影形态的不同,带来变化,这个新的物质运动描绘体系一般结构如下:

以观察者为核心,对宇宙变化描绘下的二位一体的描绘体系

正因为在一维时间的概念下,西方科学界对眼前的场景与意识中想象的场景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划分。而在极坐标系里,有的只是变化,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当然变化与过去、现在、未来可以相互转换,就如极坐标系的坐标可以转换为直角坐标系的坐标。

不同的变化之间,形成相对角度。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角度,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种不同观察者描绘下的同一个哈姆雷特在其意识里的影像描绘,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只是那书本上的同一个哈姆雷特在不同人意识里的影像投射。这个宇宙也是如此,宇宙影像在不同人的意识里投射,有不同的宇宙描绘与理解,从而诞生出科学、玄学、神学等等不同的理论。

变化最简单的描绘就是有与无,《道德经》专门有关于“有”、“无”的描绘。有无其实是观察者定义的有无,有,本质是可知,包括影音感知与文字描绘,无,本质是不可知,即意识里关于事物的所有特征消失,让意识不能定位事物的去向。将不可知,当成不存在,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无生有,是从不可知转化到可知状态。物质本身不会增减,而意识中观察到光影形像则会出现与消失,从而有物质出现与消失的错误感觉,其实是光与影,也即物体特定时空结构的消失,而非物质本身消失。可用一块玻璃来举例说明:

眼前一块玻璃,是由众多硅氧原子及其它原子堆积构成的透明物体,这是一个一般的化学物理知识。硅氧原子本质是微观以太旋涡。一块玻璃在工厂里被生产出来之前,是没有玻璃块这一空间结构形态与说法的,即玻璃块处于“无”的状态。而生产的过程,是硅氧原子以太旋涡从其它矿物杂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是硅氧原子以太旋涡从一种结构形态(矿物)转变为另一种结构形态(玻璃块),即玻璃块处于“有”的状态。而这玻璃块还会继续变化:

-->矿物被加成玻璃,消失的是矿物,眼前多了一块玻璃
-->玻璃块被继续加工制成一个杯子,消失的是玻璃块,眼前多了一个玻璃杯子
-->这个玻璃杯子被打碎,消失的是玻璃杯子,眼前多了一地玻璃碎片
-->这些玻璃碎片被回收加工成粉剂,消失的是玻璃碎片,眼前多了一堆玻璃粉末。
-->玻璃粉末散落在土里,经过千万年地质变化,消失的是玻璃粉末,多了矿物。

这一过程中的各类概念:矿物、玻璃块、玻璃杯子、碎片、粉末等待,都只是硅氧原子以太旋涡的空间结构不同,产生不同的光影形像,从而在意识中有不同的定义。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唯一形态的实体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随意切割的过渡形态的空间结构,这些空间结构形态与光影形象从原本不存在,到存在,后又消失为不存在,就是一个“无生有、有化无”的过程。消失的是空间结构形态,不变的是原子以太旋涡,出现的是空间结构形态,不变的仍是原子以太旋涡。这是以原子以太旋涡为基础单元描绘这些空间结构的实质。相对以太而言,原子以太旋涡仍是与矿物、玻璃等一样的空间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最终的根源,即物质、以太、道,才是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唯一形态的概念,当然这么说其实也是多余的,因为物质、以太、道,作为宇宙本源,是没有这种“可分割”或“不可分割”属性的,也没有“绝对”或“相对”属性的,各种物质属性只对物体有意义。

人们对空间上的存在很容易区分实体与影像,如电影幕布、手机屏幕显示的是幻像,眼前看到的杯子、桌椅、地球、原子是实体。但人们对时间上的存在则不容易区分:玻璃杯子、木桌椅、地球、原子等等万物,也如幻像一般,会有产生、留驻、败破、消失的过程,真正的存在的物质,即宇宙本源、道,却没有观察可能。

这一以玻璃为例子万物的空间结构形态及展现的光影形象,被现代物理定义为物体,在易道思想体系里,则被定义为像,也即有一个集合范畴:物体∈像。即物体是像的一个子集。像的定义:

是物质运动后的光影变化在意识里的展现。

在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里,宇宙有物体与真空之分,而像则包含了真空这一现象。于是在物质科学领域,有等式:

物体+真空=像

这一条等式对应的是“物质=道”,已在“以太思想”小节描绘。这条等式,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同一宇宙现象,即物质空间结构形态的不同的名称,也即万物、真空是一种空间结构与影像,本质都是物质、以太同意识之间的关系。

像,可分为两种:实像与虚像。这实像与虚像的概念与科学体系里的透镜成像的实像与虚像名称一致,内涵不同,即:

实像=物质世界里的以太旋涡空间结构
虚像=意识世界里通过影像反构出的各种以太旋涡空间结构

比如眼前的桌、椅、人、天、地等等,都是实像,而数学、文字、电影幕布上变化的场景、脑海里想象的各种物体及场景,等等,都是虚像。

像,也可分为另外两种:大像与小像。这大小是相对而言的。

大像=客观世界里的以太旋涡整体空间结构
小像=客观世界里的以太旋涡局部空间结构

比如一头大象,整体就是一个大像,象腿、象鼻、象牙、象耳朵、象尾、象肚子等,均是这个大像之下的小像。而大象放在动物整体领域,又是动物这个大像中的一个小像。动物放在生命整体领域,又是生命这个大像中的一个小像,如此反复到整个宇宙,就是最大的大像,即宇宙整体光影形态。这种大像与小像的概念,是像的契套关系,与集合与范畴的概念类似。

在这个运动观察体系里,只有两个单元:观察者,像。像的变化,又分化出阴阳、曲直、远近、大小、有无、多少、快慢等等对立概念。以有与无为例,是观察者参照于自己感觉的一种具像描绘:被观察者看到了,就是有,被观察者看不到,就是无。这是《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与无的本义:是意识感觉下的有与无,而非绝对客观下的存在与不存在。这种感觉,有时与客观物质状态相匹配,有时与客观物质状态相背离。有与无,也可以抽象为另外两个概念:阴与阳。阳,对应有,无,对应阴。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哲学理论体系则是与易道思想相通:观察到的都是像、表象,太极、意志在背后运作,却无观察可能。看到的是信号特征意识中反构出来的影像,真的是物质在背后运动。这就是意识对宇宙运行的理解方式。因此又有两条等式:

意志=道
表象=像

凡是过程与结果,皆是表象,凡是起源与事因,皆是意志。比如这个玻璃生产、变化、消失的过程,观察到玻璃、杯子、碎片、粉末、矿物等等,都是特定时空结构下光与影的信号变化,这些都是表象,而产生特定时空结构的源头:硅氧原子以太旋涡,即为意志。叔本华其实就是西方界的老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是西方界的道德经,只是西方人自从有了上帝之后,就再没有自己老子的地位,导致科学研究及世界认知只停留在信仰与表象的层面,不能再通过“悟得本源”来同宇宙达成一体,最终困陷在光怪陆离的光影幻觉之中。

易图,即太极八卦图,是以图例的形式描绘易道思想。对应的是:

太极-道的流转:对应物质运动、意志表达
八卦-影像:对应物体及振动波、表象展现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学思想,与太极八卦、易经、《道德经》、科学的思想关系对应如下:

意志(叔本华哲学)-太极(易经)-大道(道德经)-物质(物理)
表象(叔本华哲学)-八卦(易经)-大像(道德经)-物体(物理)

西方科学界的所有实验与观察,都只是得到表象,并用表象去解释表象,而没有认识表象背后的意志,从而对宇宙的理解出现偏差与错误。同一意志,会展现不同的表象,同一表象,背后有不同的意志,若意志与表象的对应关系出错,那么分析结果就会出错。西方科学理论体系,虽然冠之以物质运动之名,天然地将科学当成真理,其实都是以物体运动为标的展开研究,从来没有涉及物质本身的理解,而将这一物质理解归于哲学领域,因此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可称为表象理论体系。东方易道思想体系则包含物质与物体这两者原理,且还不止这两方面,在意识、生命、人文等等领域皆可以描绘其内在原理,又可称意志理论体系。

虽然本书《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没有明确说东方易道思想是如何去解析物质与物质运动现象的,其实本书整篇都是在用东方易思想来解析西方科学理论与其所依托的实验现象,读者可以发现整个解析过程就是对一个太极八卦图的物质映射:是以太旋涡的模型在不同时空尺度,及其局部、整体、多个以太旋涡之间相互作用关联、旋涡与以太空间之间相互作用关联,等等的描绘,并且有更简约、更直观的表述。因此说:

东方易道思想,有着比西方科学理论更高级、更完善、也更简约的宇宙认识。

不过这种认识过于高端深邃,就如小学生看不懂高等数学,原始人看不懂电脑一般,对于大多崇尚膜拜西方科学技术的现代人来说,也看不懂这一东方易道思想对应的宇宙真相,而将其归于玄学甚至封建迷信,这也是意识的一种错误判定,在于大多人的意识只能理解与其理解力相匹配的观念。自然,这里只是简略介绍东方易道思想下的时空观。

时光机

时光机,即时间机器,在与时间有关的科幻片中经常出现,启动后可穿越时光,让人能抵达过去,通过穿越者对历史事件的干扰与作用,来影响当下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进程,或让穿越者抵达未来的某个时代,如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时间机器》,《星际穿越》,电视剧《回到未来》,《叮当猫之时光机》等等场景描绘。而本小节原理描绘下的时间机器,是不能回到过去,只能抵达未来,或抵达与过去一样场景的。要理解时间机器运行原理,先引入一个概念:宇宙时。

宇宙时,是宇宙中所有空域的计时标准,它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宇宙时这一概念与百科的定义“全宇宙都适用的统一时间,也称宇宙标准时或普适时”一致,但内涵不同。它不是百科描绘的“用演化着的宇宙本身作为时计来计量”,而是由观察者选择与确定,在于“演化着的宇宙本身”这一描绘,仍只是观察者的描绘。

宇宙时,与北京时间类似。比如观察者可以用北京时间计量其观测空间内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那么这个北京时间,就是一个宇宙时,观察者也可以用自己的当地时间来计量其观测空间内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这个当地时间也是一个宇宙时。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宇宙时,一个观察者在一个时间计量操作中则只有一个宇宙时,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宇宙时可以相互转换,就如北京时间可以转换为格林威治时间。与宇宙时对应的概念就是局域时。

局域时,是宇宙中某一个局部空域的计时标准,它也是由观察者来确定的。

即一个观察者确定一个宇宙时的瞬间,所有局部空域的计时方式都是局域时。一个物体空间,就是相对于观察者能观测到的整个空间内的一个局部空域,于是一个物体空间内部的计时标准,在观察者选择物体空间之外的某个计时标准为宇宙时后,就是一个局域时。同一观察者确定的宇宙时与局域时可以相互转换,完全由观察者的选择来决定。

时间是运动的量度,在牛顿力学中表达为a=v/t或v=S/t,反过来可以用运动来反映时间计量值,即


在这个t=S/v公式里,S不变时,若v增加,则t减少,代表时间变快;反之v减小,则t增加,代表时间变慢。在t=v/a公式里,v不变时,若a增加,则t减少,代表时间变快;反之a减小,则t增加,代表时间变慢。

时间机器,是能让时间变慢或变快的机器,而当人们说时间变慢或变快,是在天然地选择一个标准时来参照对比被考查的时间,这个标准时就是宇宙时,被考查的时间就是局域时。于是可设定局域时与宇宙时之间的对比,为时间速率。用t0代表宇宙时,用t代表局域时,用V(t)代表时间速率,有关系式:

当V(t)>1,则局域时相对宇宙时变快
当V(t)=1,则局域时与宇宙时一致
当V(t)<1,则局域时相对宇宙时变慢

由这个时间与运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可知,物体状态变化的速率可以来反映时间的快慢。比如生活中,冰箱就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食物放入冰箱中冷冻,其腐败的速度较常温会变慢,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食物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慢,从而导致其腐败变慢。而一个普通的电饭锅,也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米粒放入电饭锅中加热变熟过程中,其膨胀速度较常温会变快,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米粒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膨胀变快。甚至一辆汽车,也是一个广义上的时间机器。驾驶员启动汽车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抵达某一目的地,在相同的距离上,相对于步行,表达为所费时间更短,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驾驶员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在经过相同的距离所需宇宙时更少。

又如“宇称不守恒”小节提到的对钴放射电子数量的检测实验中,其中一块钴的放射出的电子数量相对要少,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这块钴所处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慢,从而导致其放射出的电子数量要少,而另一块钴的放射出的电子数量相对要多,对观察者来说,可以定义这另一块钴所处空间的局域时相对于宇宙时变快,从而导致其放射出的电子数量要多。

就冰箱、电饭锅本身的物质作用而言,是空间温度下降或上升导致食物的热运动降低或加快,进而食物的结构状态产生与常温不一样的变化;对宇称不守恒验证实验而言,是外来强磁场导致互为对照组的钴原子以太旋涡的运动状态产生变化,进而钴金属空间结构状态变化不同并有不同的电子辐射频率。而物质空间是以太空间,温度、磁场都是以太波动与运动的宏观显现,这些装置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人为手段使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减弱或增强,进而导致计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变慢或变快。

其它如验证相对论“正确性”的绕地球飞行的原子钟实验,也是两个原子钟分别处在地球表面与近地轨道,轨道空间里的以太波动与地表空间里的以太波动强度不同,对原子钟振动频率的影响不同,导致两原子钟计量的时间数值有差异,被认为“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这是西方科学界认识不到地球空间是以太空间,认识不到时间是运动的量度这一本质,进而认识不到各局部空域的以太运动分布差异会对原子钟的计量过程产生不同影响后的错误判定,也即这个实验是不能证明相对论的。这也是一个实验前提条件认识不足导致的结论错误。其实就上面的冰箱低温与电饭锅高温对时间计量的影响,也可以用两个原子钟作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已经较正为一致的原子钟,分别放进零度以下的冰箱与100度高温的电饭锅里几天,再拿出来观察,可以确定其各自的时间计量结果是不同的,放冰箱里的原子钟的时刻要比放在电饭锅里的原子钟的时刻要小。

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一个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强度变化,进而如科幻片中那种改变物体时间的快慢呢?

物体运动,本质是一种波动,在“运动成因·御波而行”小节描绘过这一波动形态,物体的运动速度由物体内部的波动速度决定,而波动速度,又是通过频率与波长来表达,于是可以通过影响波动的频率与波长,来实现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同时,一个物体内部空间存在一个大场涡,场涡的本质也是波动,物体内部大场涡的流转状态决定这个物体的空间结构状态,于是也可以通过影响场涡的流转速度,来实现物质结构状态的变化。而物体空间波动频率与时间负相关,于是这种频率可作为宇宙时对比物体时间的参照。在观察者选取的宇宙时计量下的物体状态变化中,若物体内部波动频率变高,就是物体局域时变快;若物体内部波动频率变低,就是物体局域时变慢。由这个认识结合宇宙时与局域时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时间机器技术原理:

通过人造以太旋涡,来调整落入旋涡中的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从而实现物体时间变快或变慢。

宏观以太旋涡,在仪器上表达为磁场信号特征,因此这个时间机器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不同方向的强磁场来现实物体的时间变化。这是建立在超导技术基础上的,在于由超导体构成的线圈,能产生最强的磁场。

落入以太旋涡中的物体时间是变快还是变慢,由以太旋涡的方向与物体内部的场涡之间的关系决定,比如以太旋涡顺逆方向与物体场涡方向一致,两者作用结果是物体场涡流转速度增加,于是物体的时间就变快,反之以太旋涡顺逆方向与物体场涡方向相反,两者作用结果是物体场涡流转速度减慢,于是物体的时间就变慢。自然,具体的以太旋涡与物体场涡之间作用关系导致的时间变化,需由实践中发现与确认。

这里重申的一点是:通过时间机器,是不能回到过去的,只能到达相对于观察者当下时刻点的某个未来时间点,且到达那个未来时间点后,就不能再回到原当下这个时刻点。且这个未来有可能就是一瞬间,比如某个人落入地球表面某空域自发形成的以太旋涡,若这个以太旋涡能加速这个人的时间,那么在观察者的宇宙时计量下,会看到这个人衰老加速的场景。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看到某人消失的奇异事件发生几十年后,某人又出现,但容颜不变的原因,在于能看到场景的大都是时间变慢的场景,而时间变快的场景里,几十年后很可能早就已经没有人的形态了。

太极八卦图,也是一个时间机器原理图:

太极,是以太旋涡形象;八卦是以太旋涡发生器结构形象;黑白子,是落入这个以太旋涡的物体形象。黑白对应,也象征物体的时间被加快,或被减慢。

物体的切割

切割是指用刀、锯、激光、气焰等工具将诸如石头、木头、玻璃、金属块等物体强力分裂与切成两半,是极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机械加工工艺中的一大类生产活动。科学界,貌似只有放到原子层次的电荷吸引与排斥作用或共用电子对概念下的化学键的断裂的来解说切割作用的物理过程,在连电荷是什么也说不清的当下西方物理界,这种吸引与排斥的内因自然无法解释,从而让解说的正确性变得不那么牢靠,共用电子对概念下的化学键断裂同样是一个错误的描绘,这些描绘对物体的切割都是没有究极根本的。

这里探讨这种在生活与生产中习以为常的,及在西方错误科学理论下的物质结构对人们认识误导的,乃至被忽略了的“切割”这种普通物质作用下包含的另类原理。这是用以太旋涡论下的波流一体概念来理解其以太层次的原理描绘的。

以太论下,万物形态只是以太旋涡叠加后的时空结构。一块石头、一块金属,都只是某种或多种特定的元素原子以太旋涡通过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结合起来的的堆积体,内外皆是以太,只是运动形态的不同,表面反射出特征光波,而被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物质。

一个物体空间内的众多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存在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作用,这两种作用相互取得平衡,从而让整个物体保持空间结构稳定,即在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涡流相冲与相合面上,相互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作用。在这个平衡位置上,以太运动表现为湍流层结构。这个以太湍流层结构分布在整个物体内部空间,很象细胞壁结构,或象一个蜂巢形态。宇宙结构形态的全息性,表现在各个层次,其它如恒星之间,分子之间,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这么一个类似以太湍流层的平衡作用。

当外界一种强力振动传递过来时,如锤子砸石头,或锯子切割木条,或激光切割金属等等,在物体内部空间产生强烈的自表面向内部的波动传递。这波动传递沿路径阻力最小的方向,即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力的平衡位置上传递,从而在传递线程上的不断延伸与扩散,振动波能量分布表达为如树根的形态,或闪电的形态,这仍是全息形态的展现。这是切割时外界振动波在物体空间内部的传递形态描绘。本质上,树根的延伸是在切割土壤,闪电的延伸是在切割空气。

以斧头劈砍木头的物理作用为例,斧刃接触木头表面的瞬间,斧刃的运动受到阻力,斧刃运动后方的斧身重量继续作用在斧刃上,表现为压强与压力传递,而斧刃纵切面是尖三角形态,这个压强与压力传递在这尖三角区域的斧刃空间会汇集与收敛,从而表达为压缩波,直到斧刃的最尖端处。这种压缩波的汇集能量形态与金字塔倒喇叭形态汇集能量形态是一样的。

这种压缩波的作用形态很多,比如当刀剑劈砍时产生的这种压缩波在空气中传递后,就是武侠小说里传说中的剑气;又如长鞭子挥舞后会在尖端产生音爆,也是这种压缩波的能量释放结果。

斧刃最尖端处有最高的压缩波频率与最短的压缩波波长,从而有最高的振动能量,当斧刃接触木头表面的瞬间,这压缩压沿木头空间内部传递与扩散,在斧刃运动线程上有最高的振动强度,这股振动能量导致线程上的木头原子以太旋涡强烈振动,进而强化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以太湍流层强度与厚度。同时,振动波在传递的线程上后到原子以太旋涡的阻挡,产生波的折射与反射,进而形成振动波场涡,这个振动波场涡牵引物质内部空间以太形成无数超微观以太旋涡,整体上表达为以太湍流。于是在振动波的传递线程上,有一条相对原子以太旋涡尺寸是很厚很长,振动能量很强的以太湍流层。

随着后续斧刃压缩波地不断传递,振动波强度加强,以太湍流层厚度与能量强度也加强,与湍流层两边的木头原子以太旋涡产生排斥作用,从而阻断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在木头空间表达为裂缝,从而让斧刃能在裂缝中继续前进,再反复这一裂缝生成—裂缝扩张—斧刃前进—裂缝生成的循环过程,最终木头被劈开,表达为切割作用。

裂缝两表面的原子以太旋涡相互间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被破坏中断之后,在各自表面形成单侧的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作用,同时强烈振动牵引以太在两表面分别形成静电场,表现为排斥作用与热辐射。

这种切割时的振动波在物体内部传递描绘与前面的“射流场涡”的描绘有相似之处,在于两者是同一原理,只是将射流换成刀片、凿子、锯片、激光、高速水流、气焰等其它物质形态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区别。若这种振动波产生的以太湍流层对物体原子以太旋涡的排斥作用不足以克服物体原子以太旋涡之间耦合作用与范德华力,于是切割无效。

建筑工地上有种水泥路面破碎机器,是通过震锤来打水泥地面,最终挖开水泥地形成沟渠,就是本小节描绘原理的直观展现。其它机械切割,水切割,火切割,激光切割,子弹击穿物体,甚至化学的分解反应,细胞的分裂,原子核的分裂,其内在原理皆是如此,区别只在时空尺度、切割形态、切割效率等等方面的不同,核心都是:

强烈振动波在分裂、破坏物体内部的不同尺度以太旋涡时空结构

描绘这个常见的切割现象的原理有何之用?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直观理解万物的一般分裂过程,甚至包括原子核之类的微观粒子的分裂过程,就是这种振动波导致分裂的过程。也可以用各种高频振动波来现实切割目的,比如电,是导体内传递的以太振动波,同样是一种超高频波,由此可用电振动波来切割物体。当下人们已经在用这种电场加载机器固件来作为切割工具了,比如用钼丝为载体的线切割,其实也可以将超高压电场(万伏以上甚至更高)加到其它结构如刀片、锯片上,来提高切割效率。笔者会在“应用篇”用这一原理专门介绍一种全新的切割方式:驻波切割。

以上是普通固体被切割的一般描绘。其它如折、拉、压、吹、摔、撞等等物质作用产生的场景与切割作用的场景有相近的原理分析,这里就不再描绘。

能量、动质量与速度基础概念

现代人们学到的能量概念,最初是由牛顿力学来定义的:“物质对物质作用的功”。而物质对物质作用的功,通过物质运动来实现,即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体现。由这个概念可知,物质领域的任何能量概念,如热能、动能、化学能、原子能、光能等等,都是依附于某种物质运动形态存在而后再表达出来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能量表达方式。同时,物质是客观存在,必有质量,即物质的多少,于是可知,有能量的地方,必存在质量。能量与质量,本质都是物质存在的属性,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体现。

但现代科学并不是如此简单理解质量与能量概念,除了有人提出静质量与动质量之分外,还有人提出“物质由能量构成”的这一本末倒置的说法。质量定义是“物质的多少”,多与少是用来描绘数量的,动与静则是用来描绘运动状态,数量与运动状态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现代科学推崇的质能公式E=mc^2,是讹化质量内涵:用引力质量来代替质量本义来实现的,已经在“质能公式”、“质量与引力质量”小节中解析。

说存在静质量、动质量,其实就是牛头按在马嘴上的表达方式。现代科学推崇的相对论描绘里,人们知道相对论根本无法解释“光子”只有“动质量”的内因是什么,只知道实验中“观察”到“光子”有“动质量”而没有“静质量”。自然由以太存在的确认与光是以太纵波的定性可知,“光子”是一个错误概念,光是以太纵波,波本就没有质量属性,自然也就没有“动质量”这一描绘。所有波都是纵波,纵波在仪器上表达出质量信号,只是波的媒介在平衡位置上振动作用仪器后,产生与质量称重相类似的信号特征而已,而不是波本身存在质量。“光子只有动质量的内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回答意义。其它所谓的“中性粒子”如中子、中微子,也被认为只有动质量,是一样的错误认识。

若再由这些人去定义“物质由能量构成”这一定性描绘下的能量概念,根本无法正常定义。若非要定义,则由这一描绘拓展出“物质由‘物质与物质作用的功’构成”这么一个“本质由属性构成”的逻辑笑话。人们由牛顿力学知道能量概念与定义,又来否定能量的定义,这是自挖理解根基而不知:那你以前学到的能量是什么?

又比如速度这一概念,是某一静止参考系下的运动物体相对原点的距离与时间的矢量计量关系,被爱因斯坦在对光速的解释中,讹化成光相对一切参考系都是恒值,并通过“C=波长*频率=常数”计算公式,在光的频率变化时,人为地将波长调整来适应这条公式,以说明“光速=常数”这一判定是对的。其实,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哪个实验证明光的波长与频率呈负相关变化关系。当人们用这条计算公式来说明光速是常数,是先确定光速是常数,再来解说频率与波长呈负相关关系,而非先有实验观察到波长变化,这也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行为,一点都不科学。

改变质量、能量、速度这些定义的方式,都是讹化质量、能量、速度这些基础概念后,由后牛顿时代的创作者自我诠释的质量、能量、速度描绘,而不是原义上由牛顿力学定义下的质量、能量与速度。这已经不是质量、能量、速度了,而是名称与质量、能量、速度一致的另类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可能连创作者自身都理解与想象不了,于是创作者不得不用牛顿力学下的“质量”、“能量”、“速度”一些词汇来命名这些存在,并美其名曰“对质量、能量、速度的拓展、新发现”,其实是讹化、曲解,由此极大地误导了后来者的思路。

一个理论的基础概念及其定义,是不允许被改变的。一改变,整个理论的大厦就会没有根基。依托于基础概念创建而成,尔后又否定基础概念本义的新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当相对论、量子力学采信牛顿力学的质量、能量、速度概念及其定义,却又提出动质量,及速度相对一切惯性参考系都是常数的光量子等概念,是自挖墙脚而不自知,因此都可归于谬论。

驻波切割与塑造

固体材料的现实加工,如切割、切削、塑形等,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一大类,电锯切割是最常见的机械切割形态之一,其它如线切割、激光切割、水切割、气焰切割等等。这些切割方式各有优缺点,如电锯切割能加工大物体,但会产生大量噪音、粉尘影响人体健康。这里根据物体是元素原子以太旋涡堆积体,原子以太旋涡之间存在涡管相吸耦合结构,及电磁波是以太纵波、标量波是电磁驻波、以太驻波的认识,介绍一种全新的切割与塑造工艺原理:驻波切割与塑造原理。

以标量波的平面分布形态,即电磁驻波面作用在一块1立方米的长方体石头上为例。

电磁驻波的入射以太纵波与反射以太纵波,相互干涉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纵向振动,波节不移动,被称为标量波。这标量波,只存在能量以动能和位能的形式交换储存,如此运动形态,以太纵波的振动能量被禁锢在波源与反射点之间的线程上。

电磁波的能量由频率与强度决定,这种电磁驻波的入射波长在远紫外与X射线之间,或处于远红外线与微波之间时,就能穿透石头,驻波波节之间的以太振动能量,能强烈干扰石头空间里元素原子以太旋涡间的以太涡管相吸运动,在驻波线程上形成强度很高的以太湍流层,从而削弱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同旋异极吸附作用,进而破坏耦合结构,后在驻波面的两侧分别形成异旋同极吸附结构,表现为驻波面所处空间成为石头的裂缝空间,于是石头被切为两半。这里举例说明的驻波切割原理就是:

电磁驻波破坏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同旋异极吸附结构,并产生裂缝,表达为切割。

这种电磁驻波切割技术,可以切割体积以立方米为计量单元的大物体,且没有电锯切割的噪音、粉尘,主要用来切割坚硬但韧性不高的物体,如花岗石、玻璃等等。更具体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仍需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

也可以用声波驻波代替电锯齿轮、线锯细齿来切割低强度结构的物体,如木头、塑料制品,或用次声波驻波来切割液体,具体原理与电磁驻波相类似,就不再描绘。

若将驻波面扩展到整个物体空间,形成驻波体,就可以让整个物体的所有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共价键断裂,并在平衡位置受波运动驱使,同时干扰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范德华力,于是整个固体,就会变得象面团一样柔软,可以用模子加工塑造成所需形状。当驻波消失后,又会恢复固体形态。这就是驻波塑造原理。

现代人在考查埃及金字塔结构时,发现许多大石头是形状各异,但叠加一起后两接触面又能完全契合交接,传说则是在建筑金字塔时,将石头软化再塑造,人们想象不了石头除了高温外还怎么能软化,其实就是这一驻波技术原理的应用。

这种驻波切割与塑造过程,其实就是用驻波能量来代替传统切割塑造工艺中的热、电、光、机械作用等能量形态,来实现加工目的。驻波的本质是能量的波禁锢形态,与粒子是能量的圆周形禁锢形态类似,用途极广,待人们在研究中去发现。

质量与引力质量

质量是物质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这一概念起源于牛顿力学,定义是“物质的多少”,单位是“千克”,是整个西方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概念之一。后经过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诞生出引力质量、惯性质量、动质量、静质量等概念。

质量的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多少”是数量的概念,以某一基础单元为数量1,有多少个基础单元,就有多少个数量,也就是有多大的质量。二是“物质”是同质的概念,即有相同成分或性质的事物,才有多与少的比较判定。若成分不同,就不能用多少来描绘。质量概念,其实是数量概念在物质领域的异化。千克与张、粒、桶、个等等计量单位类似,说一千克物质与说一张纸、一粒米、一桶水、一个人,都是相近理解物质多少的意思。

而所有物质的属性,都是人类意识强加于物质后的描绘,代表物质与意识间的关系,质量也是如此。现实中人们无法确定基本粒子是什么,而作为原子尺度层面的各元素原子在物体内数量巨大,也根本无法数数,因此就无法确定物质的基础单元是怎么回事,就不能描绘一个物体“有多少物质”,也即质量的本义“物质的多少”是没有计量意义的,是一个无现实操作可能的概念。

为解决物质的多少的判定,西方科学界设定一个标准物体在重力场里的受力大小为基础单元,来描绘“一个物体的物质是多少”。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国际千克原器,或某一温度、气压下的1升水。由此规范了计量物质的基础单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方便理解一个物体的物质是多少,即引力质量。引力质量的数据,其实是一个物体与国际千克原器在重力场中受力大小的比例关系。也即,现实中人们测得的质量是千克力的比例倍数,比如说一个物体是5千克,它的意思是“此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的力是国际千克原器或1升标准水在重力场中的所受力的5倍”。

虽然可以通过引力质量来理解物质多少,但这一用引力质量代替质量本义的设定包含一个严重的逻辑问题:受力的大小与物质的多少,并无完全正相关联系。若将受力的大小=物质的多少,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错误,比如不是同一元素原子构成,但引力质量相等的物体,其实是不是能说两者含有相同的物质(以太);又如“阿尔法散射实验批判”小节提到的力与质量的逻辑错误导致了原子结构的错误定性,并误导整个现代科学理论体系。

比如上面这一5千克物体的例子中,这5千克物体内所含的物质多少,是否刚好是国际千克原器、1升标准水所含的物质(以太)数量的5倍之多,则完全不可知,自然,人们只能相信或当成就是5倍之多。日常中这样用一般不会用问题,但若物体重量过大,还是有影响的,比如一箱货物在靠近高纬度的地方称重,会比靠近赤道的地方称重,会有明显的可观察的略大的偏差,若将这种偏差认为是货物的物质损失就会错了。

由此也可知,现实科学界中代入各种与质量相关的物理公式中计数的质量,是力的大小,而非物质的多少,无论是F=ma中的质量,还是E=mc^2中的质量均是如此。这也是质能公式得以成立的内因。

而引力是以太旋涡的向心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各自包含的微观以太旋涡的角速度、角动量、半径距离相关,唯独与以太旋涡中含有多少物质(以太)无绝对正相关。引力质量,在地球表面环境里,表现为一个微观以太旋涡堆积体(物体)在一个大以太旋涡(地球)中的向心力大小。因此引力质量与双方以太旋涡的角速度、角运动、半径距离有关。

与“质量”概念正相关的是物体的“密度”概念,密度是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现实中人们用的质量数据,其实是物体在地球上的所受引力大小,于是可知密度是一个物体内部单位空间内的以太旋涡的角速度、角动量大小的体现,也即:

密度是单位空间里以太运动的量

这也是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大,同时蕴含的能量高的内因。

碟形空间飞行器

可控核聚变实现,可以让人类文明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但要想进入星际文明时代,还必须有能自由穿梭于宇空的交通工具。就如火车发明的重要性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若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一种更高效便利的交通工具让人类穿梭于地面与太空,仍只是沿用火箭通过燃烧化学燃料这种高耗低效的运输手段穿越太空,那这个工业革命也是会显得暗淡无光。因此,这里介绍一种全新运动模式下的空间飞行器原理,以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星际交通工具的制造指导思想:碟形空间飞行器。

碟形空间飞行器,即简称的飞碟,在科幻片里被描绘为外星人或未来人类穿梭于宇宙空间的便利交通工具,是人类向往的一种高效高速低耗低污染的星际旅行方式。也在日常中报道有人类发现过疑似外星飞碟光临地球,只是人们对这种碟形结构的飞行器的运转模式不明就里,于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一未来科技。这里用以太论来解析这种飞行器的运转原理,由此人类将能摆脱地球万有引力的禁锢,实现自由遨游星空的梦想。

这种飞行器所依赖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超导技术、可控核聚变。其它的如现代飞机要用到的各种技术如设计、控制、信息处理、光学等等,都是需要的,就不例举。所有技术依托的原理,都是《广义时空论附录上·万物意志篇》纠正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后的解析认识。

这里介绍的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包括构架技术原理与运动技术原理。运动技术原理又包括悬浮技术原理,平动技术原理,升降技术原理。其它如材料合金、内部线路布局、电脑控制等等技术则不会讲,在于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广泛地在现代航空器上应用,直接参照就可以了。同时,这些原理都是简略描述,更齐全更实用的技术细则需在实践中完善,并不是这里可以表述的。

这里,可以先用一句话来概括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就是:

碟形空间飞行器在空泡状态下的曲直动量转换。

构架原理

碟形空间飞行器的硬件构架,就如飞机有机身机翼发动机等构件,碟形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构件包括碟壳,动力源,动力飞轮,骨架,平衡飞轮,门,动量阻断器。

碟壳:即飞碟的外壳,起到提供活动、容纳场所与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是一个偏平碟状的圆形结构,是“飞碟”这一称呼的源由。碟壳由强合金材料构成,上布满超导线网。

动力源:即飞碟的心脏,是一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为整个碟体直接提供电力,用来驱动碟体与其它照明、通讯等等能源之用。

动力飞轮:分上下两片,同轴旋转,方向相反。能将动力源提供的电力转换成正反角动量,也即曲动量。具体旋转驱动方式与日常中的电动机驱动方式相近。

八相骨架:是作为飞碟的龙骨支撑之用,主体是八个相位的双层相互联结的“米”字型框架结构。

平衡飞轮:也分上下两片,同轴旋转方向相反,用来平衡动力飞轮的角动量的。动力飞轮虽是上下对称,同轴旋转方向相反,角动量大小基本相同,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偏差,会导致整个碟体旋转,于是用平衡飞轮来平衡这种偏差,可以让整个碟体稳定不旋转。同时,平衡飞轮用来控制碟体侧向偏转,可以斜角飞行。

门:出入碟体与外界的通道,分上下两个口,处在碟体中心的两侧壳端。

动量阻断器:固定在骨架上,连接着骨架与上下飞轮,用来阻断动力飞轮的曲动量与碟体的直动量,可以将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或将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这是碟体能前进、停止、转弯的关键装置。动量阻断器分开启与闭合两种状态,开启状态即为不与动力飞轮产生力的作用,闭合状态即为与动力飞轮产生力的作用,作用有点象刹车片。

悬浮原理

当下人们发明的飘升机,可以在空气或真空环境上下飘升,可以悬浮在空中,碟形空间飞行器,应用的就是这一技术发现与原理。这是通过碟壳上下表面布满方向各异的超导线网来实现的。

当碟壳表面的超导线网通上交变电流以后,产生次生以太旋涡,即强磁场。由于导线方向不同与电流方向、强度变化,导线的磁场间相互之间会排斥,也即以太涡流相冲作用,从而在碟体周边空间形成以太湍流层。碟体与周边空域形成一个以碟体为中心,由以太湍流层环绕包裹的时空气泡结构。这个时空气泡的外沿,是碟体以太湍流层与星球以太旋涡、星球表面以太湍流层的力的作用平衡处。

就如空气气泡由于密度小在水里会上升,或人们知道在离心机溶液里,密度比溶液小的物质会出现离心现象而远离中心,这个由碟体与以太湍流层构成的时空气泡,整体密度可以比星球空间的以太旋涡密度小,于是就能飘起来,通过控制碟壳表面的超导线网里的电流,就可以控制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上下飘浮、或悬浮状态。

这个以太湍流层,强度升高后,能够偏折光线、吸收电磁微波,于是可以让整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可见光隐身状态,或不被雷达探测。

碟形空间飞行器悬浮原理描述为一句话就是:

在碟体表面带上超高振荡磁场,形成时空气泡,从而让飞碟飘升与悬浮

移动原理

这里先将碟体八相骨架的八个相位标记为八个符号:

乾、巽、坎、艮、坤、震、离、兑

当然也可以用A、B、C、D或东、南、西、北等等方式表示。因为这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原理是太极八卦图的具像应用,所以采取八卦名称来标记。八相骨架分上下两层,有两组共十六个相位:上乾位、下乾位、上巽位、下巽位、上坎位、下坎位、上艮位、下艮位、上坤位、下坤位、上震位、下震位、上离位、下离位、上兑位、下兑位。

碟形空间飞行器在地表空间或宇宙空间里飞行,运动有加速、减速、转向、上升、下降、斜飞等等状态。这些运动状态,是通过上下飞轮来提供曲动量,再通过控制动量阻断器,将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及将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最后通过控制平衡飞轮来调整姿态,来实现改变的。这种曲直动量相互转换,一点都不违背动量守恒原理及角动量守恒原理。人们不能发现疑似外星来客的飞碟的运动模式,就在于忽略了动量守恒原理其实还有第三种形式:曲直动量守恒。

上下飞轮,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产生的电力驱动下,产生超高速旋转。两飞轮结构一致,同轴旋转,旋转方向互为顺逆,角动量大小基本相同。下面以上飞轮逆旋,下飞轮顺旋为例说明运动原理。

1、加速运动

加速运动即静止、低速向运动、高速转变。以沿离位方向移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悬停状态,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乾位动量阻断器闭合,对上飞轮产生一个阻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的坤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对下飞轮产生一个阻力。如此,上飞轮会将部分角动量传递给动量阻断器,会在骨架上乾位产生离位指向的推进力;下飞轮也会将部分角动量传递给动量阻断器,会在骨架下坤位也产生离位指向的推进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离位方向的推进合力,于是碟体向离位方向加速运动。

同时,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闭合的两个动量阻断器对上下飞轮在上乾位与下坤位分别产生坎位方向的阻力,与飞轮在这两个相位的切向速度方向相反,于是对上下飞轮都产生减速旋转作用。

这就是曲动量转换为直动量的原理。

2、减速运动

减速运动,即高速、运动向低速、静止转变。以离位运动方向的减速运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高速直线飞行状态,方向为离相位指向,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坤位动量阻断器闭合,会在八相骨架上坤位处产生一个坎位方向的阻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乾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会在八相骨架下乾位处也产生一个坎位方向的阻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坎位方向的阻进合力,于是碟体在离位方向产生减速运动。

同时,上下飞轮轴的离位方向直行速度与碟体同步减速,于是在惯性作用下,上乾位飞轮直切动量沿上飞轮逆旋圆周,逐渐转换为上飞轮角动量;下坤位飞轮直切动量沿下飞轮顺旋圆周,也逐渐转换为下飞轮的角动量,于是上下飞轮都产生加速旋转作用。

这就是直动量转换为曲动量的原理。

3、转向运动

转向向运动,即运动改变方向。以离位运动方向的转向运动为例,碟形空间飞行器处于高速直线飞行状态,方向为离相位指向,上飞轮与下飞轮互为顺逆高速转动,上下门均闭合,动量阻断器处于开启状态。上飞轮侧骨架的兑位动量阻断器闭合,在八相骨架上兑位处产生一个震位方向的偏向力;同时,下飞轮侧骨架艮位动量阻断器也闭合,在八相骨架下艮位处也产生一个震位方向的偏向力。如此,两个飞轮对碟体产生震位方向的偏向合力,于是碟体从原离位方向改为沿震位方向运动。

同时,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闭合的两个动量阻断器会对上下飞轮在上兑位与下艮位分别产生巽位方向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对上下飞轮产生加速还是减速旋转作用,由闭合转向瞬间的碟体运动速度与闭合时的作用力大小等因素决定,一般理解是离位方向的直动量转化为上下飞轮的曲动量,而上下飞轮的部分曲动量转换为震位方向的直动量。

这就是直动量与曲动量相互转换的原理。

其它对称相位的动量阻断器闭合也是一样运作原理,于是就可以控制碟形空间飞行器向八个相位的方向上前行或转向。这种转向会产生“Z”字形的运动轨迹,而不是当下飞机通过尾舵偏转下的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再通过不同相位动量阻继器的开闭,可以让飞碟在空中产生前进、骤停、折向、反向等等运动状态的改变。

曲直动量转换也是无工质推进技术的核心表述

4、升降运动

虽然通过飘升机方式除了可以悬浮在空中之外,还可向上飘升与往下降落,但这种上升与下降仅依赖星球重力与碟体浮力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速度太低,二是自主性太差,因此这里提供另一种主动式上升与下降运动模式,这是通过控制上下门开启与闭合来实现的。

在星球表面上空飞行的碟形空间飞行器,若打算上升,让碟体的上门处于开启状态,下门处于闭合状态,由于碟体内部有上下飞轮在高速旋转,会让碟体内部空间的以太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向,当上门开启下门闭合,碟体周边空间的以太会从上门被吸入碟体,后从碟体圆周面排出,这一过程会在碟体中心上方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让碟体快速上升。

同样,在星球表面上空飞行的碟形空间飞行器,若打算下降,让碟体的下门处于开启状态,上门处于闭合状态,如此,碟体周边空间的以太会从下门被吸入碟体,后从碟体圆周面排出,这一过程会在碟体中心下方产生向下的吸力,从而让碟体快速下降。

无论上升还是下降,被吸入的以太流会在碟体中心外围的上方或下方形成如龙卷风般的以太涡旋,若在空气中,会牵引空气形成小型龙卷风。

5、斜飞运动

斜飞运动,即碟形空间飞行器轴侧向飞行,这是通过控制平衡飞轮的偏向角度来达到整个碟体侧向偏转的形态,由于简单,就不说明。

太极八卦图,是一个碟形空间飞行器结构原理图:

太极形象,是高速旋转的上下飞轮构架;八卦形象,是八个相位的骨架结构。太极形象,也是碟形空间飞行器的整体构架;八卦形象,也是这个碟形空间飞行器周边空间的以太振动状态描绘,即以太湍流的运动形象。

磁铁·钢结构考查

曾在“电”章节的“磁铁磁场成因”提到磁铁内部存在环形电流振动,进而让磁铁产生磁场。这里考查磁铁的内部结构,以说明能产生环形电流振动的原因,以低碳含量的碳-铁合金,即碳素钢作为磁铁时为例,同时来说明钢的特性成因。本小节里提到的“钢”,若无特别说明,都指这种碳-铁合金。

在冶炼碳素钢的工艺过程中,碳的含量减少,铁的纯度提高,形成碳钢,工业用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为0.05%~1.35%。

通过上面“金钢石与石墨等的结构考查”小节可知,碳元素原子以太旋涡可以形成高强度的空间结构如金钢石,也可以形成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细微空间结构。而碳素钢的冶炼工艺之一,是常压下的温度处于铁的熔点与碳的熔点之间,已知的铁的熔点是1538摄氏度,碳的熔点是3500摄氏度。如此温度下,铁原子以太旋涡间的共价键完全断裂,即同旋异极吸附结构完全解体,成为流体,即铁水,而碳原子以太旋涡间的共价键处于半断与不断之间,即有的断,有的不断,大颗粒的易断,小颗粒的难断,等等,结果导致就是不停的有微小碳颗粒化为杂质析出,从而让铁的纯度提高,同时,剩余碳成分在铁水中的颗粒结构是越发小。当铁水冷却并将碳的含量控制在0.05%~1.35%形成钢之后,附带的效果之一是,这些碳原子以太旋涡构成的颗粒,会以短链闭合的结构形态存在,也即富勒烯结构,存在于铁空间里。富勒烯的新结构认识在“金钢石与石墨等的结构考查”小节中描述。

由这钢的富勒烯-铁原子以太旋涡新结构认识可以分析钢的一些特殊性质:

磁铁磁化作用

一块普通的碳-铁合金,也即碳素钢块空间内,存在极大数量的富勒烯,富勒烯是碳原子以太旋涡短链闭合结构,由于碳原子以太旋涡在富勒烯空间结构里仍是同旋异极吸附下的有序排列,如此有序排列让一个富勒烯周边空间的以太运动形态,与一个原子以太旋涡相近,导致富勒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强次生以太旋涡,并由次生以太旋涡产生迈尔效应,即自转运动。这个富勒烯的自转运动,会带动次生以太旋涡切割周边空间的铁原子以太旋涡链,形成环形电流,就如发电机的转子磁铁切割线圈形成电流一般。这环形电流导致铁原子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振动产生原子间以太的呼吸效应,在富勒烯周边空域表现为极微小磁场,这就是磁铸成因,也是经典物理学中“分子电流”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

在没有外来磁场影响时,这些富勒烯相互之间的自转方向与轴方向是处于整体无序局部有序的状态,使钢块空间内部产生的众多极微小磁场相互干扰削弱,整体上对外界不表现出磁性影响或只具有弱磁性。

当有外来磁场加于钢块之上,外来磁场对钢块空间的部分富勒烯次生以太旋涡产生轴纠正与偏向作用,如同地球磁场对磁针的偏向,于是整个钢块内的环形电流的杂乱无章状态过渡到顺逆同向状态,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磁场,这就是磁化过程。

外来强磁场能产生更多的富勒烯次生以太旋涡的轴纠正与偏向作用,于是强磁场磁化过的钢所带的磁场比弱磁场磁化过的钢所带的磁场要相对强。而一块钢空间内的富勒烯数量终归是有限,当绝对大部分的富勒烯都被外来强磁场轴纠正为轴同向,那么加强外来磁场就不能继续产生富勒烯轴纠正作用,于是被磁化后的磁铁有一个限定的最大磁场,而不是随外来强磁场的强度不断提高而无限提高。而给已经磁化过的钢块升高温度会出现消磁作用,就在于温度升高会提升富勒烯次生以太旋涡及铁原子以太旋涡的无序热运动,进面导致整体轴指向混乱,及环形电流中断。

钢的韧性

纯铁很软,是有延展性很高的另一种说法。这说明铁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两种吸附作用相当,而常温下没有表现出液体形态,说明同旋异极吸附作用略大于异旋同极吸附作用,从而出现这种很软的固体特性。

当铁中加入微量的碳,经过冶金工艺,变成韧性与强度很高的钢,在于这些碳成分以富勒烯的结构存在钢的空间,会应富勒烯的特性而让整体钢结构在宏观上展现特定物理状态:富勒烯有相对稳定的次生以太旋涡,众多富勒烯存在于铁空间里,这些次生以太旋涡会相互产生范德华力作用,并且次生以太旋涡间还产生涡轴方向的吸引作用,在铁水逐渐冷却过程中形成同旋异极吸附结构,这是大分子层次的以太旋涡涡管相吸与耦合结构。如此众富勒烯分布在钢空间里,是一个立方网状联结结构,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从而让钢结构表现出很高的韧性与强度。

也即富勒烯之间的相吸作用,与碳原子间的相吸作用类似,只是相吸强度相对金刚石要弱很多,但这种立网相吸联结作用,仍能极大加强钢的结构强度,让钢空间的铁原子以太旋涡不再轻易产生相对位移,表现出高强度高韧性。

奥氏体

奥氏体(Austenite)是“钢铁的一种层片状的显微组织,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也称为沃斯田铁或ɣ-Fe。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这里引用的奥氏体概念,是实验中观察到的钢铁特定组织概念,而西方科学界关于奥氏体的成因解释则是错的。

每一个奥氏结晶体内部有一个晶核,这个晶核就是富勒烯,即碳原子以太旋涡短链闭合结构体。富勒烯存在于铁的空间,会因富勒烯与周边铁原子以太旋涡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导致两者合金-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奥氏体只是这种关系的具体展现之一。

当温度升高到912°C至1394°C之间时,铁素体会变成奥氏体。在于钢处于这种温度时,其内部众多富勒烯的次生以太旋涡之间通过涡管相吸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被内生场涡破坏,众富勒烯之间的纵向联系中断,形成双富勒烯以太旋涡的耦合结构:异旋同极吸附结构。如此双富勒烯内部的振动力场因方向相反而减弱,导致不能再产生环形振动电流使得磁性消失之外,还导致整个钢空间结构强度由于缺少立体网状结构的支撑而被削弱,从而表现出韧性减弱与可塑性变好,在实验室发现就是“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

由于西方科学界的所有材料描绘都是以经典原子模型为构建基础的,因此所有通过“电子”、“原子核”概念来描绘材料的物理特性的理论,都是错误的理论,比如用来解说顺磁性的“电子磁矩”、“成对电子”这种概念只是凭空想象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

材料与磁场的关系描绘过于庞杂,这里只略用碳素钢来略说明,其它的复杂描绘,都是以单个、多个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的范德华力与共价键为基础来建立的有序或无序的关系描绘。

西方科学理论体系错误基础的总结

所有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创建者依据自身对宇宙事件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现象的内涵、内在机制描绘。而这种描绘,是建立在创建者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基础之上的。有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再配以严谨的逻辑论证与充分的文字、数学言语表述,就可以构建出一套和乎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让人类能方便认识宇宙,解决自身的生存生活问题。这里简略对比西方科学理论所依赖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与东方易道思想下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的区别,以让读者对西方科学理论体系的错误基础所在有一个感性认识:

一、物质观对比

西方科学物质观:物质是真实存在的,所见物体即为所知物质,物体是客观并独立于意识的。物体有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东方易道物质观: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观察可能。人们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的时空结构通过光与影投射在意识里的影像反构,是一种像,是一种感觉。物体并不客观,是由意识描绘才有万物概念,并由此存在物体的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此物之成,源于彼物之坏;此物之住,源于彼物之空;期间唯(物)质不变,变的是宇宙事件投射在意识的幻像。运动及状态改变是物质的常态,静止与匀速是意识错觉。

二、时空观对比

西方科学时空观: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万物在时间与空间构成的框架体系中运动。时间与空间还能揉合成一个叫“时空”的存在。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时空是四维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绝对的(牛顿力学),或是相对的(相对论)。

东方易道时空观:时间与空间,都是物质变化在意识里投射后的影像反构,是一种主观存在,是一种幻觉。离开物质,时间与空间是无源之水;离开意识描绘,时间与空间立马消失。维度也是由意识构建与确认,也是一种主观存在。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或相对性,都由意识自主定义与描绘。

三、宇宙观对比

西方科学宇宙观:宇宙由万物与真空构成,真空与物体对立,有物质的地方没有真空,有真空的地方没有物质。

东方易道宇宙观:宇宙是物质性,真空也充满物质,真空是物质的一种表达形态。

如此考查西方科学理论体系所依赖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基础,可以发现其整个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都是错的。由此投入再多的精力,基本是在做着事倍功半的研究,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社会资源被无畏无知地浪费,也让后续众科学研究者走入探索迷宫而不能有相应收获。这也是当下人类急需解决的可控核聚变不能取得顺利进展的根源,也是不得不依赖火箭这种高耗低效的手段去开拓太空的事因,让人类困陷于地球这个小小的蓝星之上,倍受资源与能源缺乏的煎熬。也是其它如高强度材料发现、癌症等病症治疗等出现解决困难的源头。人类所有物质科学技术领域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西方科学下的错误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这一基础之上。

西方科学理论自牛顿创建力学之后,不断发展到当下的量子力学,时间悠远,体系复杂,内容庞大,学科众多,门类齐全,数学公式、精密仪器一应具备,让初学者眼花缭乱,望而生畏,让进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更由于西方科学界稍稍领先的物质技术,导致许多国人迷信西方科学理论,崇拜西方科学权威,将西方技术的成功当成西方科学理论的正确,而无视这些理论中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的表述,进而唯西方科学理论马首是瞻,不敢越雷池半步,自觉地充当阻碍科学进步的卫道士,对于国人的各创新理论,动则冠以伪科学、民科来全盘否定,成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科学界典范。

由此可知整个西方科学理论体系,看如繁花似锦,内容充分,实则大而无当,除了肯定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及拓展的宏观力学应用的科学性之外,可以否定整个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主体:只需保留一些物质现象概念,各实验现象描绘与实验数据,及经验中发现的一些规律、定律、计量公式,而实验现象与物质概念背后的内涵解释、内在机制阐述、相关理论拓展,及建立在错误定性上的理论的数学公式构架,均可以抛弃。由此作者提出物理学五个公设,作为各创新物理前沿理论的检验标准。

超导材料结构

超导原理是无损耗振动能量的传递。

因此只需将超导体的形态构建出无损耗形态即可。而损耗的能量主要是侧向振动能量,也即电流作为以太纵波在导体内传递时,受原子热运动的影响,会在导体空间形成场涡,场涡牵引导体空间的以太形成以太湍流,这个以太湍流对电振动纵波产生干扰,宏观上表现为电振动能量转化为原子的热振动,即电能损耗。于是超导材料的构架,就是想方设法减少侧向振动能量损失即可,这是通过PN结的构架来实现的。

PN结存在以太湍流层,其振动力场方向由P区指向N区。当P区与N区如夹心饼干一般叠加时,电流e在N区包裹的导线上流动,其侧向振动能量由于受以太湍流层的制约,而不能向P区扩散,于是侧向振动能量被约束在N区之内并向前传递。当P区与N区都尽可能的狭窄,电流e在这个狭窄通道内的侧向振动能量耗损就越发小,最终表现为超导,这就是超导材料结构原理。

这个超导材料的PN构架形态,与封闭的高速公路能开最快的车原理一样,也与光纤的更细微玻璃纤维的制造原理一样,都是侧向干扰被屏蔽,而让向前运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无数PN构架的叠加,在横切面上看,就是一网格状结构形态,人们在实验室发现超导材料横切面是网格状的结构形态,就是这一原理的证明之一。

太极八卦图,也是超导材料的结构原理图:

太极形象,代表超导体内部电振动能量以螺旋单向运动的横切面形态;黑白子形象,代表导体内承载电振动能量的原子以太旋涡;八卦形象,代表导体的外层包衣原子的PN结侧向振动能量屏蔽构架。

可控核聚变原理

在“起子·可控核聚变”章节中曾用经典物理知识来描绘可控核聚变的原理:用旋涡运动来约束粒子,同时提高旋涡角速度,让粒子间的电荷斥力不能支持粒子向心力,从而产生核聚变。这里用以太旋涡理论认识,在这一表述中加入以太旋涡结构来完整描绘这一运转过程,读者可以结合“起子·可控核聚变”章节一起来理解。

粒子空间就是以太空间,粒子就是微观以太旋涡,粒子作旋涡运动,其实是在大以太旋涡作漂移运动,由此离心机原理得以显现。可控核聚变原理的技术构架,其实就是一个超高速离心机:参与聚变的轻核粒子如氘、氚等离子作为重物质在以太溶液的旋涡空间里向涡心汇集,并应旋涡角速度的不断提升而更紧密地相互接近与靠拢,进而能克服电荷斥力,最终轻核粒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到劳逊判据所需的距离而产生核聚变,这就是以太旋涡理论下的可控核聚变原理的简略描述。

磁场就是以太旋涡的力场梯度分布。

这个全新的可控核聚变构架形式,是通过以太旋涡汇集等离子来实现。在这个构架里,就没有当下科学界正在实验的托克马克装置不可解决的内壁腐蚀问题。

在这里构架里,参与聚变的轻核氘氚等离子的运动形态,是轻核一边是向以太旋涡中心汇集,一边是在以太涡流上漂移,其运动形态就是如银河旋臂上的恒星轨迹一样向内收敛,这也是一个普通离心机溶液内的重物质汇集时的运动轨迹形态。这个等离子涡盘,也是银河系的微缩版。

轻核聚变时的能量释放形态,主要是通过两极涡轴通道以辐射形式逸出。在两极外侧放上辐射能量接收装置,通过光电效应,就可将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来直接利用。这种两极能量辐射形态,仍与星系的两极辐射,或行星的极光,或原子内核的γ射线的辐射形态是一致的。

太极八卦图,是一个星际文明通用的可控核聚变原理结构图:

太极形象,代表以太旋涡;黑白子形象,代表参与聚变的正反轻元素粒子;八卦形象,代表以太旋涡发生器的构架。以太旋涡发生器产生以太旋涡,从而让轻元素粒子聚合成重元素粒子并释放出被禁锢的运动,即核聚变。

同时,太极八卦图的太极形象,也代表核聚变构架中间的等离子涡盘;黑白子形象,也代表两极涡轴辐射通道的投影;八卦形象,也代表核聚变时等离子体旋涡整体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的形态

力·物质作用的实质

力的定义,在牛顿力学中,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牛顿力学作为西方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广为普及,“力”这一基础概念更是深入人心。

有力被检测到的地方,必有物质存在,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关系。当人们使用仪器得到物质信号特征,表明有力作用在仪器上,且力的源头必有物质存在。但对于物质作用,人们一般通过两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空间位移变化或弹性形变来感知这种作用形态,其它物质信号特征均是这种空间位移变化或弹性形变的复杂或特殊形态。

然而,空间只是物质切割光与影的感官反应,时间只是运动的量度,借物质与物质接触后产生的空间形态在时间上的光影变化来抽象出力的概念,虽然可以直观看到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形态,但如此结果只停留在光影的感官描绘上,得到的只是物体与物体的表象描绘,而非物体内部实质形态描绘,同时还让许多人忘了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有另一个物体作用于其上让其改变,而非一个绝对的超然的“力”让其改变运动状态。

自然,人的意识只能借助光影构成的表象来理解物质实质,这是意识被五感约束后理解宇宙的无奈,因此这里仍用一种表象来解析这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只是更深一层次:以太层次的描绘而非物体层次的描绘,以更接近物体与物体作用时的具体形态。

由“运动成因·御波而行”小节可知,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运动的内因,是内部空间的以太纵波在改变物体的空间位移,同时场涡融合在改变物体的方向状态,从而分别在意识中产生直行运动与周行运动的感觉。

以一个直行运动物体作用于一个静止物体为例:

当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运动物体内部的纵波会传递到两物体的接触面,从而在静止物体的接触面上产生弹性形变,这一弹性形变在静止物体内部产生纵波传递,是为入射波,这也是一个波扩散的过程,进而纵波推动整个静止物体沿波的线程方向前进,在宏观上表达为静止物体状态由静止向运动转变,且速度加快。纵波从静止物体的输入面传递到另一面的时间,物体的状态整体表达出惯性现象,而这传递时间,也是惯性持续时间。

同时,静止物体的接触面的弹性形变后,会反作用于运动物体的接触面,在运动物体内部表现为反向波动,即为反射波。

这一反射波,由于承载的媒介是物体空间的原子以太旋涡与以太,因此与运动物体内部的原纵波有相同频率,从而产生驻波作用。这一驻波作用牵引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移,在宏观上表达为运动物体速度减慢。

如此静止物体在入射波作用下速度增加,运动物体在驻波作用下速度减慢。当最终两个物体速度一致,于是两个物体表达为同一运动速度,纵波承载两物体继续运动。当运动物体在驻波作用下速度减慢到小于静止物体的增加速度,宏观上表现为运动物体被静止物体反弹。

如此,就不用抽象的“力”与“质点”概念建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是用“波动传递”来直观展现有空间体积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让人更容易理解物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形态。

下一小节:势的原理初探<<<<<<

运动成因·御波而行

在“牛顿第一定律之修正”小节中,修正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由于不同时空尺度下圆周运动的存在,客观世界的万物随时处于运动状态改变中,不存在匀速直线运动与静止这么一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与静止是意识相对于物体时的关系,是一种感觉。虽然如此,由于牛顿定律构建的模型是理想模型,如有质量没有体积的质点,没有摩擦力及其它外力影响的环境等等,并由牛顿第一定律描绘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因此可以问:若一个物体处于这么一个理想世界里,也即一个物体在没有圆周运动的时空环境下,没有外力改变其状态时,以太旋涡理论下又是如何描绘这个物体的状态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先构建一个普通的理想实验:

观察者:定义所有实验状态
环境:平直以太空间,即这空间里的以太不处于旋涡之中,也不流动,如空气一般静止,这状态由观察者定义
物体:质量为m,初始速度为0,有一定空间体积V
外力:F,
作用时间:t

如此,按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物体会获得速度V=at。按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这个物体在外力撤消之后,将会一直保持速度V。显然,牛顿并没有解释这个物体会一直保持这一速度V的原因,只是通过客观世界中地表环境的局部空间里,粗略地用实验现象来证明,这是在用表象来证明这一定律,其实并没有证明。这里面的逻辑是:我描绘“物体将会一直保持速度V”,你也看到“物体的确一直保持速度V”,于是我的定律是对的。

问:牛顿力学下,物体一直保持速度V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是用惯性来解释:由于存在惯性,于是物体一直保持速度V。而问惯性成因是什么?惯性为何会导致物体保持速度V而不是以其它运动状态来前进?对此,牛顿及西方科学界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只是相信牛顿第一定律成立,也止于相信而已,这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说“物理只研究物体是这样的,不研究物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其实是逃避的方式。物理研究,不止要发现物体“是这样的”,还必须理解物体“为什么是这样的”,才叫知根知底,方为物理:物之道理。

问一:以太旋涡理论下又是如何解析这个外力F撤消时,物体获得V之后的状态?

曾在“惯性成因”小节里以太旋涡理论下的物体惯性成因,在于一个物体内部存在一个内生大场涡。这是物体内部原子以太旋涡之间由于热运动而产生相互间的波传递,进而转化融合成为一个内生大场涡。这个内生大场涡时空尺度以下,有无数不同时空尺度的小场涡、微场涡在内生大场涡的轨道上流转,这一场景在“圆满状态”小节中描绘过,将会在第十五章节“统一场论”中继续说明其运动形态。

当一个外力F作用在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上,经过时间t后撤消,物体获得速度V,这一过程中,外力在物体内部空间整体产生一个场涡,是为外生场涡,局部表现为波动或微场涡。如此,在物体内部,就存在两个不同状态的场涡:内生场涡,与外生场涡。当外力撤消后,这个外生场涡,并不是凭空消失,而是会存在物体内部空间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物体内部的物质结构、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及环境空间的以太运动状态等。

由于两个场涡的状态是不一致的,都有各自牵引以太按自身场涡轨迹流动的趋向,对于同一空间点的以太共同牵引,就会产生相互力的对抗。在牛顿力学的受力分析的实验构架中,外生场涡一般是无源场涡,即外力作用只持续一段有限时间。外力撤销后,随着场涡间的对抗持续,外生场涡强度最终会减弱为0,其携带的能量与内生场涡融为一体,如此物体内部空间,存在外生场涡与内生场涡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

问二:那又如何来描绘这一外生场涡与内生场涡之间的具体融合过程?

这两个问题是同一力F作用并撤消后,对物体作用影响的不同场景描绘与解释。这里可以构建另一个牛顿力学实验构架,来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

观察者:定义所有实验状态
环境:平直以太空间,即这空间里的以太不处于旋涡之中,也不流动,如空气一般静止,这状态由观察者定义
小球A:质量为m,初始速度为0,有一定空间体积V
小球B:质量为m,初始速度为0,有与A一样的空间体积V
A与B之间,通过一条弹簧来连接固定并连接,弹簧质量是0
外力:F,
作用时间:t

外力F作用在小球A上,小球A就会向前运动,并压缩弹簧形成弹性势能,尔后弹性势能传递到小球B,于是小球B也开始运动。经过作用距离S后外力F撤消,于是小球A与小球B及中间的弹簧,获得速度V,及弹性势能E0。

在外力F撤消后,弹簧由于没有外力与加速度的影响,会有向两边扩张的趋向,表现为对小球A产生阻碍作用,对小球B产生推进作用,于是弹性势能转换为小球A与小球B的动能与负动能,直到弹性势能为0,表现为小球A速度减至最低Va1,小球B速度增至最高Vb1,有:

Vb1 > V > Va1

由于小球B速度大于小球A,于是小球A与小球B的距离增加,导致弹簧被拉长,小球B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弹簧弹性势能,并有向中心收缩趋向,作用在小球A上,表现为小球A速度增至最高Aa2,小球B速度减至最低Vb2,有

Vb2 < V < Va2

如此,由这两个小球及弹簧构成的运动实验构架里,在外力撤消后小球A与小球B的速度状态与弹簧势能的作用形态是:

小球A速度在Va1-V-Va2之间来回摆动
小球B速度在Vb1-V-Vb2之间来回摆动
弹簧势能在-max(E0)-0-max(E0)之间来回摆动

设一个反复周期是4⊿t,于是可以看到整个A、B双球结构,是以4⊿t为周期的A球向前通过弹簧推动B球,B球向前通过弹簧拉动A球的一舒一缩的前进过程,同时弹簧一舒一缩表达为波动。

将这小球A与小球B换成两个相互处于耦合状态的原子以太旋涡,两个原子以太旋涡整体构成一个分子以太旋涡,有受外力并撤消后,则有相同的场景分析。其中涡管相吸下的耦合结构及范德华力的吸引与排斥作用与弹簧的伸缩有类似的作用形态:处于一舒一缩的状态,一个作用周期是4⊿t。

而一个普通物体,是由无数的原子以太旋涡通过耦合结构与范德华力相互结合在一起,是无数分子以太旋涡的堆积体,当这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局部的原子以太旋涡耦合结构会有与小球A与小球B通过弹簧连接时的速度状态与弹性势能形态,这个速度状态与势能形态,在物体整体上,表现为在物体空间里的运动线程上的来回波动。

如此,一个物体运动在外力撤消后,在原子时空尺度,借助共价键与范德华力的链接,是前端的原子以太旋涡牵引后端的原子以太旋涡向前运动,后端的原子以太旋涡推动前端的原子以太旋涡向前运动,如此反复,在宏观上就表达为整个物体一直向前运动。这一牵引-推动的反复过程,表达为物体内部的纵波传递,在宏观上就表达为整个物体是在纵波作用下漂移运动,这就是御波而行。

而原子以太旋涡只是原子时空尺度的以太运动描绘,上面这一牵引-推动的反复过程在其它时空尺度都是相同的原理描绘,这一纵波形态描绘可以扩展到以太层次,也即以太纵波牵引物体作出运动,这就是运动成因。如此分析也可知运动,是外力所致———相对物体而言,物体空间的以太波动牵引作用就是外力,于是又回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这一观点最早由亚里斯多德提出,后经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的不断实验与论证,最终被推翻,形成当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一直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的物理描绘。而由以上论述可知,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其实是正确的,后面几人的实验与论证,或是建立在非以太观上而从没认识到以太这一实验因素,或如笛卡尔这般未将以太作为重要因素纳入运动体系中来考查实验结果,都导致其实验与论证出错。当然,由于亚里斯多德的这一观点过于久远,是否建立在以太观上无可考查,其实验与论证的过程未必与本书作者一致,因此与作者“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内涵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运动物体(固体)的波流一体形态描绘。

由以上描绘也可知:纵波速度v=物体速度V

现实生活中,人的左右脚反复交换跨步推进人向前行,这是一个波动推进人体运动的例子,又如汽车的四轮子周期性旋转推进汽车前行,也是一个波动推进车体运动的例子,其它如蛇的扭曲身体推进,蚂蚁六肢交替前行,划龙舟时浆叶反复作用于水推进龙舟运动,都是一个波动推进物体运动的直观例子。不直观的如空气波动推进云片前行,以太波动推动万物前行。

而所有波传递,都会产生场涡,这个外力作用时,除了在物体内部产生纵波传递外,还伴随外生场涡在物体内部空间流转。而物体内部存在一个内生场涡,于是在物体内部空间,也存在内生场涡与外生场涡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一融合过程作用于整个物体,表现为物体有旋转趋向。

内生、外生场涡融合过程中对物体整体的旋转作用,也是一个御波而行的过程。相对于纵波作用下的物体御波而行过程,一个是直行运动状态,一个是周行运动状态,两个状态同时存在于一个受力后的物体上,现实中具体表达由物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展现哪一种状态占主导地位而让人们去描绘。

内生、外生场涡的融合过程,还会导致物体产生进动现象,进动是由于两个场涡的涡面通常不在同一绝对平面上,进而对物体旋转面产生此高彼低的如跷跷板般的上下起伏的作用形态,在整体场涡的轴方向上表现为进动,这里就不再详细描绘。

若物体是处于悬空自由状态,就表现为一边向前运动,一边作旋转运动,比如日常中随手扔出去一块石头的运动状态就是这样子。当然,西方科学界会说旋转是由于存在力矩作用,这是将结果当成因的本末倒置的说法--力矩是一种运动之后的结果状态测定与数学计量描绘,非运动状态改变的起因。随着物体运动持续,物体内部的纵波,由于螺旋收敛传递的关系,逐渐转换为外生场涡,宏观上表达为物体速度逐渐减慢,旋转逐渐加快,最终就是物体停止向前运动,而旋转速度也达到最高。此时转轴与物体外空间以太相对静止,外生场涡与内生场涡完全融合达到圆满状态成为新内生场涡,宏观上表达为外力所作的功全部转化为物体的角动量。也即,理想状态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不是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最终会停止前进,并保持匀速自转运动。

外生场涡与内生场涡完全融合达到圆满状态成为新内生场涡的过程,除了牵引物体内部以太作圆周流转之外,还会有振动波向物体外部空间发散,物体表面的横波影像,就是这种波向外界发散的表现,最终物体内部全部运动与周边以太完全相融合为一体,这就是“和光同尘”,就不继续描绘了。这整个内生外生场涡的融合融圆过程,也是一个太极八卦图的流转形象。由于万事万物皆随时存在状态改变,因此这一太极八卦图的形象,也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这就是以太旋涡理论下的物体在理想条件下获得V之后的状态描绘。